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弹一星”的研制实现了政治家和科学家的良性互动,保持了科技自治的环境,保持和创造了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术生态环境。这里既有政治领导与科学专家的协同,也有科研群体内部科研领导与一般研究人员的协同,还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协同。能够积极发挥科学家及其他科技人员的主导作用,尊重一线科技人员的意见,特别是在重大科技决策中倾听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陈能宽说,“我们的科研组织没有内耗,攻关人员有献身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的理论、实验、设计和生产四个部门的结合是成功的,有效地体现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任务的结合。”
2、23位科学家大多在当地学风良好的著名中小学完成学业,其中的70%中小学学习成绩优秀,特别是数理化成绩优异、英语基础扎实,为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些学校中,有不少中学校长是教育家,学校教学理念先进,良师荟萃,文理并重,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学生留有较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间。
3、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4、几十年后,我们得知,包中是一份中国第一颗导弹运载氢弹的资料。郭永怀牺牲不到一个月内,这颗导弹发射成功。
5、我还在信中说,由于历史(尤其是保密)的原因,对研制“两弹一星”的有功人员,只在内部奖励过,从未公开。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30多年,美国还有人在诬蔑我们的核弹和火箭技术,是从他们那里偷来的!现在该是还历史以真实、让事实来说话的时候了。
6、上世纪四十年代,他用量子力学证明了狄拉克提出的“狄拉克方程”在自由粒子条件下的正确性,此方程连狄拉克本人也未证明过;六十年代,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教科书;八十年代,他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高温和低温超导普遍适用的超导双带理论,出版了两部专著;九十年代,他提出并建立了系统的“TFDC(托马斯—费米—狄拉克—程开甲)”电子理论,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下将该理论应用于金刚石触媒、纳米管生成、薄膜大电容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7、23位科学家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也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涵。
8、相对于钱学森等钱门一脉英才,郭永怀则出生于山东荣成县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就是学霸,以四里八乡第一个公费中学生,从青岛大学附中一路经由南开大学预科到北京大学学习物理。1938年考取第七届中英庚子赔款留学生,几番周折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仅有半年时间就拿下了硕士学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9、1958年10月,作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主要技术负责人,赵九章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建议。1964年,我国地对地导弹、原子弹先后炸响;1965年初,赵九章向周恩来总理递交了一份关于尽快规划中国人造卫星问题的建议书,与此同时,钱学森也写了一份重新上马人造卫星的建议书。
10、人文精神往往决定科技工作者在探索的道路上能够到达的高度。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往往源于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23位科学家大多爱好广泛,文理交融,既有科学理性又有人文情怀,既有科学创造又有人文风采。
11、1929年,22岁的赵九章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他在浙江参加学生运动时认识的女友吴岫霞也离开了上海青年会,到北京师范大学女中读书。
12、1966年10月,聂荣臻(右二)与钱学森(右一)主持核导
13、至今,赵九章的女儿不知父亲的遗体在哪里火化、灰烬不知飘向何方……
14、钱三强(1916~190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5、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
16、三位功勋科学家犹如昨日星辰,他们是牺牲者,我们应该铭记,同时不要忘了追问一句,发生这些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他们也是受难者,这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的。
17、邵逸夫奖 | 饶毅谈读书 | 核心期刊 | LIGO
18、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赵九章回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春天,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他带着家人从昆明来到重庆,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工作,继竺可桢后承担起我国现代气象学奠基工作,赵燕曾在回忆文章中说,“从此,父亲就把他的生命献给了这个所”;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北极阁,解放战争时,气象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科学家们选择留下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最近离开我们的元勋包括朱光亚、屠守锷和陈能宽等。朱光亚于2011年离世,他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20、现代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众多的研究者和科学家集体集中力量来解决重大的科技问题,要注重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协同合作。科研团队是一个成员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围绕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实现团队成员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形成相互促进与竞争合作的氛围,有助于产生人才集群效应。
21、1999年9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朱镕基总理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章”的决定。在23位受勋科学家中,有七位科学家是追授,其中两位烈士,除了郭永怀,还有一位是姚桐斌。
22、再次,他们具有勇于创造奇迹的科研自信。运用有限的甚至原始的科研和试验手段,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突破了所有技术难关,创造出“两弹一星”的科技奇迹,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23、我们应该记住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队伍,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受表彰的23位科技专家只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辉煌和荣誉同样属于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正是他们年复一年的埋头苦干,铸造了属于祖国也属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无上光荣。
24、1959年,苏联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后又撤走所有技术和专家,这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25、1941年,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师从素有“航空之父”之称的力学大师冯•卡门(Von•Karman),选择了当时最具挑战性的前沿课题——跨声速流动,并在4年后以这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博士学位.
