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殷人平:《试论〈奥义书〉对泰戈尔〈吉檀迦利〉的影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2、印象里面,泰戈尔的诗已经有太多的中文译本了。尤其是泰翁的成名作《吉檀迦利》,从五四以来,诸多大匠高明倾注心血,译出了一版又一版的传世精品。然则闻中子汲汲乎何为哉?生在二十一世纪的网络时代,他能比冰心、郑振铎更擅长传达天竺的诗情画意、田园风光?(吉檀迦利)。
3、也正是这份分离的隐痛,它藉由我诗人的心,融化成歌,喷薄而出。
4、 世人皆知的徐志摩,林徽因同样是这位泰斗的死忠粉,更是在泰戈尔来中国之际当翻译、接待、导游.....徐曾叹其:只有灵魂伟大的人,才能铸就伟大的诗。
5、同样传承于楚地的巫文化,同样追求精神的超越,庄老道家却更多体现出对绝对之无形无相一面的体悟。道家的解脱之道是以泯灭主体性为前提的,它要求人们完全摆脱社会,回归到以虚无为归趣的自然状态,它是以牺牲责任感和价值观,以及对儒家文化的彻底颠覆为代价的。因此,道家所谓的“解脱”常常仅是一种回避、否认,它既没有一个终极的彼岸世界作为替代,也没有为个人的拯救提供人格的保障。与此相反,楚辞文化的超越是以神明为归依,是一种批判的、面向现实的超越,其气魄担当更为广大雄健,这一点倒与儒家的入世情怀颇相投合。
6、王君,安徽理工大学化工系教授,从事化工过程模拟、生物质化工品环保生产工艺开发研究,著有《化工流程模拟》(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2020年获安徽省一流教材奖),业余诗歌创作、翻译工作,翻译泰戈尔、博纳富瓦和惠特曼等名家经典诗作,已出版译作《吉檀迦利》(泰戈尔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诗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封面署名:一人无言),译诗音韵和谐,一改既有译本散文化的译法,作品的形式更加完美、可读性好,意境优美;2014年获得华东吉他比赛古典组银奖(上海浦东),口琴演奏…
7、 (徐达斯,天津大学毕业,后求学于剑桥大学比较宗教学系汤姆斯博士,现为北京三智东方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在东方学、考古学、神话学及中国文化史领域孜孜不倦研究十余年,专攻史前文明,对古印度文化和瑜伽哲学皆有独到而深入的理解,曾在印度瑜伽圣地温达文修学瑜伽多年。已出版《处处是禅机》、《上帝的基因》、《道,从这里讲起》、《博伽梵歌>通解》等专著。)
8、在美丽的自然面前,泰戈尔是以为知识渊博的探索者;而在虚荣与贪念下,他更是一位清醒者。(吉檀迦利)。
9、第1—7篇是序曲,唱出了诗人愿意听从神的召唤,在光辉照亮世界、气息透彻诸天的神的音乐里成为俘虏,以对生命的赞歌实现与神合一的愿望。
10、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11、 过去学者多以为人神爱恋,事涉猥亵。但我们从《楚辞》本身来吟味,在雍容娴雅的乐舞和缠绵悱恻的情思中,感觉到的却是一种圣洁芳菲而又喜乐甜美的气氛。贞守自持,达到圣智境界的巫,不可能用俗世猥亵的方式来爱神。他们内心弥漫的是高洁脱俗的情怀和神爱的芬芳,这样的精神境界在《离骚》中发挥得极其酣畅:
12、他用教导的方式,让我知道什么才是心灵和精神所想要的;他用文字让我知道,什么才是最美的语言文字,什么才是文字最美的地方;什么才是文字最有价值的所在。泰戈尔吉檀迦利读后感篇3这正应是静坐的好时光,与你相对,就在这安静和无边无际的闲暇中,唱一首生命的献歌。——题记
13、 一
14、 在泰戈尔的家乡——孟加拉地区、加尔各答旧城,他被乡人们尊称为Thakur。这是一个神圣的称号,只有精神成就卓越非凡的灵性大师、至上天鹅才配得上的尊贵头衔。在加尔各答、在寂乡(Santiniketan),泰戈尔的故居都是供人们朝觐的圣地。在孟加拉人的心目中,泰戈尔不是一般的世俗中人,他是Kaviraja,一位诗圣;他是Bhakta,一位神的奉献者。因为,他将孟加拉最伟大的灵性传统——Bhakti,虔敬奉爱的精神,通过他的神圣献歌,传扬到了全世界,征服了彼时不可一世的西方文明世界的精英。昔日,泰翁也曾受邀访问过中国。可惜,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化界,浮躁好斗、急功近利,眼里只有诺贝尔奖的金光,对这位真正的泰戈尔,以及他所依托的广博精纯的灵性传统,不但全无解悟、浑然麻木,甚且大加怀疑与抨击,唯恐古印度的灵气阻碍了物质进化的步伐。因为受到左右两派精英的无情夹击,满怀传道与交流希望的泰翁只得黯然返国,留下一声深长的叹息。
