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由英国BBC公司一部12集的电视连续剧改编而成,讲述了历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日子背后的精彩故事。包含了大量目击证据、个人日记和信件。本书以高屋建瓴的大历史的视角,讲述、剖析了一系列人类历史上起决定大方向作用的事件的发生过程,为您娓娓道来核力量的诞生、飞行的历史以及苏联帝国的兴衰等激动人心的历史故事。
2、另一个作为俄罗斯良心的索尔仁尼琴,伟大的《古拉格群岛》,又是几百个人物群像,在不同的时空,在跟俄罗斯一样深广——几乎就是同义——的劳改营里,或崇高或卑劣地穿越出了整个民族的生命长河。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了俄罗斯,他一到美国,就被引为激烈而直接地揭示苏联铁幕或俄罗斯古拉格的急先锋,然而,索尔仁尼琴在美国做得最多的事是毫不留情尖锐地批判美国民主。索尔仁尼琴从来没有远离过他内心的俄罗斯,几乎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他那广袤的内心或是装着混战成一团的全人类的世界——就我目力所及,只有梁文道《索尔仁尼琴的悲剧》算是深度抵达。
3、从宗教和英雄中解放出来,对现代化起着平衡张力。没有终极关怀就没有内心的自由。终极关怀居于人类精神整体的深层。(索尔仁尼琴的终极关怀)。
4、索尔仁尼琴的创作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在创作中注重继承与创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为界,可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5、在现实层面,一些康复或养老机构等把对人的临终关怀也当作了终极关怀。
6、俄国前总统普京也喜欢他。因为普京努力把自己塑造成大俄罗斯神话的传人;对外,他力拒北约东扩和美国的独大;对内,他还原了圣彼得堡的旧名,重振东正教教会的权威。这一切作为,都让索尔仁尼琴感到梦想有实现的机会,所以先后拒绝过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颁发奖章的他不只欢迎普京送上的荣誉,甚至不认为普京先当总统再做总理是弄权专断。他曾经斥责前苏联的高度集权,却不觉得普京把媒体一一收归国有的做法是个问题。
7、从处女作《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到名著《癌病房》和《古拉格群岛》,索尔仁尼琴坚定地揭露专制政治对人性的戕害。直到死亡降临,他打开的嘴再也没有闭上。在豪华的雅尔塔疗养院里,到处挤满了表情谄媚的歌德派作家,他们像苍蝇一样赞美着自己所寄生的体制。而像索氏那样甘冒生命危险的作家,只有几十位之多,包括帕斯捷尔纳克在内。他们是支撑民族文学的坚实基石。他们的良知和勇气,托举起了整个俄罗斯文学。而在拥有全球最大数量作家的中国,这样的作家,据说一个都没有。
8、“献给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起一切,没有猜到一切。”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的史诗般巨著《古拉格群岛》就是以这样沉痛的题辞开篇。1973年,索尔仁尼琴决定将这本书秘密送往西方发表,这成了苏联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可以说,苏联当局决定剥夺索尔仁尼琴的国籍,并将其强行驱逐到欧洲,与这本书的出版关系极大。这部长达140万字的巨著,堪称苏联列宁和斯大林时期法制历史最精炼的描摹。所谓“古拉格”,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原是苏联劳改制度的象征。作者将其比喻为“群岛”,意在指出这种制度已经渗透到苏联政治生活的每个领域,变成了苏联的“第二领土”。全书分监狱工业、永恒的运动、劳动消灭营、灵魂与铁丝网、苦役刑、流放、斯大林死后7部,既以“群岛居民”的经历为线索,又穿插了苏联劳改制度发展史中的大量资料,结构宏大,卷帙浩繁,充分显示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驾驭材料的能力。书中有激昂的控诉,愤怒的谴责,也有尖锐的嘲讽,深切的诉说,是深刻理解苏联政治体制重要的参考著作。作者亲自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生活过,并且是书中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手材料的获得者,出狱后采访了270位人士,为书中所写的事提供了证词。《古拉格群岛》创作于1962年至1973年间,于1973年在西方出版。(索尔仁尼琴的终极关怀)。