26、1957年底,钱学森与郭永怀参与制订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并与力学专家们制定了学科发展规划,开创了我国近代力学事业。随后,两人共同参与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化学物理系,郭永怀出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这期间,郭永怀还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两本杂志,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
27、23位科学家大都正值青壮年即担任重要领域和岗位的领导工作。王大珩37岁时受命筹建中国科学仪器馆并担任馆长;朱光亚不满35岁时被任命为核武器研制科学技术领导人;任新民39岁时被任命为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副主任兼火箭武器教授会主任;邓稼先35岁时参加主持原子弹研制任务等。
28、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增强我国国防实力,d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共和国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
29、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科源小区为高级科学家们新建了三幢特级住宅楼,郭永怀家住13楼,赵九章家住15楼,两家毗邻而居。
30、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31、在异域扬名的同时,郭永怀与此后影响他一生的知己师兄钱学森,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32、两弹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内雕塑《中国人才》记者刘晓燕摄
33、钱三强,1916-190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34、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35、1957年9月,夫妇两人回国。1958年春节,聂荣臻元帅指名要姚桐斌到刚成立的导弹研究院工作,负责筹建我国第一个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研究所在南郊成立后,改名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七O三所,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他们的家也安置在南郊。
36、此后,程开甲在核试验任务中又不断取得新突破。1966年12月,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他提出塔基若干米半径范围地面用水泥加固,减少尘土卷入,效果很好。1967年6月,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他提出改变投弹飞机的飞行方向,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他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实现了“自封”,确保了试验工程安全。1978年10月,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成功,他研究设计的试验方案获得成功……
37、铀扩散分离膜在当时被称为原子弹当中最绝密、最关键的一个技术设备。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钱三强以及时任科学院副院长裴丽生亲自到上海组织联合攻关的研究室,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交给工厂几千只扩散分离膜。
38、姚桐斌的妹妹姚素珠在纪念文章《两弹一星功臣我的二哥——姚桐斌》中写道:
39、“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40、钱学森不但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还重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音乐、绘画、摄影、文学也有较高造诣。钱学森认为,“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于敏对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颇有研究心得;屠守锷爱好打太极拳、听古典音乐;陈能宽爱好格律诗词,以擅长填词作诗扬名学界;彭桓武自幼广泛阅读传统文化典籍;朱光亚青少年时代曾参加学校合唱团并担任乐队指挥;王希季中学时参加过戏剧社并演过街头剧,等等。
41、朱光亚曾经说,程开甲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这种纯粹,让他除了科研再无杂念。他一生求索不已,创新不断。虽然参加核武器研试的20多年没发表论文,但他学术研究仍然建树多多。
42、1956年,郭永怀手头的研究合同到期后,他着手准备回国。为避免美国政府制造麻烦,在康奈尔大学同事们为他举办的送别野餐会上,素来沉默的郭永怀当众烧掉了他十几年来写成的尚未公开发表的书稿,在场之人无不为之惋惜,郭永怀却说:“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43、另外,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创的音乐剧《爱在天际》,也说:
44、=========================================================================================
45、钱学森(1911-20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46、60多年前,正是在王希季等人的带领下,新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M成功发射,由此托举起了新中国的航天梦想。
47、1990年代,王希季(右)在卫星总装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48、20多年中,他带领团队,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系统阐明了大气层核爆炸和地下核爆炸过程的物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并在历次核试验中不断验证完善,成为我国核试验总体设计、安全论证、测试诊断和效应研究的重要依据。以该理论为指导,创立了核爆炸效应的研究领域,建立完善不同方式核试验的技术路线、安全规范和技术措施;领导并推进了我国核试验体系的建立和科学发展,指导建立核试验测试诊断的基本框架,研究解决核试验的关键技术难题,满足了不断提高的核试验需求,支持了我国核武器设计改进。
49、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50、郭永怀被追认为烈士,按规定烈士家属可享受优待。当有关方面问李佩和郭芹是否需要照顾,与彭洁清不一样,李佩当时拒绝任何照顾。结果是:她仍然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牛棚,并在1970年,随科大南迁到了合肥,一直到1976年才回到北京。郭芹也回到了她插队的农村。
51、吴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浙江浦江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中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
52、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面貌和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风貌一旦形成,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地域文化引领优势。一定的区域文化所拥有的适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人才成长提供人文社会环境的支撑,影响着认识事物的角度、广度和深度。重视教化、尊重人才的区域文化对人才的成长产生无形的不可估量的导引作用。科技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创新友好型的文化氛围,要运用环境育人效应,发扬学术民主,营造宽松的学术生态环境,培育社会创新文化。
53、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海外学子都产生了回国的念头,但那时的美国,正是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盛行时期。钱学森、郭永怀因为从事尖端科学研究,受到美国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的监视,难以出境。