15、 中国的宗教,不管它是巫术性或祭典性的,就其意义而言是面向今世的。中国宗教的这一特点较诸其他宗教都要更为强烈和更具原则性。除了本来的崇拜伟神巨灵的国家祭典之外,各种的祭礼尤其受到推崇。……由于缺乏任何对超验的价值与命运的思索,国家的宗教政策依然保持着简单的形式。……在官方的祭典里,几乎所有的迷狂、禁欲与冥思,都不存在,这些都被认为是无秩序与非理性的兴奋的成分,这是官吏们的理性主义所无法容忍的,就像罗马官僚贵族眼里的酒神祭祀那样地具有危险性。当然,官方的儒教并没有西方意义的那种个人的祈祷,而只有礼仪规范。(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德》,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页)
16、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々。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17、举办多场线下线上诗歌翻译赏析交流活动,受到广泛欢迎,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18、作为神婚的前提,要求身心清静洁白。在《离骚》中,屈原在漫游天宇寻求神女之前,首先作了严格的自我反省并在神前献了誓词:“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王弼注:“乃长跪布衽,俯首自念,仰诉于天,则中心晓明,得此中正之道,精合真人(神女),神与化游。故设乘云架龙,周历天下,以慰己情,缓幽思也。①(藤野岩友《巫系文学史》.韩基国译,重庆出版社,第244页)
19、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永远不愿把你隐藏。
20、我要拿着我生命的竖琴,走进那广漠的音乐大厅,那里回荡着沉默的音乐,那里有着无可测度的深渊。
21、 絙瑟兮交鼓,箫锺兮瑶虡。 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 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
22、获奖理由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23、如果把这句话里面的“诗”与“宗教”的位置互换一下,然后把整句话反过来以“我的诗,完全是宗教的诗”作为开头,来重新叙述一遍,我觉得就可以拿来形容他最伟大的《吉檀迦利》了。譬如,它里面的第47首,就既充满了人的寻觅、疲惫与悖谬的世道,也充满了神的隐秘启示,其启示的秘义在于:“让我以自我的回归,成为对他即刻的皈依与臣服。”
24、请采下这朵小花带走吧,千万别延迟,我唯恐它枯萎,落进泥土里......
25、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26、 泰戈尔19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颁奖词是:“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是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也成为了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有人说,泰戈尔的全球意识使他拿了诺奖,有很多与之相同水平的诗人并未有此殊荣,如纪伯伦、夏目漱石、闻一多等等.....
27、 我生命的生命,我要永远保持这躯体的纯洁,因为我知道,你鲜活的抚摸,已经留存在了我的身上。
28、附录七 法国作家纪德1914年法语版《献歌》序言
29、《湘君》、《湘夫人》、《山鬼》里面缠绵痴绝的意绪,似乎表现了神爱中别离之情味。而《东皇太一》、《礼魂》的热烈喜乐,自然是相聚之情味的体现。与此相对应,神爱所指的对象——神灵,也具有丰满诚挚的神性,例如东皇太一的肃穆博大、云中君的高贵超迈,都是后世的作品中所不曾见的。据过常宝先生研究(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中国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P90),《离骚》为屈原的祭歌或对祭歌的模拟,而献祭的目的是向神灵陈辞求正。屈原一面上天下地追求神明,唱着祭神的恋歌;一面向神痛陈自己在尘世的遭遇,呼吁神灵的裁正。与《九歌》一样,《离骚》中所表现的人神关系,也是一种“人神恋爱”的关系,并且具有同样的“人神恋爱”的表达模式:自炫装扮、表达怨慕、爱情的表白、神的叙述、神的降临、互赠信物。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离骚》与泰戈尔的《献歌》简直如出一辙、异代同风。不过,《离骚》的自炫,在《献歌》里却表现为自我拷问,而面向现世的抒发愤懑也内转为灵魂的自我忏悔与救赎:一者高华外露,一者谦卑自牧;一者金刚怒目,一者菩萨低眉,其相虽异,而皈命神明之精神实同。