9、 “此时人们贪婪地狂饮陈年酿造的香槟酒,狼吞虎咽般地消灭一桶又一桶鱼子酱。”当政府建筑被占领,监狱被捣毁后,在巷战中士兵和工人们团结一致所形成的那种高度的纪律性都被现在爆发的强奸、抢劫、放荡、掠夺和纵火彻底地销毁了。在奢华的阿斯托里亚大旅馆(AstoriaHotel)里,当楼顶的狙击手朝下面的人群开火后,就上演了血腥的一幕:革命d人带着机关枪返回,穿过底层玻璃彻底摧毁了沙皇的军官和他们家人的居住所,然后革命d人踏过粉碎的玻璃和坠落的吊灯,端着刺刀,与沙皇部下进行最后殊死的肉搏,大约4000名左右的沙皇官员被困在旧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保罗要塞(PeterandPaulFortress)里。(H·达文波特,《震惊世界的日子》)
10、 苏珊·桑塔格认为疾病是生命的阴面,而且是一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她认为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身份,一个属于健康王国,另一个属于疾病王国。在《疾病的隐喻》里,苏珊·桑塔格从文学作品和现实背景分析疾病的文化寓意及其深刻影响,探讨“仅仅是身体的病”为何能够变成道德批判,又为何能够转换成一种社会的压迫和歧视。
11、 我站在阁楼上的窗边,手中拿着一张唱片:拉赫玛尼诺夫《E小调第二交响曲》。
12、终极关怀的哲学与神学观点哲学观点:终极关怀是存在的意义和力量。
13、剥开反苏的外壳之后,索尔仁尼琴构想的原来是一个自治的、反工业化的宗教乌托邦。他激烈反苏,只是因为苏联体制残害了他理想中的乌托邦,在他看来,西方腐败的文明也好不到哪里去。
14、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里,从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主线的十多年间,500多个活生生的形象涉及到了国家与私人生活一切的可能领域:历史,为战争改变的历史,战争,为战争改变的爱情,人间的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的各个阶段,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什么爱国主义的史诗,列托的重要使命是要为他赋予的每一个人物不断地超越以及解脱。顺便再说一句,读俄罗斯这个民族要从《俄罗斯思想》开始,不然,你一读就读到爱国主义那里去了。兹举两例:《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赠言》让我们有机会澄清了对苏联音乐最大的误解——“有人认为早已被公认的,获得世界荣誉的第七(又名《列宁格勒交响曲》)、第八交响曲是描写战争,这些人是多么的又聋又瞎!我的交响曲多数是墓碑,是献给因政治迫害而死在何方葬在何处都不知的每一个受害者!”看啊,宣传机器说这“大炮音乐”是热爱祖国,可是作曲家本人却说的是为无名尸体立碑!
15、好的作品会对一些人的人生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它能让人变得更加坚强,让人生目标更加——,曾几何时,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部《平凡的世界》,成为许多青年人精神世界的“圣经”,成为他们一生中经受——,战胜苦难的强大精神动力。
16、市场包容和消化一切,它永远都是正确的,顺应市场是最明智的!
17、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
18、尽管他们个人可能不上教堂,不研习经义,每个人对宗教、上帝的看法也不同,但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渴念,一种对俄罗斯土地和人民发自肺腑的爱,使他们活着仿佛负有某种神秘的使命,而在这种神秘的使命完成之前上帝命令他们不许死去。这种精神就是一种宗教精神。
19、《中文戏》每日一篇(节假日除外),暂定以10年为第一期;
20、下列中国历史上的变法与其内容对应不正确的是:
21、“民法典也是对人民权利的保障。”民法典实实在在地涉及每一个自然人、法人、社会团体等。这种“涉及”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贯穿始终。民法之外的其他法律也很重要,但只有出现特定事由或情况才有适用的机会。换句话说,这些法律不是时时刻刻发挥作用,也不是对每一个人都发挥作用。民法典与其他法律相比,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吃饭和吃药的关系。药再好,也是生病了才会吃。但饭是每天都要吃的。
22、这当然是妻子的回忆,因为崇拜丈夫,细节上有夸张也有可能;但有一段流传甚广的故事,见于好多人的回忆录,就不得不使人信服了。
23、生命教育是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24、摩罗早年有一篇名文叫《巨人何以成为巨人》,里面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会有什么样的领袖”,是俄罗斯的人民培养了俄罗斯的文学家、革命家。这话当然不错。没有一个人会否认巨人的成长需要更多的土壤和养分,正如一棵大树的成长需要比小花小草更多的阳光和空气一样;但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你说巨人是从人民中来的,但人民又是从哪里来的?你说“有恃才能无恐”,没错!