54、大科学家是大科学家培养出来的。名师指导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之导师在知识、经验、智慧、思维的传承上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一流科学家的学术视野、研究方法、人格修养给予学生深远影响。接受名师指导是科学家加速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55、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56、 其次,在他们心中,祖国高于一切。在海外完成学业以后,他们的能力和才智得到导师的认可,本可以留在英国、德国、美国这些令很多人向往的,生活条件优越、科研水平先进的国家工作、生活。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报效祖国之路。东北沦陷后,王淦昌先生回到祖国。在抗日战争中,他随浙江大学从杭州经过江西、广西,最后辗转到贵州的遵义市郊落脚,历尽磨难。赵九章先生从德国柏林大学到抗战后方的西南联大任教,家里穷得没有钱为病危的女儿治病。无论经历什么样的磨难,他们报效祖国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祖国高于一切是他们为“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做出贡献的思想基础。在普渡大学,姑父的导师十分器重这个中国青年,有意带他到英国继续学习研究,将他培养成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导师的美意和摘取科学桂冠的前景令姑父心动。最后,姑父还是婉言谢绝了导师的邀请,坚持回来报效祖国。爆发朝鲜战争的消息传到美国,姑父担心他回国的愿望受到阻碍,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姑父就与百名爱国青年一道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离开美国,投入新中国的怀抱。
57、鲜有人知的是,程开甲正是半世纪前为那声东方巨响呕心沥血的杰出科学家之一。半个世纪的隐姓埋名,半个世纪在神秘领域的坚守,程开甲院士的故事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在科研的道路上奋进、前行。
58、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23名科技工作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惟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此勋章的就是郭永怀。
59、的确,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这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和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60、基础教育要为天才留空间,为中才立规矩。要进行教育观念、模式、内容、方法、评价、管理及环境创新,确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由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转变;由单一的灌输式和演绎式的教学方式向讨论式、启发式和发现式的教学转变;由只重视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结合的一种新的人才模式转变。
61、“我们首创了返回回收技术,探空火箭在设计之初就开展回收技术的研究,因为当时没有无线技术,也没有数传技术,要拿到发射的试验数据,只能依靠箭体回收,所以在我们国家第一次开展空间技术回收技术的就是我们。”和王希季一起共事的范本尧院士回忆说。
62、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第一枚完全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液体探空火箭T-7M随着一声令下腾空而起,奔向遥远天际。
63、姚桐斌1922年出生在江苏省无锡黄土塘镇,童年时靠父兄小本生意的收入支持上完小学,由于小学毕业成绩优异,校长说服其父同意他上中学,1933年,他成为黄土塘第一名中学生。1941年,他考入当时迁入贵州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45年8月,他以总评成绩全校第一大学毕业,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6年10月,他考取了抗战胜利后第一次政府组织的公费留学考试,1947年10月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伦敦帝国学院矿校冶金系深造并兼任实习指导员,获帝国学院文凭。
64、研究23位科学家的成长成才经历,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不少共同特征。
65、后来把降落伞收回来的那些尘埃进行仔细分析辨认,经过几个小时,最终确认是核爆炸。”科技史专家葛能全曾多年担任钱三强专职秘书,现在已经76岁。谈起当年的原子弹爆炸,葛能全依然很激动。
66、最近我在写“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夫人李佩百年人生系列文章,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不少公开的报道中对郭永怀先生的介绍有一个事实错误。比如,2012年4月14日,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力学大师郭永怀》,有一句解说词:
67、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68、她历尽千难万险千辛万苦,抚育三个女儿,并教她们英文;同时,百折不挠地为丈夫调查申诉!
69、上海市繁华的淮海路上,有一栋名为淮中大楼的老房子,这里是上海机电设计院最早的驻地。很多路过那里或听到这个名字的人,都很难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家单位。在里面工作的人,谁也不能向单位之外的任何人透露,甚至是自己的家人。
70、去机场接郭永怀的司机邵春贵是事发当日在现场辨认出郭永怀的人,也是他后来到北京电报大楼发电报通知郭芹。但是当天李佩问他郭先生回来没有,他无法告知实情。在凤凰卫视2010年12月15日播放专题节目《我的中国心》中,邵春贵在接受采访时说:
71、1946年,郭永怀受邀前往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任教,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系的五位创始人之一。
72、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
73、陈芳允(193-2000.29),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74、王希季常年笔耕不辍,撰写《工程设计学》《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空间技术》等著作10余部,《论空间资源》《建设中国空间基础设施》等论文40余篇,《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讨论》《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发展和对策研究》等研究报告20余份。他坚持著书育人,曾真诚地说:“我愿为发展中国的空间事业、为培养一批优秀的航天器设计师而奉献一生。”
75、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76、截至2019年4月,仍在世的元勋有3人,分别是: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77、他们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始于1942年,在TheodorevonKarman的学术大家庭里。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爱好,把他俩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两人携手合作,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临界马赫数的概念,并得到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如钱学森在纪念郭永怀的专文中所说,在当时的钱学森、郭永怀、钱伟长、林家翘、傅承义这些要好的“五哥们”中,“和我最相知的只有郭永怀一人”。
78、疾风识劲草。在国家遭遇严重困难的时刻,中国科学院站到了最前面,并抽调全院二十几个研究所的精锐力量,承担原子能的攻关任务,仅1961年,有关所承担的任务达83项,共计222个研究课题。
79、1931年,程开甲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这所教会学校培养了包括陈省身、李政道在内的10位院士,在此他接受了六年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基础教育和创新思维训练。初二时,他要“发明”水循环驱动的大船,想法幼稚,但姚广钧老师还是要他再多动动脑筋,精心呵护他敢于想象、敢于“发明”的童心。
80、王丹红 | 习李科技“三会” | 生命尊严
81、于敏 、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 钱三强、郭永怀。
82、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