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云测天谚语 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乌龙打坝,不阴就雨。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西北黄云现,冰雹到眼前。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是雹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云交云,雨淋淋;云结亲,雨更凶。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云吃雾下,雾吃云晴。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2、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3、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一场春雨一场暖。(农时谚语和气象谚语)。
4、ᦷᦙᧆᦷᦜᧂᦀᦸᧅᧈᦣᦴᦈᧅᦚᦳᧃ,ᦷᦙᧆᦓᦾᧉᦀᦸᧅᧈᦣᦴᦈᧅᦵᦵᦡᧆᧈ。大蚂蚁飞出洞,要下雨;小蚂蚁飞出洞,天要晴。(农时谚语和气象谚语)。
5、夏天,烈日当空,地面受到强烈的日光照射,使局部地区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并夹带大量的水汽上升,水汽升到天空变冷便凝结成云。这种云叫做地方性的对流云,它的范围不大,又是移动的。对流发展旺盛,便形成带电的雷雨云。这种云在远处打雷下雨,我们就只能听到雷声。在近处也只下场阵雨,一下子过去,雨过天晴,所以“有雨不多”。也称“未雨先雷,有雨不大”。
6、民间有句话“天下乱,崇明沙上好避难”。崇明岛有着广阔的沙洲、芦荡,江海又是渔业、盐业不竭的源泉,吸引了众多的移民前来拓荒。加上水陆隔断带来的封闭,远离政治斗争漩涡,相比于外面的兵荒马乱战火不断,显得太平多了,因此很多人来此定居。可以说是天南海北五方杂处。这些各色人等的移民,带来了各地的文化风俗,生产经验,包括看天识云的本领。所以说崇明人猜天的本领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四方移民汇聚了各自的气象谚语;来岛躲避战乱的群众补充了气象谚语;与江涛海浪的长期搏击丰富了气象谚语;外出航运经商的人员带回了气象谚语……在长期的相处中互相交流融合,结合崇明沙洲的环境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加以不断的验证,几经岁月的更迭和时间的考验,淘汰了那些不符合现住地的生活、生产的东西,留下了更符合当地气象变化的精华部分,使崇明的天气谚语逐渐积累起来,并形成一个独立而丰富的体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冬冷长,夏热长;冬不寒,夏不热”原在黄河流域流行,后来被人带到了长江口岛屿上。又如“雨中知了叫,晴天马上到”原流行于江浙,后来也适用于崇明。而随着崇明海上捕捞和航运业的发展,驾船南来北往的崇明船工们又从别处学到不少有用的观测天气的经验,吸收融合到本土的谚语中,那些灵验生动,顺口好记的谚语便越来越丰富,并且口耳相传,世代相袭。“崇明人猜天”的名声也就传播开了。
7、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8、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瓦块云,晒死人。农业的气象谚语三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9、 雨水:“到了雨水节,农人不敢歇”,“夜冻昼消雨水节,浇田耙地把树接”、“春雨贵如油,莫让白白流”。雨水节后气温上升,土壤水分开始蒸发,此时滴水金贵,要抓紧麦田管理,耙耱保墒,做好春播准备工作。
10、20)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雨打黄梅脚,车水车断黄牛脚。
11、 初一初二不见月,咕哩咕咚多半月。(每个农历月的初一初二阴雨,多半个月都会是阴雨天气)
12、还有如三个月韵律测气候。相距一定时间两种气候之间有一定的变化联系,气象学上把这种联系叫做韵律,有许多气候预测的天气谚语是属于韵律性质的。
13、在春夏季节的傍晚,天空的西边,有象石山耸立的乌云迎接日,日落进云里就看不见了,群众叫“乌云接落日”。这种乌云,是指浓积云或积雨云,这种情况大部是由高低空低气压系统造成的。它的移动规律一般是自西向东的,所以会影响本地。因此它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大都较慢,要明天才下雨,所以叫“不落今日落明日”。
14、13)河底泛青苔,必有阵雨来;烟囱不出烟,一定阴雨天。
15、ᦅᧄᦷᦢᦣᦱᧃᦚᦻᧈᦗᦻᦟᦤᦴ᧞ᦂᦱᧃᦺᦣᧈᦓ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