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遍细读,完成理解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这样三步任务。这遍阅读速度每分钟200字。
2、此外,梁启超认为,要学会读书,还需要加强训练,并要求他的子女能够加强读书后的背诵练习,学会灵活运用书中的文句。
3、知其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理解作者的意图,这在我们读书时经常会遇到。为此,读书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名人独到而有效的读书方法)。
4、“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
5、第四遍精读,完成第八步分析写作特点的任务。阅读速度不限。读书学习,刻苦的学习精神固然重要,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同样不可忽视。
6、黄炎培出生于1878年,正是清朝政治腐败没落、列强入侵、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际。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促使他悉心研读古今中外的各种救国安邦学说,并确定了读书的目标。
7、秦牧认为,一个想要学点知识的人,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它几万字的话,知识是很难丰富起来的。
8、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
9、攻书如打仗,遇到小的据点,一个冲锋就把山头拿下,遇到难啃的山头,那就自然需要很多股冲锋才能拿下。
10、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11、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小纸条读书法”的另一个要诀是坚持。沈从文曾说,兴趣原是一种极不固定的东西,随寒暑阴晴变更的东西。他认为,靠兴趣,不能持久,太容易变,必须把“兴趣”变成“信仰”,这样就能获得持之以恒的力量,读书亦如此。
12、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名人独到而有效的读书方法)。
13、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14、《古今名人读书法》最早于1940年由本馆以繁体竖排形式出版,后又多次重印。本次改成简体横排形式出版,只做了少量必要的校订,内容并无增删。
15、读书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有适合自己的方法
16、2)找出关键语,关键语就是文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核心词汇,非小说类的书籍,大部分人都能轻易的找出关键语。
17、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18、他自学了一系列现代数学的基础课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建立了一套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19、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妙趣横生,他的文字平易温润,他洞察生活百态,细细勾勒人间的情味。对于读书,丰子恺也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独到见解。
20、作提要记录大概。黄炎培认为:“凡读书提要记录大概,可以得极大帮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21、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22、一本好书,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它在交给我们知识的同时,也在陶冶我们的情操,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所以我们读书时一定要选择一本内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书籍。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发挥出读书的益处且找到读书的乐趣!
2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24、面对混乱的时局,他给出了一个中学生的治国方案。看到这段历史时,我肃然起敬。他在政论里面写到,应该请孙中山来当总统,康有为来当内阁总理,梁启超来当外交部长。后来也的确是孙中山当了大总统,但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是保皇派,是不可能和孙中山合作的,这一点是少年毛泽东没有意识到的,但是,他头脑中“问题导向、用以致学”的思维将让他受用终生。后来,毛泽东考上作为中专的长沙师范,师范毕业后他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员,那时的毛泽东根本没想到自己将来要成为军事家,指挥重大的战役,但,后来,从秋收起义失败之后,毛泽东意识到“军事指挥”是自己面临的重大问题,于是他就开始学习,从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中学习军事指挥艺术,这个阶段伟人读的主要是无字之书,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方法论,
25、所以说,这样脚踏实地地上去,不是慢了而是快了。
26、那么,怎样选取兴趣维持中心呢?他认为,或是科目,选取要籍,一部一部从头读到尾;或是问题,全面收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权衡取舍,推求结论;或是科目和问题相结合,像苏东坡“八面受敌法”那样,一书读几遍,每一遍只注重某一方面。
27、A:Appropriation,拆为己用,对应实践。
