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踏进北大那天起,蔡元培就有一夙愿:建立教授治校体制。
2、抗战结束后,胡适被任为北京大学校长,这可算是他继承蔡先生事业的一次重大机会。但那已经是国民d内力衰颓,日益腐化之时,加之内战又起,教育事业已无从谈起。胡适的许多雄心勃勃的计划,都徒成废纸。
3、他认为,蔡先生造成北大最重大的变化是两个:一个是组织方面的,即从校长、学长独裁制改变为教授治校制。这可以大大鼓励教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加学校基础的稳固性,学术发展的连续性。
4、⊙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5、第一编大多是脱胎于旧诗词的作品,第三编在运用自由诗体和音韵节奏的改革等方面作了尝试,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
6、1916年9月,袁世凯因尿毒症暴毙三个月后,身在法国巴黎的蔡元培接到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时任教育部长范源濂以“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恳请蔡元培归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希望这位教育改革先驱“早日归国,以慰瞻望”。
7、史学家顾颉刚当时就读于北大,他记忆中的北大是这样的:
8、他说: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9、1932年,蔡元培协助宋庆龄创设民权保障同盟,胡适被邀加入,并负责创设了同盟的北平分会,如此等等。这些活动基本上是沿着平行的两个方向运作的。一个是争取中国社会的民主化;一个是发展中国的教育学术。这两者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最重大的两个课题。在这两方面,他们两人虽亦有不同处,但基本上是同一立场,同一阵线的。
10、(作者肖楚舟,文章全文见《三联生活周刊》936期)
11、在房间某个角落,学生因古典桐城学派的优美散文而不住点头;而在另一个角落,学生则正讨论娜拉离家后会怎样生活……”
12、作品或诅咒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旧礼教的虚伪,或表现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劳工神圣。胡适无疑是第一位白话诗人。
13、有人批评他任意用人,尤其是刘师培、辜鸿铭,
14、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胡适所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几个方面。
15、全书共分12篇,10余万字。第1篇《导言》,第2到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16、1922年,胡适起草《我们的政治主张》宣言,蔡元培领衔发表。
17、1921年7月17日,蔡元培(右十)在美国《少年中国晨报》社前与该报同仁合影(蔡元培家属收藏)
18、耿云志,辽宁海城人,生于1938年12月,1964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哲学系,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名誉会长、胡适研究会名誉会长、孙中山基金会顾问。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的研究,于思想史用力尤多。著述二十余种,论文与文章近300篇。
19、顾颉刚说:“所以,当时的北大被戏称为‘官僚养成所’。”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