25、A:害虫体内累积的杀虫剂增强了自身的抗药性
26、 周芳以纪实体复调书写、平面化的现场展示,再现“重症监护室”的危机四伏、纷杂紧急与生死搏击。其开篇写到:“十二张病床,一顺摆开。赤身裸体的病人摊开在床上,身上插满了管子,每张病床前几台机器在轰轰轰地运转。监护仪上绿色的显示线条起伏不停。刺耳的报警声接连响起。”重症监护室的每一个病人都命悬一线,让人胆战心惊。在这里做义工的周芳,真实记录这12张病床上的患者、他们的家属以及医护人员的日日夜夜。他们相互帮衬,携手并进,与死神拔河,与病魔抗争!其惨烈不是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刚毅坚强,而是弱者病患的垂死弥留,可一旦清醒,他们会用手势或者断断续续的语言表达自己求生的本能。作者不是以小说的虚构形式重构艺术世界,而是用日记体的纪实再现重症监护室的特殊环境和人物。
27、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28、不仅是反犹问题,索尔仁尼琴,也有着根深蒂固的俄罗斯本位主义,更有领土扩张、帝国霸权、以这些根植于俄罗斯传统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
29、 如果说同情弱者(主要表现在对无论是己方还是对方妇女、儿童的爱护和对失败者的普遍同情)和尊重理性(商业理性和契约精神)是民族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之一的话,那么在灾变社会的政治生活里、在生存恐惧和你死我活的斗争压倒一切时,这二者同样是难觅踪迹的,因为它们一旦浮出水面将受到马基雅维里主义、“敌人意识”或“钢铁般的斗争意志”的炮轰和嘲弄——索尔仁尼琴在《古拉格群岛》、《牛犊顶橡树》里甚至曾用令人毛骨悚然的调侃口吻对这种“嘲弄”加以“反嘲弄”。
30、索尔仁尼琴的终极关怀,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____,他们共同勾勒出俄罗斯文学的近现代___。在某种意义上,索氏就是两位先贤的___:不仅同样续写反抗黑暗和寻找光明的先知话语,而且还擅长文学叙事。
31、在这首赞僧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情僧”的多愁善感,他的浪漫与惆怅,他的终极关怀,在这里,他不像什么政治家,倒是更像一位痛苦行吟的诗人。而诗人的“审美”人生境界,恰恰更接近人的本质。福临羡慕出尘脱俗的僧家生活,看不起荣华富贵、江山皇权。这点在历朝历代,是极少见的。因为他在“迷误”中仍要分清“宇宙人生什么更具价值”,“禹开九洲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他认为万古帝王功业只是虚幻之梦,不可能“不朽”,故而他选择“痴情”。他固执,率性而为,一旦痴迷,则难以自拔,或者说不想自拔。就像他痴迷佛学,深爱董鄂妃一样,全身投入。因为痴迷佛学,他甚至要放弃皇位,皈依佛门。
32、索尔仁尼琴的终极关怀,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如出一辙,他们共同勾勒出俄罗斯文学的近现代画卷。在某种意义上,索氏就是两位先贤的翻版:不仅同样续写反抗黑暗和寻找光明的先知话语,而且还擅长文学叙事。
33、 (点我阅读上篇)一阵排枪向沙皇一家扫来。顷刻间,撕裂人心的喊叫声和手枪声混成一片。奥尔佳扑到她弟弟面前。第一颗子弹击中她的肩部,她打了一个转;第二颗子弹射中她的胸膛,她倒在地上,其他人也随即倒在她旁边,扭曲着,呻吟着;最后一颗子弹击中她的喉部,鲜血从嘴里喷出,奥尔佳不动了,全家人倒在血泊之中。为了防止被人辨认出来,她们的脸被洒上硫酸,尸体经过焚烧被匆忙扔进了一个废弃的旧矿井之中……
34、自由民主的理念不用说在普通公民中,即使在作家和知识分子心中也不甚了然。像科举时代的文人一样,他们中的大部分只是把写作当成一种邀名利、取富贵的手段。因而外在的压力一来,甚至还没有来,就主动送怀上去。这就是中国作家与俄罗斯作家的差别。
35、普京在唁电中表示: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的逝世是对全俄罗斯的沉重打击。他坚强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内在人格魅力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创作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漫长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将成为我们的学习榜样。