30、屈原明说自己是“依彭咸之遗则”,愿意追随先辈大巫的精神足迹。因之屈原在《离骚》中所描述的自我形象就是巫的形象,其自我情怀也就是理想中圣巫的情怀。无法想象,“饮露餐菊”的灵均会以世俗的情欲心态看待与神明的关系,并有兴趣对猥亵之事如此大肆渲染。 更加合理的解释是,《楚辞》中的“人神相恋”是一种极高超的精神迷恋,类似古希腊的“爱之迷狂”、古代波斯的苏非派神秘主义,或印度奉爱瑜伽中的巴克提。伴随这种神爱的,乃是精神的迷狂或极乐状态,通常以乐舞的形式表达出来。
31、《吉檀迦利》里的很多的句子,在我看来即使是放进《圣经》里也不见的会有丝毫的违和感的。他的诗歌适合反复低声朗读,在心头重复不断的回响,而你就会刹时醒悟过来,为什么有”诗歌”这个词。原来诗也就是歌,润物无声,催人泪下。
32、“黎明的静海,荡漾起阵阵鸟语轻波;路边茂盛的繁花,正争奇斗艳着;正当我们急于赶路无暇他顾的时候,云隙中射出一道道灿烂美丽的金光。”瞧,无论世人的脚步多么匆忙,他总可以透过人与人之间的间隙,看见这个世界最美的一面。
33、 驱除身心各方面的邪恶虚伪,以保持洁净纯粹,明显属于巴克提的“清除”阶段。全诗最后一首献歌则表达了对全然皈命和回归灵魂故园的渴望:
34、《吉檀迦利》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在人生的旅途中时时仰望它,你能获得内心的安宁,永怀希望,不会迷失方向。
35、屈赋中的神爱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所体现的个体灵魂强烈的精神诉求、对超越性的爱的渴望和张扬,为中国文学树立了人性与神性的最高峰。可惜,屈原之后,再也没有同样精神高度的作品出现,《楚辞》所表现的神人恋爱,成了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宗教史、思想史的绝响。继屈原之后的“神女叙事”,从《高唐赋》、《洛神赋》到《会真记》、《游仙窟》之类的作品,都失去了精神的高度,越来越沉溺于肉欲以及随之而来的道德劝诫,“神女”甚至成了“妓女”的代名词,“神女叙事”也逐渐堕落成了“妓女叙事”。人性的萎靡、神性的失落,由此可见一斑。
36、梁潮:《泰戈尔〈吉檀迦利〉国内评论要端蠡测》,《广西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2期
37、当你认真的去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你会感到你被深深地触动和感动。
38、儒家也根源于上古巫教,但儒家经过“祛魅”,消除了其中原始的宗教性。古老的宗教传统,在形式上似乎仍然被儒家所保留,但却受到了根本的改造:从一种终极的归宿、关怀,变成一种维护既定社会秩序的手段和工具。诚如德人马克斯•韦伯所说的:
39、但在书中我最爱的还是那些仿佛如圣经片段般圣洁干净美好的句子,让人读起来不止是心灵方面得到温暖的抚慰,更多的反而是迷途顿返的反思感悟。
40、在奉爱瑜伽中,人与至尊人格主神之间的情感呈现为Rasa(情味),一共有五种Rasa,最高超的Rasa就是爱侣之情或艳情味,其感情表达方式包含两种:相聚和别离。女神或Shakti则是这些超然而又变化多端的情感的载体。实际上,在瑜伽体系里,人神相恋并不发生在躯体的层面,而是灵魂的层面。灵魂永远是阴性的(prakrti),至上灵魂或灵魂之主——至尊人格主神则永远是阳性的(purusa)。躯体是男是女并不影响对神的爱恋,灵魂纯净与否才是人神相恋产生的首要条件。将人神相恋理解为世俗污秽之事,或以劝诫之笔叙述神人之爱(例如宋玉的《高唐赋》),应该是灵知文化堕落以后发生的事情。日本著名的楚辞学家藤野岩友在《巫系文学史》中已经注意到这种精神前提:
41、也有学者留意到了泰戈尔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消极影响。徐坤分析了冰心、徐志摩、郭沫若受泰戈尔影响的创作,认为他的“自然、童真和母爱”并没有解决那一代青年“该往何处去?”的困惑,却使他们去痛斥还未曾看得真切的现代文明。可是作者也认同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泰戈尔的贡献完全可以和菩提达摩、真谛、不空、维帷卡南达及法显、玄奘相比肩。
