1、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6)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2、祈晴祷雨,拖人下水,脱颖囊锥,天真无邪,万载千秋,心荡神怡,于家为国,金吾不禁!
3、解释:“元”别解为元“朝”,“宵”义扣“夕”。
4、 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5、风华正茂正年轻,街头巷尾闹花灯。身强不觉天气冷,步履矫健显轻轻松。灯谜不仅显喜庆,也是测试脑瓜灵。猴年元宵最灵动,收到祝福一年兴。元宵快乐,福运永昌!
6、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7、汉族民间普遍认为,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钉”(指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以此祈盼家庭人丁兴旺。
8、一只罐,两个口,只装火,不装酒(打一日常用品)。灯笼
9、团团圆圆:是“团圆”的修饰词,具有喜庆吉祥的意义
10、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11、解释:湖面上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13、成语解释: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簇:丛聚;聚成一团。指花朵、锦绣汇聚在一起。原指华丽高贵的服饰。形容五彩缤纷、繁华艳丽的景色。也形容衣饰华美的人群或文章辞藻华丽。
14、简释:按格法,将“信”字拆成“人言”二字、“筒”字拆成“个个同”三字后,以“人言个个同”与谜面相合。
15、风清月白 壶天日月 蹉跎日月 逢场竿木
16、解释:“有点”,别解为“有点钞票”。“过节”即“过元宵节”。
17、文帝登基后,觉得这太平盛世来的多不容易啊,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18、解释:“元宵”二字前后部分分别为“二月”,“二月”与“共”团圆即为“期”字。
19、活动时间:2018年3月2日 (18:30-20:00)
20、在明末,扬州谜家马苍山首创了“广陵十八格”,卷帘、徐妃、粉底、虾须等绝大多数谜格都沿用至今。之后,灯谜格式不断增加,如《清嘉录》记谜格二十四种,《拙庐谈虎集》记谜格六十种,《谜格释略》记谜格二百余种,《增广隐格释例》记谜格多达四百零七种。
21、成语解释: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22、青山隐隐,秋水渺渺……打一成语答案是:眉目不清
23、清华大学园林系……打一成语答案是:水木清华
24、一说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后,本来是吕后的儿子刘盈登机为帝的,但无奈这个儿子天生懦弱,还不幸早逝,这不,权力就渐渐落到了有心计和手段的吕后手中。为了防止吕氏篡位谋反,重臣周勃与陈平定计于农历正月十五诛杀了企图夺取汉室政权的吕产、吕禄等人,拥文帝刘桓为主。
25、成语释义: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26、遥对格:又名楹联格、鸳鸯格等。谜底字数不限,不仅“面”“底”对偶,而且字数均等,在声调上也要平仄和谐。
27、元宵佳节到,人人皆欢笑。祝福心中绕,说与君知道。汤圆香又甜,爱情永绵绵。红灯高高挂,事业书新篇。皎月圆又圆,合家笑开颜。美酒入心田,幸福到眼前。元宵节到了,愿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