36、而与苏联相比,中国在更远的“远东”,作家或普通公民根本没有接触西方的机会,加上历来没有自由民主的传统,外在的势力一大,便只能全面崩溃。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从“四”开始的,但实际上,即使算上“四”传统中断的几十年,也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
37、仅剩的文学巨匠之东正教堡垒、“俄罗斯良心”和“政治恐龙”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2008年8月3日弃世而去,留给世人一个形迹可疑的背影。
38、索尔仁尼琴刚被苏联驱逐出境的时候,来到了人类的希望之地伟大的美利坚。一上岸就把苏联狠狠地批了一顿。正当美国佬鼓掌的时候,机智的索大爷又把美国狠狠地批了,指责美国的消费文化,指责美国的工会出卖工人,号召让美国工人联合起来反对美国制度。
39、看俄罗斯作家、知识分子的回忆录,常常为俄罗斯知识分子在对抗强权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自信所震惊。殊不知离开俄罗斯近十个世纪的宗教传统、近三百年的自由熏陶,这些作家、知识分子根本不可能单独成为巨人。
40、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对生命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进行心理等的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患者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等。
41、1961年11月的某天,莫斯科《新世界》杂志社的主编特瓦尔多夫斯基收到了一篇从梁赞州寄来的小说,作者是一名中学数学老师。
42、连我国的普通老百姓都知道胡说八道的事情,为什么谎言还要继续说下去呢?
43、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是中秋
44、1970年,诺贝尔奖文学委员会将当年的诺奖颁发给索尔仁尼琴,理由是“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借着它,他继承了俄罗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传统。”不过,此次获奖并不是因为《古拉格群岛》,而是《癌症楼》以及其它在西方面世的作品。也正是到此时,苏联政府才忍无可忍,决定在1974年2月13日将索尔仁尼琴驱逐到联邦德国。
45、由于苏联已经不存在,这次“回归之旅”从一开始就变成了索尔仁尼琴痛骂民主派的专场。从1917年的民主派到1990年代的民主派,从戈尔巴乔夫、盖达尔直到叶利钦,从“公开性”到私有化,从民族政策到公共交通,都被他骂得体无完肤。结果到了最后,大多数人都认为索尔仁尼琴已经与俄罗斯现实隔膜,只会以“道德优势”居高临下地批评一切人。
46、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索尔仁尼琴认为对俄罗斯最大威胁的既不是苏联,也不是西方,而是中国。他一直在奇怪地担心,中国会利用人口优势和俄罗斯争夺西伯利亚,为此还说了一句名言:“意识形态给他们(中国),我们不要;但土地一点也不能让。”而在科索沃战争时期,他又站在斯拉夫民族和东正教立场上,强烈谴责北约和美国。
47、《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马特辽娜的家》、《第一圈》、《古拉格群岛》、《在转折关头》。
48、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他有血有肉的过程中,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美丽之所以___,正在于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____的良知与渴望。
49、 东方式恐惧的真相在动乱年代得以毫无遮掩地游荡于街头。“意志的有限性是东方式的性格……在那里只有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在这阶段里,恐惧一般是主要的范畴……这种否定之感——感觉着某种东西不能长久支持下去——就是恐惧。”(霍尔巴赫)