28、再者,攻击自然是要有目标的,这是靶向思维,强调的是读书的目的性。最后,攻击自然是要追求胜利的,因此,各种各样的攻击方法都可以用上,这就是策略方法上的意义。叶剑英元帅写过一首小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这里用的就是攻书这个概念,说的意思是,攻书要像攻城一样,不怕艰难险阻,勇敢地攻克难关。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有一次去抗日大学做演讲,他说,我觉得“攻书”这个说法很好。这个“攻”字大有道理,就是把书当敌人看,一字一句地读。
29、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读过的书会随着时间被慢慢遗忘,唯有笔记能让人保持回忆和再认识,学会运用书本知识指导工作与生活。他在每读完一本书后,将读书笔记里零散的片段、情感、感悟、思考融合起来,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吸收书中的内容,茅盾的《夜读偶记》就是这么来的。
30、但是,毛泽东听课听得特别认真,而且非常仔细地阅读教材,不动笔墨不读书,看书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课本上。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做批注。
31、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32、五谓着紧用力。就是以刚毅勇猛的精神去读书,以坚持到底而不懈怠的精神去读书。
33、《耕海一二三:杨义谈读书与治学》辑录了杨义近年来最具导引性和影响力的十篇访谈、演讲和学术札记文字,分作“读书的窍门”和“治学的路径”两辑,前者从读书的方法、路径,到读书与演讲、写作、研究的关联,主要以“读书”为核心阐释为人为学之至理,后者从治学的心态、方法与视野,从宏观意识到微观方法,都有深入浅出颇具操作性的解读。
34、这两种方法其实是我们小学生在日常的课文学习中也经常用到的。所谓眉批,就是在书上对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句甚至某一个词加以简明的评论,如“妙极了”、“用得好”“我赞同”之类。旁注则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某些字、词或内容的解释和体会等。它们主要是记录下自己灵光一现时的偶感随想,所以字数不宜太多,要精炼。
35、书籍选定是读书法的关键步骤。所选书籍应针对具体的培训对象、培训目标而定,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36、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无不涉猎。
37、会通是融会贯通,由内到外、由此及彼,将书全面彻底了解。
38、我们读书、学习、做研究,都要问一个问题:和自己的生命成长有什么关系?和自己生命无关的读书,那是死读书;和自己生命无关的研究,那是毫无活力的研究。我们是把自我生命的成长和祖国、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读书动力:为寻求民族、国家以至世界发展之路而读书,为寻求自身精神发展之路而读书,一句话,为寻求真理而读书。——钱理群
39、第三种方法是“设问法”。就是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内容后,合上书自己想想,为自己提出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然后带着这此问题再去细读全书,这样可以把书读得越来越深。
40、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王梓坤上中学时,做完功课一有时间,便光顾图书馆。好书借了实在舍不得还,但买不到也买不起;他便下决心动手抄书。抄,他认为总还是炒得起的。他先后抄过林语堂写的《高级英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这本书他爱不释手,则一口气抄两份。王梓坤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
41、思享同道读书会于2013年成立,月均一次线下活动,目前已形成稳定的交流圈。
42、读书,为了坚守内心的光明,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为了建立终生的信仰,为了追求生命的诗意与尊严。知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读书治学经验,畅论读书之要义,提倡为寻求真理而读书。本书时而对青年学子谆谆相告,时而带我们走进鲁迅、周作人等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以期给读者一把获取知识和智慧的钥匙。他提倡具有精神深度的个性化阅读,提出要沉潜到历史的深处、文明的深处、生活的深处、人性的深处,从而获得生命之重。他建议“读书、思考、写作、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43、RIA标签读书法是拆书帮总舵主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提到的一种读书方法,非常的简单实用,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轻松掌握。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曾指出对于非虚构图书,可以通过“主题阅读+批判性思考+实践”的步骤掌握理解一本书的内容。RIA便签读书法则是对其的简化升级,更加通俗易懂。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RIA便签读书法
44、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45、 没有阅读目读读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6、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他自幼从父母那里接受启蒙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朱自清严谨治学,读书极多,且很有心得,他的很多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8、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读书方法。
49、有时候阅读同一水平的书,如果我们以往的书弄懂了,消化了,那么在同一水平书里找找以往书上没有的东西就可以过去了。
50、比如吴文俊在学习皮尔邦特的《实变函数》时,每个定理都至少学习三遍.
