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巴金1990年3月31日致杨犁信,《巴金全集》第22卷第484页。
2、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捧起他的《家》《寒夜》《随想录》等经典作品,感受文学的力量。(作者巴金的资料)。
3、1927年,他在法国旅居时,认识了几个朋友,其中的一个叫巴恩波。不久,听说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他虽然不熟识这个朋友,但深感痛苦。后来取定的笔名“巴金”的“巴”字即用这个自杀的朋友之姓。至于笔名中的“金”字则是他的一个安徽籍朋友想到的。当时,他正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久,这部书的英译本还摊在桌上,那个朋友听说他要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作为笔名的名(姓“巴”已有),就开玩笑地说出了“金”字。他采纳了朋友的意见,从此,以一个少有的姓和一个常见的字合成的“巴金”这个笔名诞生了。
4、▶“90岁”上海音乐厅华丽回归,还记得一年半前许下的那个约定吗?
5、巴金是写锡城写“死城”的第一位作家。那是80多年前的1932年春天,巴金刚写完长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有编辑向他约稿。巴金在上海根据留学日本的云南好友黄子方给他讲述的零星故事,于五六月间快速地写作了中篇小说《砂丁》,随即分两期发表于《申报月刊》。
6、一个伟大作家的生命,永远存在于作品之中。巴金,永远与读者同在。
7、1925年,8月,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准备报考北京大学,因病于上海休养。9月,参加发起无政府主义组织上海民众社并出版《民众》半月刊。本时期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8、(25) 罗荪1981年7月14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7页。
9、(26) 罗荪1982年1月1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1页。
10、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1、巴老说过,只要有人读我的书,我的书还在源源不断地印,我的爱在人间就不会消失。
12、凡有付给我的稿费,请迳(径)寄:北京八一○一信箱,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收。备注项请注明“稿费”,以便登收
13、1981年3月27日,中国作协主席茅盾逝世,4月20日中国作协召开主席团扩大会议,巴金被选为主席团代理主席,在这次会议上,现代文学馆的筹建问题也列入议程。当年10月13日中国作协召开主席团会议,会议由巴金主持,“会议还听取了关于‘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工作的汇报。由巴金提出的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获得了各方面的响应和支持。将要建设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具有国家档案馆的性质。它将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资料中心和若干位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资料、研究中心。巴金已捐献15万元作为建馆基金。他表示还将继续为文学馆募集基金,促进文学馆早日建成。”(22)开会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接见巴金、张光年、贺敬之、朱子奇等人,他也对文学馆的筹建寄予希望,后来的新闻报道中说:“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金同志1980年倡议的。1981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作家协会筹备。胡耀邦同志在一次接见巴金等同志时,对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表示热情关怀和支持,并作了重要指示,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会议决定由巴金、谢冰心、曹禺、严文井、唐弢、王瑶、冯牧、孔罗荪、张僖9人组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委员会’,孔罗荪任主任委员。”(23)——这则报道中确认了:现代文学馆的筹建在1981年得到中宣部的正式审批;在这次主席团会议上,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备委员会组成,它标志着这项工作正式展开,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作者巴金的资料)。
14、巴金后来回忆《砂丁》的创作时,这样写道:“我没有到过那个城市,不曾接触过那些人物,不了解那里的生活环境……也没有任何具体的材料,就凭着两三个简单的故事,搭起中篇小说的架子,开始写起了银姐和升义的会面……”所以巴金从听讲到写作到出版《砂丁》,一直有亲临个旧访问的心愿,以便把“匆忙中写成的”小说修改得更丰满、更厚重、更感动人。
15、1949年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为文联委员。