50、我们不能夸大索尔仁尼琴的影响力,在列根带动的保守革命里,他只是个蹩脚的配角;在普京发起的大俄罗斯复兴运动中,他起到的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然而,要是我们相信一个知识分子应该从头至尾独立于权力之外的话,就不能不为他感到难过了。他晚年的种种言论被大部分人视为荒诞不经的传说,可是两位总统却感到很受用(特别是普京),能够拿来当做自己的小手枪。普京真心相信索尔仁尼琴深深沉迷的那套神话吗?未必;但它的确合乎他的政治需要,合乎他想推动的意识形态。
51、第“典”意味着我国民法有着自己的体系、篇章、结构和逻辑。
52、这次“回归之旅”似乎成为了一个预兆,鲜明地说明了索尔仁尼琴从神坛逐渐跌落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反苏光环加持的索尔仁尼琴,越来越暴露出一些令人尴尬的侧面。正如前面提到过的那样,索尔仁尼琴的所有人文关怀,本质上都是基于他心目中的俄罗斯传统,带有浓厚东正教色彩。在这种传统中,被“上帝选中”的与众不同感和民族主义相结合,诞生的必然是具有强烈民族沙文主义色彩的思想。
53、起初,“西方自由世界”以为他是“人类的良心”,因为他暴露了“东方极权主义”的可怕。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极权体制就是一种连它的领导人都要私底下拿这套制度的意识形态开玩笑的体制。没有人相信它宣称的真理真是真理,连它的最上位者自己也不相信。因此,我们不能轻易说某一个出卖自己的邻居是邪恶的,某个在劳改营里折磨自己的狱警是邪恶的;不是他们无罪,而是这套制度令人变得邪恶。我们必须放弃对明君的幻想,必须放弃对潜在改革派的幻想,这套体制除了崩溃,别无自我更新的机会。这就是当年西方世界某些人对极权主义的判断了,而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尤其是《古拉格群岛》,则以宏大的篇幅和巨细靡遗的细节最好地证明了这点。
54、暖村三月,当你在华南植物园的姜园中漫步时,会看到一种头戴“高帽”的奇特植物,每当微风吹拂,就像是翩翩起舞的“美少女”,甚是惹人爱怜,“她”就是益智,属于姜科,为多年本草植物,高1~3m;唇瓣粉白色而且中部具粉红色脉纹,由于花果均有很高的观赏性,益智是优良园林观赏植物。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益智的:
55、纵观现代化历程,中国改革一直是在争论中推进的,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绝世著名的成就,就是因为主观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力,总是能够超越左与右,促使社会形成新的共识,而主观意识形态有这样强大的力量,恰恰是从不同社会思想中汲取智慧,而不是——的“任性”。
56、为什么人家的“叛徒”被流放会受到英雄般的欢迎,而我们的“叛徒”一旦被当局盯上,人民就会把他当成麻风病人了呢?一言以蔽之,为什么人家有那样的人民,我们有这样的人民呢?如果你不想说这是天生的,就像北极产白熊,南极生企鹅,水中有鱼鳖,丛林出巨蟒一样都是造化使然的话,我认为原因只能到宗教和传统里去寻找。
57、这事传开以后,作协主席斯塔夫斯基把他叫去,希望他好好考虑一下,签个名。他回答说,要是签了名,那就等于自己剥夺自己的生命,因此他宁愿死在别人手里。他的妻子知道后十分害怕,就干脆把他的衣物都装在箱子里,彻夜不眠,等待克格勃来敲门。可他却像个婴儿似的酣睡,仿佛门口的箱子是为一场旅行而准备的。后来克格勃没有来抓人,斯塔夫斯基解释说,因为编辑的“错误”,他的名字最终还是出现在签名簿上了。
58、我们看到,小说就是索尔仁尼琴自身黑牢经验的语言总汇。因在一封私信里批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这位青年军官在前线被捕,头戴所谓“反苏”罪名,在劳改营里度过长达8年的苦难岁月。铁窗是他全部文学书写的起点。他从此获得了反抗性叙事的动能。
59、中国人因为信仰观念淡薄,作家们普遍缺乏终极关怀的能力,因而他们无法理解,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境前与克格勃发生的第一次争执,竟是为了一个十字架。在列弗尔托夫监狱,索尔仁尼琴要求发还被抄走的十字架,他说“在牢房里我需要十字架!”但克格勃人员不给,说十字架是金属,他们的任务是要防止他自杀。后来在他的执意要求下,克格勃人员终于在出境前还给了他。
60、文章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出现了四次幻象。作者把现实同幻觉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在鲜明的对比中使我们认识了在旧社会统治制度下的不公平、腐败与丑恶。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