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四句,表达了作者对普世价值观的反思,曾经的理想雄心,现在只能在闲谈时说说罢了,早知会如此,还不如从当初就及时行乐,人生一场大醉,浑浑噩噩,倒也不必经受现在理想破灭的痛苦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全诗)。
2、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3、这是宋代名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4、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_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诗人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
5、首联写作者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写了两件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一生遭遇皆是政治仕途。第二件事就是“勤王”,干戈寥落,当时朝廷征兵,文天祥以全部家当充当军费响应号召。但是像他这样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暗含失望之心。“四周星”,是指从他响应起兵到被俘,正好四年时间。
6、 第一句表达了作者从壮志凌云,豪气冲天的书生心态。
7、“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8、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其诗的下半阙如下———
9、诗题为《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一首,表达了当时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对贾似道、陈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恶果无比痛恨。文天祥这一阶段写的诗词,既悲壮、沉痛,又秀腴,典雅。
10、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
11、嫦娥难御狗咬月,寒宫冷桂身心竭。身心竭,悽悽惨惨,枝无衣叶。
12、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经过零丁洋押至崖山时,元军指挥官张弘范强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宋军将领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写了此诗以明志。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14、诗人从自己考取科举开始谈起,因为这是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历经艰辛的他在二十岁时通过科举考试即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随后被朝廷起用,开始为国家效力。自从四年前自己起兵勤王抗击元军以来,天下响应的人寥寥无几,这是诗人至为痛心之处,也是如今国势艰危的主要原因。现在国家山河破碎,犹如风中飘浮的柳絮,个人的命运更是如水中无根的浮萍一样,任由风吹雨打,沉浮不定,不能自主。
15、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汉族江右民系。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16、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
17、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18、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
19、“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20、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1、 第五六句,也许是觉得三四句的感情过于消极,作者在第五六句里,用象征和暗喻的手法,表达的社会的残酷和奋斗的艰难。也许社会的纷繁对于作者这样理想主义的人来说,太过于黑暗和冷酷了。
2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中“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宋恭帝赵㬎的年号),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南宋卫王赵昺的年号)被俘,恰好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说个人出处,一说国家危亡,两件大事。唐宋时期,作为知识分子要想保家卫国,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24、第二联写了国家和个人,大宋朝廷已危如累卵,江山破碎之象行将不保,诗人已是看到亡国之景:此诗写完后约二十天——祥兴二年二月初陆秀夫背负帝昺投海殉国,南宋就此灭亡。文天祥自己作为亡国孤臣,则犹如浮萍无根,飘泊水上,无所依附。
25、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6、“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文天祥绝笔中的一段赞文,这既是他对自己的宣示,也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27、因此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复兴南宋和收复失地有望,这一时期写的诗歌的特点是清新、明快、豪放,感情特别丰富,浓郁,常以饱满的战斗精神勉励自己,使人读之如饮郁香的葡萄美酒,沁人肺腑。
28、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29、今天要学习的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山河破碎之际,诗人的一片赤诚丹心,已经传颂了千古,感染了万千爱国之士。
30、唐诗《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1、当时虽然南宋小朝廷处于多难之秋,朝内执政者又是昏庸利禄之辈,但文天祥自己积聚了兵丁,他们是自己“乃裹饿粮”来到军营中的,是一支爱憎分明,具有战斗力的队伍。
32、这是一种泛指,古人读书都需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考试的主要内容就是四书五经,“起一经”泛指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进入仕途,结果做官后却是这番遭遇,所以说辛苦遭逢源于精通经书进而科举出仕。
33、汗青: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借指史册。
34、这两句出自南宋大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句中“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例如可用“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汗青”指史册,因古时在竹简上写字,为防虫蛀先用火炙烤竹片,此时竹片中的水分蒸发出来,样子像人的汗珠,故把书简称为汗青。
35、《过零汀洋》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约作于祥兴二年,即文天祥被俘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零丁洋,也叫伶仃洋,在广东省珠江口。这首诗是著名的爱国诗,传说元军元帅张弘范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文天祥即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36、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37、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38、第三联紧承前意,再进一步渲染生发。惶恐滩,又名黄公滩,在今江西万安县赣江之中,是赣江十八滩之水流湍急,是最险的一滩。文天祥曾从此滩撤兵,因此记忆深刻。如今又身陷囹圄过零丁洋。两件事情想到一起,感慨万千,于是有此痛彻心扉的对句。可谓以血写成,感人肺腑。
39、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40、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
41、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诗人曾经在江西吉水一带被元军打败,撤退时经过险要的惶恐滩,当时情形非常紧急,如今想来依然惊魂未定。现在又被俘经过零丁洋前往崖山,国家危亡如此,心中更是感动孤苦无依。诗人用两个地名对仗,而且地名所代表的含义又能完好地诠释自己的心情,真是千古绝对。直到这一联为止,整首诗的基调都是非常低沉哀婉的,与普通诗人描写国破家亡的悲伤情绪没什么不同。但最后一联把这首诗推到了一个高境界的层次。原来前面那种低沉情绪的描写是为最后一句呈现出的慷慨激昂作铺垫。人生自古以来没有谁能够不死的,既然如此,何不留着自己的忠肝义胆映照史册呢!诗人要为国赴死,青史留名。诗歌一下子填满了悲壮的色彩。诗人这种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成为了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世代为人所敬仰。
44、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45、 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被押解至崖山后,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以明志。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他度过了四年,这两句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受危难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下来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这一句诗千古传诵,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46、唐诗《山中留客》|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47、文天祥,南宋爱国诗人。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历知瑞、赣等州。1276年任右宰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后脱逃至温州,1277年开始与元兵交战,曾收复州县多处,1278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最终被害于柴市。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吟啸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