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程敏政.篁墩文集:第1册//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2、这一点对当代人学习书法有很强的启迪,临帖不只是临期形,还要细细揣摩,笔法是关键。
3、隆庆本《王文成公全书》总共三十八卷,本书在编校上完全遵从原版体例和...
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Y5CbGw9-NDXdJDifj0FHQ提取码:1234 书名: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5、1499年, 弘治十二年,己未,二十八岁,举进士出身,与李梦阳等前七子唱和,是王阳明泛滥词章时期。
6、王阳明一生武功赫赫,学名昭昭,并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极致,其心学思想深入研究知行关系,纠正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流行达150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推崇。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
7、翻开本书,轻松读懂《传习录》中的每句话,透彻理解阳明心学的智慧精髓。
8、童鞋们好!我是本表情包唯一男主角,王阳明。
9、《从零开始学电商:网店创业入门与经营技巧》
10、*它全面丰富、立体生动。从家世渊源到师友交往,从人生经历到思想变迁,从诗文特点到兵法运用,王阳明的方方面面都有详细的叙述。
11、华杉先生自幼熟读经史,兵书战策、儒学经典烂熟于心,又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观点自成一家。每晚九点半睡觉,清晨五点起床,用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的时间写作,日日不断,即便出差出国住酒店,进医院住病房也是一样,十年来出版了十余部传统文化和品牌营销著作。
12、《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以宋、元、明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特别是儒学发展史为背景,在简明生动地概述宋明思想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特点的基础上,不仅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阳明心学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内容、特点、社会影响、历史作用,而且系统和细致地论述了阳明心学的分化、演变和明代中后期王门各派各家的离合同异、学术宗旨,并以阳明学、阳明后学与朱、陆之学,特别是明末其他儒学流派做了具体而微的对比。
13、《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内容简介: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后世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成就辉煌事业?这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解决一切问题的利器——阳明心学。
14、《神奇圣人王阳明2》一书用明快晓畅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结合当下生活,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的核心理念,一本书让你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修炼强大内心,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15、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己未(1499年)登进士第,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他生于浙江余姚,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山阴洪溪乡(今属绍兴县兰亭乡)。卒后三十八年,卽明隆庆元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
16、1934年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法文系,1958年任九州大学教养系教授,196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66年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1972年荣退后为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并获“中华学术院荣誉哲士”称号。曾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评议员,东方学会名誉会员、评议员等重要学术职务。主要著作有《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新解》《简素:日本文化的根本》《中国思想的理想与现实》等作品。
17、----------------------------------------------------------
18、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宁王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万历年间,从祀于孔庙,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
19、http://www.wangyangming.org.cn/
20、作者: 王觉仁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副标题: 让你内心强大的心学智慧出版年: 2014-5-1页数: 308
21、《王阳明与明末儒学》不仅能使读者宏观而系统地了解明代儒学,特别是阳明心学的发展史、演变史,而且能给读者以很大的思想启迪,深入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致良知等思想。
