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乔治·威廉·弗雷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1831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是对西方法律思想史有异常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出生在斯图加特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之中。
2、只要接受客观之“理”这样的概念,就一定会同意,现实存在的世间万物都必然与这客观之“理”相合。当初的译者大概就是因此而选用了“合理”一词。然而在中国人中,只有研究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极少数人,会把“合理”解释为“与客观之理相合”,而绝大多数人心中的“合理”,其实是“与主观之理相合”。
3、对比一下,不难看出,海涅所说的:“Alles,wasist,istvernünftig.”其实更近似于黑格尔在这里所讲的“Das wasist zubegreifen,istdieAufgabederPhilosophie,denndas wasist,istdieVernunft. ”,即“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而从上下文不难看出,黑格尔确实有一点为当时的普鲁士的国家制度辩护的意思在里面。
4、倘若生活在一个绝对幸福的世界,从未经历过难过与不堪,那你会体会不到幸福感,因为你生来如此,生活在幸福之中,从不曾体会过危机,从不会有寒冷。(黑格尔名言存在即合理原文)。
5、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6、当然,最后有人做了一个严格考证,认为原话是:“我的每项发明都不是凑巧来的.......这要归结于1%的灵感和99%的汗水”。(这是我在新生大学看到的)
7、本来,黑格尔那句原话和王弼的话是很有积极意义的。他们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一切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人们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当他们想要消除或改造自己不喜欢或认为不合理的事物和现象时,就不会空喊消灭!打倒!取消!而是会研究那些事物和现象之所以会存在的道理,去寻找有效的办法和途径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8、分析语言结构,合理在语词构成上是动词合+名词理的动宾结构,是“合于理”的简化。故,逻辑上,“理”的所有11个含义中,凡能被“合于”有效组合形成的有效含义都属于“合理”的有效应用意义。当“理”作为职务、身份、姓而存在的时候,“合理”不能符合语言逻辑加以排除,除此之外,剩余还有7种含义均可顺利与“合”组合生成通顺的词义。以此组合的“合理”的含义分别是:合乎物质组织的纹路;合乎本性;合乎道理、事理;合乎忠恕;合乎容止或行动;合乎名分;合乎法纪、法律。而在百度中搜索和查阅“合理”,仅得到如下简单的解释文字:指合乎道理或事理。语出唐刘知几《史通·载言》:“言事相兼,烦省合理。”可以发现,对于“合理”的词义解释,词典实有简单粗略之嫌。进一步研究“理”的这7个不同意义可以发现,除了“物质组织的纹路”这一条含义不具备明显主观判定因素外,其余的“道理、事理”、“本性”、“忠恕”、“容止或行动”、“名分”、“法纪、法律”都存在着客观标准难以确定的问题,即由于无法排除人为主观判定因素而存在程度不同的无法传递精准意向的问题。而歧义性正是造成读者曲解作者本意图的最大障碍。
9、心理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过往经历和认知造就了她今天的状况,进而理解她的情绪表达方式,但是咨询师不能接受来访者的情绪表达方式是(合理的),而让其继续发展。
10、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11、Alles,wasist,istvernünftig.
12、但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或“存在即合理”这样不恰当的译文,则只有消极意义。在中文语境中,合理往往意味着正确、应该。人们如果接受“存在即合理”这样的说法,一定会大大降低消除丑恶现象和进行社会变革的愿望,从而削弱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13、这一刻,他们选择盲视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有《旧唐书·元行冲传》中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4、原文: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15、所谓的接纳,就是要理解来访者的问题是有其前因后果的,也有其当前条件下的必然性;而接受就意味着咨询师认为来访者的想法、做法是对的,应该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