42、《楚辞》中的神爱世界纯粹空灵,没有普通宗教里经常表现的祈福主题,似乎神爱本身就是祭祷的目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同时这种爱也是炽烈而富有个性的,甚至带有“迷狂”的色彩。
43、敬仰神、渴求与神结合是该诗集的一个基本主题,但是《吉檀迦利》又不是一般意义的宗教颂神诗,在这诗的世界里,有清新绚丽、变幻多姿的自然景观,有美妙神奇的彼岸世界的玄想,又记录着现实生命的体验,人世的欢乐与悲哀。既具圣徒的虔诚高洁,更不乏凡人的亲情爱心。而这一切既是诗人广博而细致、丰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表露,又处处展现着诗歌美的极致。
44、其次是散文诗的优美而富于变化的韵律。《吉檀迦利》的英译本是由有韵的格律诗译成散文的形式的,这是诗人的第1次新的艺术创创造。诗人时而采用诗歌中常见的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时而采用音节相同的原则,使这些新诗情感生成,语句简洁隽永,诗句回还往复而散文诗又不像格律师受尸体的严格限制,其运力可以随意和情感的发展起伏而千变万化,给人以韵律无穷的感受。
45、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46、从诗行间,令人感受到诗人生命激情,若无形的力量,引导着读者走向诗人构筑的激情与爱的世界里。
47、 我要驱除我思想中的一切伪饰,因为我知道,你就是真理。是你的真实存在,才于我的心中燃起了那智性之火。
48、其创作多取材于印度现实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义、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描绘出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印度社会的变化及新一代的觉醒,同时也记载着他个人的精神探索历程。
49、只可惜如今提问的机会太少。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神的膜拜的解释;古老的传说是对自然妙趣横生的解释;甚至我的生活也是解释,解释我生命的繁复。泰戈尔吉檀迦利读后感篇5“今天炎夏来到我的窗前轻嘘微语群蜂在花树的宫廷中尽情弹唱这正是应该静止的时光和你相对在这静寂和无边的闲暇里唱出生命的献歌”。
50、望向夕阳,我并不忧伤,因为这本书会陪伴着我,提醒我用充满爱的心灵去好好爱这个世界。泰戈尔吉檀迦利读后感篇4这是泰戈尔另一部杰出之作,是给神的献祭,所以包涵了圣洁的情。有爱情、亲情、友情,还有宗教的圣情。
51、而神,往往也有情感有思想的,那则则传说便生机勃勃。蛮有情趣,读起来那幻妙的情节和爱恨情仇便跃然纸上了。而这仅仅是远古的决荒蛮夷的一种富有情趣的解释;孩提时代的我们,想必都嗜问"为什么"吧。为什么天那么瓦蓝;叶片皆为春水藏成的绿;为什么日月星辰斗转星移,而我们在一天天蜕变,父母脸上却描上几道纹,鬓上染了几缕雪;为什么看到公车上有人在拿他人的包却不能立即道破,只得等到那人得手后下车……
52、第101—103是诗篇的尾声,概括了诗集的内容和意义。诗人表明自己一直在用歌寻找神。他把神的故事编成不朽的歌,从中倾吐心中的隐秘。他祈望自己所有的诗歌汇聚成一股洪流,注入静寂的大海,让自己的生命启程回到永恒的家中。
53、搜“吉檀迦利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可查看网购;搜“王君化工流程模拟”可查看网购。
54、王苏,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现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品读”工作室主持人;上海语言文字测试中心特聘专家;配音演员、配音导演;获中华诵读联合会颁发的“第二届全国十大诵读艺术家”称号;声音传播艺术的推动者。
55、不信你看——“呵,你这生命最后的完成,死亡,我的死亡,来对我低语罢!我的一切存在,一切所有,一切希望,和一切的爱,总在深深的秘密中向你奔流。你的眼睛向我最后一盼,我的生命就永远是你的。”“点起你的信号灯吧,父亲,为我们这些漂泊得离你远了的人。我们的居所是在废墟中被恐怖的渐压下来的阴影所祟扰。我们的心在绝望的重担下下沉,当每个荣辱嘲弄我们的人格,使我们匍伏在尘土里的时候,我们羞辱了你。因为这样就亵渎了你所付予我们——你的儿女的庄严,因为这样我们就吹熄了我们的灯,在我们卑鄙的恐惧中,就仿佛这孤独的世界是盲目而且是没有神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