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一个天气酷热的日子,白居易去拜访一名叫做恒寂的禅师,见他在闷热的房间里安静地坐着,白居易不解地问:禅师,这里好热啊!怎不换个地方?恒寂禅师说:“我觉得不热,甚至还很凉快呢”!
2、有人说:天气实在太热了!买了个凉席,一睡变成电热毯了!
3、不过禅师你造吗?白大诗人自己可不是靠心静避暑,他穿衣服有讲究,要轻薄透气的葛布和纱帽,“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到哪里去避暑更有讲究,“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就是说:夏天最好是到树多的地方去避暑,找个晒不到太阳的小楼住下,也可以到水边划船,凉风习习。饿了就吃点消夏的美食,吃饱了就接着游玩。玩累了睡上一觉,醒来再喝一杯茶。睁开眼睛就可饱览青山绿树,耳听溪水碧流。最后坐下来,脱袜洗脚,解巾搔头,岂不快哉、美哉!
4、最关键的是,人家有赞助商,长安城里那些卖冰的老板,看老白的诗写得好,都成了他的粉丝,白家到了夏天“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
5、号称石林居士、官终宋高宗时翰林学士及福州安抚使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的自序中说,绍兴五年(1135)因酷暑难熬,不能安其室,于是每日早起,即择泉石深旷、竹林幽茂处避暑,与其二子及门生“泛话古今杂事,耳目所接,论说平生出处及道老交亲戚之言,以为欢笑,皆后生所未知”。《宋史·文苑传》称其“嗜学蚤成”,《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叙录亦多足资考证而裨见闻”。
6、相比秦观一生沉浮于宦海,奔波于仕途的匆匆忙忙,归居于田园的孟浩然的内心一直是“静”的。
7、十六国时后赵君主石虎也学着曹操的办法在冰井台藏冰,夏天赐给大臣们消暑。北朝齐文宣帝高洋当政时,又征发工匠30余万人,重新在邺下修建三台,并改“冰井曰崇光”。后来邺城毁于战乱和洪水,但是“深井冰”这个发明被后人传承下来。到了清代,北京城里光是官府建的冰窖(井)就有18座,可藏冰20多万块,每块冰重达百余斤,民营的还不计算在内。当时窖藏的冰块并不很贵,清代北京竹枝词里说“三钱买得水晶山”,带品级的京官夏天还发冰票。当然,据说冰窖还有别的用途。
8、细细品味,“心静自然凉”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9、古人推崇的“心静自然凉”,虽有“精神胜利法”的嫌疑,但以适当的方式释放身心,有意识地将拖累自己的“负能量”抛开,的确是一种避暑的良方。
10、时空自在,寒暑俱消,须臾忘却都市中的聒噪与纷扰,正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
11、心静,是一种心境,不是身体的温度,而是心灵的温度――静下心来,再净心去平复焦躁不安,整个人冷却下来,心静了,自然身就凉了。
12、某日天气酷热,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却见禅师静坐在禅房里。
13、心宽则安,心安则静,心静则远,心静则身处流火岁月,心底凉风自起。
14、这个世界,看不惯的事情很多,抱怨,只会使我们伤情。每个人都会遇有不公不平,怨恨会使我们失去包容。
15、“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暑夏流火,人人挥汗奔走,寻找避暑之地,禅师端然坐于禅房,是禅房里有避暑神器,不热?
16、大暑+闰六月,全方位烧烤,气温无上限……躲在空调房里,突然替古人担忧起来,当初没有空调、电风扇和电冰箱的老祖宗们,是怎么活过一整个酷暑的呢?
17、真的,烟雨红尘中,静守一份淡雅情怀,轻语岁月。天地间,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一名来去匆匆的过客,没有一朵花的惊艳,没有一颗星的耀眼,亦没有一片云的智慧,但是我们平凡普通且真实。就像一颗无名的小草,默默地生长在某一个角落,逆着风,依着光,托着土,顽强地成长。不求轰轰烈烈,只愿平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