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2、3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3、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但又怕不能把握怎么办?
4、味玓去追求自己喜欢玓东西、却忘乐幸福玓本质。
5、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6、2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7、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8、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着,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9、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
10、30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佛语中四字禅句)。
1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经》
12、慧风扫荡障云尽,心月孤圆郎中天。印光法师《了凡四训序》
13、真爱一个人,担忧他挂念他,更担忧害怕失去他,整个情付给了他。
14、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
15、2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16、2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所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污染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
17、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18、不要为了寂寞去恋爱。时间是个魔鬼,天长地久,如果你是个多情的人,即使不爱对方,到时候也会产生感情,最后该怎么办?
19、知识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
20、这两句的对偶极为工整。“明月”和“清泉”,我们能感觉到他所营造的一种非常澄澈淡然,而又唯美,同时灵透的一种感觉。但这只是一种美,也就是说在这之中我们能“观照”到哪些呢?首先是一种画意,我们会发现明月在松间的照映,清泉在石上的流淌,有一种近乎到透明的色调,整体的画面感呈现在我们眼前,同时它又有一种声音的感觉,虽然最开始写到的是“空”,但是在这里却有光的流动,有水流的声音。这种轻轻的光影挪移着,水流慢慢的流淌着,我们可以感觉到细致的精微的声音,而反映出山林整体的空旷和静美。
21、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22、对一些人来说,商场就是战场,情场是钱场,命运是赌场,人生是游乐场。
23、人在观赏景物时,总能将其中的一草一木看得了然分明,却对自家风光,即自己心中的景物浑然不识。
24、3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
25、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26、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27、20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28、3马祖云:「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29、既然目标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30、王维的诗极具典型的特色就是虚实相生、动静相宜,而又以动写静。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其实我们在其他的诗歌也有体会,比如《鸟鸣涧》。
31、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王国维《浣溪沙山寺微茫》
32、八万四千 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33、生活就是禅,在匆忙中活出一份超越的智慧,在平凡去走出一条人生的轨迹,动也是好,静也是好,宠辱不惊。拿也好,放也好,去留无意。纷繁的喧闹中,活出一份内心的宁静、沉淀,或者是一份安详,让命运在平和中运转。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如此安好。
34、 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35、这个可以称之为“空”,但是还有另外一点,在佛教中,还有一种“无我”的观念,也就是说,佛教除了让人更透彻的洞见生命之外,抛却掉我执,抛却掉所有执着,那种刻意的去停留、抓住世间外在表象的念头,而使自己的身心完全浮游于自然,使自己的身心虚空清静下来,接纳和面对所有的一切,这也是“空”的一个概念。在字面上看来,他营造了一种“空”的境界,而在这种境界中,似乎没有涉及到作者任何的一个眼光和影子。他只是在说一个客观的表象,空静的山林中刚刚下过了雨。
36、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37、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8、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
39、3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40、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41、2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42、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43、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44、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足者博学,不自满者受益。
45、2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哉?
46、3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
47、学养,「学」是学问,样样都知道;「养」是修养,知道运用什麼方式,待人处世最恰当。所以不管在乱世或者治世,佛弟子与世间圣人君子都会随机应变,运用善巧方便处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诚心」、「恭敬心」的大原则,绝对不改变。由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修行都是成就我们的戒、定、慧。
48、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49、2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50、2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起。
51、人在荆棘中,不动不刺;心在俗世中,不动不伤。
5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3、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54、永远不好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5、第三句话: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56、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此刻事,此刻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5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