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东坡心想不禁暗暗得意。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苏小妹。
2、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
3、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
4、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
5、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6、)环奇填市井,佳丽溢闉阇。勾践遗风霸,西施旧俗姝。
7、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学贵得之于心。
8、(视频)《今日看修文》2018年10月31日
9、夜宿无相寺春宵卧无相,月照五溪花。掬水洗双眼,披云看九华。
1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1、这句话也表明儒道佛存在融合的趋势,此句说得很好。儒学说到底就是这个一生万物,而万物又同归于一。这个一看似简单,实际却又最难。因为理解透这个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分析透彻(看懂浩瀚的儒学著作可不简单,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等各个方面),而且在自己的实行中也要遵行这一天理,这又显得难上加难了。
12、突兀开穹阁,氤氲散晓钟。饭遗黄稻粒,花发五钗松。
13、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
14、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16、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7、骑吏裙皆紫,科车幰尽朱。地侯鞭社伯,海若跨天吴。
1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9、郡邑移仙界,山川展画图。旌旗遮屿浦,士女满闉闍。
20、(正辅分人参一苗,归种韶阳。来诗本用?亚字,惠州无书,不见此字所出,故且従木奉和。)
2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2、冈蹋翻星纪,章飞动帝枢。东皇提白日,北斗下玄都。
23、“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24、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25、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7、日脚斜穿浪,云根远曳蒲。凝风花气度,新雨草芽苏。
28、此身如线自萦绕,左旋右转随缫车。误抛山林入朝市,平地咫尺千褒斜。
29、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30、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3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2、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33、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34、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5、“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6、金骨藏灵塔,神光照远峰,微茫竟何是?老衲话遗踪。李白祠二首千古人豪去,空山尚有祠。
37、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38、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支莫信闽人夸。恣倾白蜜收五棱,细劚黄土栽三桠。
39、仙骨自怜何日化,尘缘翻觉此生浮。夜深忽起蓬莱兴,飞上青天十二楼。
40、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41、语言诸夏异,衣服一方殊。捣练蛾眉婢,鸣榔蛙角奴。
42、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43、苏东坡和苏小妹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证实,众所周知,道士苏东坡有不少的和尚朋友,佛印便是其中一位。
44、这种心境的超越,是完成了人与自我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他既反映了王阳明刚毅无畏的品质,也反映了阳明心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问,养得此心纯是天理”的观点。
45、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46、译文:灾难没有比受到上天的功劳更大的,罪没有比掩护别人犯罪更大的,恶没有比偷袭别人下处更大的,辱没有比忘记自己的耻辱更大的.四者具备就都是祸。
47、前驱驻旌旆,偏坐列笙竽。刺史旟翻隼,尚书履曳凫。
48、后来,王阳明确实找到了人生的法器,也确实凭此法器飞越了世间的沧桑,这就是他的“阳明心学”。写完这首《泛海》后,王阳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贬谪的龙场之路。
49、所谓“四民”,中国传统指士、农、工、商。这种排序本身,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不同社会身份的价值评判。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中国社会,士的社会地位最高,农民虽然是劳力者,但由于“民以食为天”,从事农业也非常重要,而工和商则排到了第第四位,被视为“贱业”。
50、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51、“墓表”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墓表》:“按墓表自东汉始,安帝元初元年立《谒者景君墓表》,厥后因之。其文体与碑碣同,有官无官皆可用,非若碑碣之有等级限制也。”由此可知,墓表与碑碣是同一类东西,只不过碑和碣除了形制不同外,还与官阶有关,而墓表则平民百姓都可用。
52、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53、《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54、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5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56、▲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内乱,江西剿匪,战功赫赫,有“大明军神”之称
57、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58、▲《明朝那些事儿》书中对王阳明先生生平做了一个精彩的介绍,笔者也是从此书中第一此接触先生
59、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60、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被誉为“真三不朽”者,他的心学对明后期哲学与文艺影响巨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而且传播中外。
61、 省察与存养本是一物,只是在有事或无事时说法有别。
62、老惜光阴甚,慵牵兴绪孤。偶成投秘简,聊得泛平湖。
63、阳明子曰:“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之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人之道,则一而已。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盖昔舜叙九官,首稷而次契,垂工益虞先于夔龙。商周之代,伊尹耕于莘野,傅说版筑于岩,胶鬲举于鱼盐,吕望钓于番渭,百里奚处于市,孔子为乘田委吏,其诸仪封、晨门、荷蒉、斫轮之徒,皆古之仁圣英贤,高洁不群之士,书传所称,可考而信也。自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交骛于利以相驱轶。于是始有歆士而卑农,荣度游而耻工贾,夷考其实,射时罔利有甚焉。特异其名耳。极其所趋,驾浮辞诡辩以诬世惑众,比之具养器货之益,罪浮而实反不逮。吾观方翁士商从事之喻,隐然有当于古四民之义,若有激而云者。鸣呼,斯义之亡也久矣,翁殆有所闻欤,抑其天质之美而默有契也。吾于是而重有所感焉。吾尝获交于翁二子,皆颖然敦古道,敏志于学,其居官临民,务在济世及物,配朱孺人有贤行,盖合葬焉。乡人为表其墓曰:明赠礼部主事节庵方公之墓。鸣呼,若公者,其亦可表也已。”
6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5、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66、出自《王阳明传习录 卷上 ( 门人 薛侃录) 》 王阳明这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
67、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
68、对于“市场上还有没有关于阳明先生(或心学)的书?”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有的。我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搜过很多次,也多次找到各种书,但都不是太理想。我印象深的的《儒学正脉——王守仁》(浙江人民出版社),写的凑合。为了找别的书,我上网查了查,下面是查到的书(但没在市场找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