22、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传习录》
23、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传习录》
24、徐道彬,文学博士,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25、想了解王阳明的生平与思想,我推荐大家阅读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
26、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他吃透了阳明心学的本义,对于书中讨论的每一句话,他都能详细介绍其出处,再结合历史上众多先贤大儒的观点,条分缕析地把《传习录》讲透。全书语言通俗有趣,论述古今结合,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让你从思想的源头读懂“阳明心学”。
27、王阳明与程敏政之间的观念与哲思的契合,使他原本以为“不缪于朱子,又喜朱子之先得我心之同然”,至此又得接续程敏政“道一”,推广而至“知行合一”。关于“知行”与“道一”的关系,王阳明曾言:“知犹水也,人心之无不知,犹水之无不就下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吾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3)308阳明视“知”如“水”,以为“是非之心,知也,人皆有之”,将“是非之心”譬喻为水,其性为“就下”,一旦“决而行之”,则“无不就下”,也就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也可以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道一而已矣”。阳明“知行”观的形成,既有“心即理”的纵向脉络,也有同时湛甘泉与程敏政等人的直接影响,可谓折中前贤,自成一家。这一思想影响后学颇为深远,如王艮阐释“庄敬持养工夫”时所称“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一言以蔽之,无非“道一而已”。因此,程敏政的“道一”思想对阳明心学的形成,无论是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上,抑或是在工夫论和方法论上,可以说都有切实而深刻的影响。
28、摘要:探究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成因,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阳明心学之源既有远承孟子和陆九渊的心学因素,也有同时代周边学者的商讨切磋之功。而作为王阳明的座主,程敏政以“道具于心”的“道一”思想,曾深刻地影响了王阳明学术的致思趋向,为心学的兴起导引先路,提供了契机。可以说,程敏政“道一”论是阳明心学形成的源头之一。
29、字伯安,别号阳明,谥文成。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或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
30、今一向耽着文字,令此心全体都奔在册子上,更不知有己。便是个无知觉不识痛痒之人,虽读得书,亦何益于吾事邪?(3)147-148
31、程敏政博学多才,著述宏富,对乡邦文献的汇集与整理贡献尤多。究其学术思想之根源,则远承孔孟,近接朱陆,尤以乡贤朱子理学为依归,自称“仆生朱子之乡,服其遗教,克少有立者,实有罔极之恩,而恨报之无所也”(2)2程敏政尊崇紫阳理学,心仪象山心学,对鹅湖之辩中的“朱陆异同”进行了艰难的思考、探索与调和,为此而精心撰著的《道一编》曾在当时学界掀起波澜,影响深远。程敏政有言:“宇宙之间,道一而已。道之大原出于天,其在人则为性,而具于心。心有二哉?惟其蔽于形气之私,而后有性非其性者,故孔门之教在于复性。复性之本,则不过收其放心焉尔。”(1)27很显然,这里的“宇宙之间,道一而已”,即为朱子“天地之间,理一而已”的翻版,但接下来的文字则不自觉地折入天人心性的问题范畴,而归于“道具于心”的“道一”之论。他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其在人则为性而具于心”,并特别强调“心岂有二哉”;“心无二”则“道惟一”,“孔门之教在于复性”,由此则其“道一”就相当于是对陆九渊“道外无事,心外无道”及“心即理”之说的翻版和化用,字里行间俨然已具“心”与“良知”的初始意蕴,可以视为陆子心学在新一时期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阳明心学的形成做出铺垫与张本。因此,程敏政在徽州乡邦人士的眼中,显然已是朱子之“异路”,其“背离”朱子学的潜在心迹,时人汪循、程曈、陈建等已有所揭露和批判;当下学者陈寒鸣、解光宇、刘艳等人的著述,对程敏政的心学倾向也有所论及,但未能再进一步,对篁墩“心学”与阳明心学的直接关联,作出文本剖析和思想内涵的具体推阐有鉴于此,本文即以程敏政《篁墩文集》《道一编》与《王阳明全集》等文献加以比勘研讨,发掘和梳理王阳明在对待“心性”问题上所受程敏政的深刻启迪和影响。通过比照二人学术与思想发展的轨迹,阐释王阳明对程敏政“道一”思想的吸收和改造,深究阳明心学对“孔门之教在于复性”的儒家“道统”的继承和发展,以及“知行合一”和“心即理”思想在新时代的范式转化和理论创新。
32、1526年,嘉靖五年,丙戌,五十五岁,居越城,冬子正聪生,七年后黄绾为护孤幼收其为婿,改名正亿。
33、哎呀~有点害羞。公布表情包下载方式,还有更多表情等你来pick!
34、王阳明在《传习录》这样说道:“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也就是说,圣人之心,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圣人眼中,芸芸众生没有什么内外之分、远近之别,众人都是他的兄弟、子女那样的至亲,希望他们全都平安无事、颐养天年,并且能够加以教化、养育,以顺遂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德、宏愿。我们说,既然能“致”得如此“良知”,自然会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胸怀黎庶、悲悯众生的圣贤家国情怀,正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也就是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