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3、至于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其实说的是一个人如果能够理解自然万物与人内心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会同于道。
4、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6、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王阳明金句)。
7、使他的内心要谦虚不自满,使他的胸怀要宽宏大度、能够容人。 (王阳明金句)。
8、薛瑄(1389-1464)明代思想家,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今稷山县)人。
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不仅是做学问,做任何事都别太看重成绩。做学问是为了丰富充实自己的内心,名利的获得本来是个附加物品,倘若为了追求所谓的名望才去学习,这就本末倒置了。学习本是兴趣使然,若把成绩看得太重,则失去了学习的快乐与意义。
11、这种说法与王阳明的说法如出一辙,都是强调自我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和中心性。强调外物的变化其实是你内心的变化,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王阳明强调人性论。
12、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13、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14、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5、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6、子在下,才是孝。对待父母长辈要恭敬。孝顺是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低的标准,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了,又怎么期望他对世界有爱,对他人友善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呱呱坠地到步入社会每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付出。乌鸦尚能反哺,人也应知孝道廉耻。
17、总觉得理想很空,志向很远,其实正是因为有了理想,才有了前进的动力。可能你的理想在距离你有一千步的地方,你觉得遥不可及,但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更接近他,假如没有理想或志向的驱使,那人可能就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一般。
18、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薛瑄
19、机关算尽一场空,白茫茫真干净。属于我的应得之物,要尽力争取,不应放弃;不属于我的,也没必要强留,费劲手段留下的东西最终还是会悄悄溜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紧握着别人的东西就像攥着一把钉子,握得越紧对自己的伤害越大
20、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地
21、做人重要的不是不犯错,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而改过。
2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2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26、源于《静心录之七》。(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