51、朱自清主张读书要通读。在《论朗读》一文中,他推崇清人姚鼐“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和曾国藩“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的观点。读古文如此,读白话文也是;诗词需要吟诵,经典著作也需要反复熟读。对此,他说:“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52、马克思读书,很有系统性,经常是带着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
53、梁启超曾在文章中写道:“昔人常说,好打灯谜的人,无论看什么书,看见的都是灯谜材料;会做诗词的人,无论打开什么书,看见的都是文学句子。可见注意哪一项,哪一项便自然会浮凸出来。”
54、当代著名作家秦牧在谈到读书时,主张采取牛和鲸的吃法,即“牛嚼”与“鲸吞”。
55、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56、读书与治学,都应当作一种生命的投入,使之成为你的另一种带有智慧的生命形式,带着你的生命和智慧的体温。
57、攻读的目的就是对知识精通到底。很明显,毛泽东讲的这个攻书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精读。有精读就会有泛读,这是读书的两种基本方法。现在关于读书的社群很多,都在鼓励大家多读书,而且已经形成一种风气,大家比拼着谁读书快,谁读书多。你一年读20本,我读50本,他读了100本,也有一些大咖一上来就是几百本。但是,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我们读了多少本书,而是我们品味了多少本书。但是,现在,很多人在读书方面很容易进入三大误区:缺乏深度,只求速度数量。杂乱无章,精力过于分散。隔岸观花,缺乏应用意识。先说第一个误区,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看了多少书,看的是什么书,而没有去深思,这些书触发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现实的改变。这就有点舍本逐末了。刚才说了,读书方法有个基本的分类,精读和泛读。当我们一味地去追求速度和数量时,那就只能是泛读了。但,起决定作用的绝对是精读,而不是泛读。有的人甚至会受到古人的误导。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在自己的《五柳先生传》中谈自己的读书方法,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三国时期,诸葛亮也说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观其大略即可。很多人看过这两位历史名人的分享之后都容易产生误解,以为他们看所有的书都是这种方法。实际上,陶渊明和诸葛亮之所以这样说,一则是因为谦虚的姿态,古代知识分子都是比较含蓄的,像李白那种绝对是异类。
58、用自己的话阐述书中的观点,通过此步骤将书中知识点通过思考消化成自己的。
59、《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60、概括了解全书的结构、体系、线索内容和要点等。
61、2)闭上眼睛,放松心情。从头顶到脚尖都要意识到自己本身。挺直背脊,身体放松,以平缓的节奏呼吸。在心里面说出此次阅读的目的。(例如:“我要在接下来的10分钟阅读这本杂志,好让自己善于利用时间,或是获得灵感。”)想像你把橘子放在后脑勺上方。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精神集中的放松状态。眼角和嘴角显出微微的笑意,松弛脸部,消除紧张。
62、2)等待成熟,结束影像阅读和复习以后,信息会暂时积存在意识之外。这时就要暂停一下,原因是要等待脑子里面的信息成熟。至少要等10至20分钟,等一个晚上是最理想的。
63、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64、时至今日,黄炎培先生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令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65、古人云:“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读书穷理,亦贵在坚持、贵在静心、贵在敬终如始、锲而不舍。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时间和生命总是有限的。钱钟书非常珍惜时间,以书为友,一向深居简出,极少参加社交活动,拒绝一切不必要的交际应酬。如此对社交活动的“删繁就简”,有利于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读书,以勤勉为学,捕获真知。
66、耕海先生者,广东电白杨义教授是也。何为“耕海一二三”,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法自然而生万物,遵循的是一二三相递而生的数理逻辑。耕耘书海,观其妙谛,释其妙理,撷奇妙趣,乐何如哉!