16、“文学馆的筹建工作希望你抓一下,趁热打铁,能早些办起来最好。我想把赠款早日汇到北京,请代问会计课(或财务组),如何汇法,是否写明作协的银行帐号。”(38)几经周折,这个事情,1981年7月13日终于办好了,在当日的日记中,巴金平静地记道:“上午辛笛偕潘抒来。下午两点国煣陪我去华东医院和卢湾区人民银行办理划款手续,将赠款十五万元交上海文联转给中国作协。”(39)在1980年代初,“万元户”都能上新闻,巴金捐出的这十五万元并非区区小钱,而老人不是富豪巨商,这都是他辛辛苦苦写字所得,他毅然为文学馆的建设捐出,堪当“无私”二字。
17、1981年4月,在“随想录”专栏中,巴金专门写了一篇《现代文学资料馆》,“可能有人笑我考虑文学馆的事情着了魔”,(6)巴金是这么写道,他对文学馆的盼望之热切竟然以“着了魔”来形容。1982年,他又写了一篇《再说现代文学馆》。这两篇文章基本上把他倡议建立文学馆的主要构想和意图讲清楚了:“我设想中的‘文学馆’是一个资料中心,它搜集、收藏和供应一切我国现代文学的资料,‘五四’以来所有作家的作品,以及和他们有关的书刊、图片、手稿、信函、报道……等等、等等。这只是我的初步设想,将来‘文学馆’成立,需要做的工作可能更多。”(7)搜集研究资料之外,这个倡议还跟巴金后半生的经历和晚年的反思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段时间,现代作家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他们的作品被污蔑为“毒草”,究竟该如何评价“五四”以来的作家的贡献和这一代作家所走过的道路,如何看待这些作品,巴金有自己的思考。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巴金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座文学资料馆,将那些宝贵的资料留给社会、留给后人。“有了文学馆,可以给我国现代文学六十多年来的发展做一个总结,让大家看看我们这些搞文学工作的人究竟干了些什么事情。”(8)
18、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9、我在搁笔之前还想促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我向姜德明谈过,他来信说你也赞成,不妨请你鼓吹一下。我除捐赠资料外,还可以捐点钱,我看由作协来创办最好,政府拨给一所房屋就行了。搜集资料,供给资料,人不在多,作协可以成立一个委员会来领导。所有作家的材料都收,不作评论,只向中外研究人员供应材料,收手续费。你看怎样?(18)
20、今天,还要让更多的年轻人亲近巴金。令人欣喜的是,巴金的影响力在“后浪”中不断延伸。他们热爱巴老,研究巴老,并以此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21、本书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巴金与索菲、巴金与“对巴金人格发展有很大帮助的人”卫惠林、巴金与被他称为“耶稣”的叶非英、巴金与吴克刚、巴金与乡土文学作家王鲁彦、巴金与“小老弟”单复、巴金与文学青年苏阿芒等人相知相识相互欣赏,甚至巴金送别他们人生最后一站的过程。表达了巴金对友情的重视,歌颂了巴金与朋友的真挚感情。第二部分记录了巴金的一部分作品和译作。介绍了巴金的创作过程及创作时面对的一些困难和趣事,解析了巴金写作中的修辞美。
22、 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23、同时,上海之巅读书会全新板块“首发上海”系列启动,多位学者、出版人追忆探讨“在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巴金精神遗产”的话题。
24、写作背景:这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作《日》,就是为此而发,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飞蛾,也就是赞美抗日将士。作品思想深邃,情意深沉,富于启迪性和鼓舞性。
25、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26、这是千千万万“砂丁”也就是矿工用汗水、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金属长河,因而个旧这锡城又被称为“死城”。
27、2021年2月3日凌晨两点写完;5月18日夜修订
28、1950年,7月,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11月,他参加了华沙第二次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后又五次访问前苏联。
29、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
30、《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此文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选做课文时有所删减。
31、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32、(12) 巴金1981年1月9日致姜德明信,《与巴金闲谈》第180页。
33、为了支持文学馆的工作,巴金正在让他的家属帮助整理他收藏的现代文学书刊,还有一些极为珍贵的书简、手稿等等。记者在巴金家小坐的片刻,他的侄女李国煣正和一位青年朋友帮他整理准备捐献的藏书,她拿了一本巴金创作的《春》来问:这本书是不是翻版书?巴金仔细过目以后作了回答,她才拿起归类去了。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