67、清初年间,在鲁、冀、辽、晋的交通要道上,出现了一个行为有些奇怪的人。他约摸五十出头的光景,衣着简朴,带着两匹马和两头骡子。自己骑在一匹马上,另一匹马和骡子则驮着沉重的大筐,筐子里满满当当装的全是书。
68、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69、三谓虚心涵永。读书必须以以客观的态度,还书的本来面目,并不执着旧见,不好高务奇,穿凿立异。
70、第二遍速读,要求完成第三步复述内容和第四步理清结构的任务。这遍阅读速度是每分钟10字。
71、在一篇谈读书的文章中,沈从文把自己的读书法称之为“小纸条读书法”,即口袋里随时常备很多小纸条,把一些自己认为的美词、妙喻、佳句和五花八门的资料等随手摘抄后,粘贴在床头、镜子、客厅以及卫生间的墙壁上……晨起、睡前,洗脸、穿衣,吃饭、如厕,都要读一读小纸条,在等车、散步等闲暇时间里,有空就掏出口袋里的纸条看一看,想一想。就是这样锲而不舍地搜集,才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知识和素材。
72、豆瓣评分6分,超过2000多点评。本书是笛卡尔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他的处女作,书很薄,只有95页,一个晚上就可以读完。不要看是笛卡尔这样的大师所写就望而止步,正如书名所言,笛卡尔坚持用“谈谈”,而不是“论”,书中的内容不会让人觉得深奥难解,更不会板起脸来说教。
73、深厚的美学修养,让朱光潜能欣赏书中微妙精深的乐趣;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让他对求学求知有独到的见解。我们如果能按照朱光潜的读书方法去读书,一定能有不小的收获。
74、钱锺书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75、美,是指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在读书治学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步入这一理想境界,从而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高尚。
76、如何掌握呢?准备三张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当遇到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点的时候就分别在三张便利贴上按照“I、AA2”写下不同的内容,当一本书读完,将所有记录A2的便利贴取出来贴在办公桌或者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去实践。比起原文提供的方法论,RIA便签读书法最后提炼出来的内容是经过我们思考,结合我们自身实践得出的,完完全全属于我们个人的方法论,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77、他阅读书籍所写的札记,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他写学术巨著《管锥编》时,所用的资料足有几麻袋。
7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爱读书的人,必下笔不凡,犹如钱钟书。
79、杨振宁教授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
80、但从实践效果来看,两者有很大的差距。学以致用,先学习,然后再去应用。这是一种储备型的思维,也可以称之为备胎思维。因为应用的紧迫性不强,所以,学习起来自然就不会太用心。就算学会了,因为没有实践的内化效果,你会发现,很快就忘了,即便不忘,留存也不会太多。
81、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用慢功夫打下扎实的基础,进入清华后便能“飞跃”。
82、实践早证明背诵不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背诵在增长我们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记忆力。这不失为一种一举两得的学习方法。当我们背诵了足够多的文学典籍时,我们的大脑中便储存了大量的优秀语言、文段,这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为我们所用,为文章增色添彩!
83、所谓合,就是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经过认真思考、综合,弄清全书的内在联系,以达到总结、深化、提高的目的。
84、(道家秘法)太上七十二镇宅灵符(值得收藏)
85、本书讲述了鲜为人知的关于美国图书出版人和美国政府开展重要的合作,将精心挑选出的旨在突出美国历史和价值观念的近期出版的图书分发到那些从轴心国武装解放出来的民众手中的故事。政府希望利用图书帮助那些深受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机器影响的人们的头脑进行“解毒”,从而赢得他们的友谊。这一目的与美国图书出版人试图在战前由英国、法国和德国控制的国际图书市场上寻求新的利润空间的目标完全吻合。实施这项计划的图书业和政府中的那些关键人物,将图书看作是“一切宣传工具中最为持久的一种”,因此图书是战争期间以及战争之后宣传“战争思想的有效武器”,当时苏联被歪曲的军事实力显示出其宣传的精明之处。唯其如此,图书被赋予了此前闻所未闻的更为伟大的责任或更多的重要意义。
86、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人,
87、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一生笔耕不辍,在哲学、文学、史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的读书方法无疑值得重视。
88、1935年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闲的读书“多翻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看看序、前言、后语、目次,读上几页内容。”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尤其在今天,出版物剧增,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获得有关新信息。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