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天狼星》,《余光中诗歌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349页。
2、(29)《谈新诗的语言》,《余光中散文选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176页。
3、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4、《乡愁》是余光中早期的诗歌,后来他受到现代主义风潮的影响,诗风又有了很大的转变。
5、1968年,余光中、妻子范我存与四千金在台北厦门街自家後院合影。(从左至右是大女儿珊珊、小女儿季珊、二女儿幼珊和三女儿佩珊)
6、诗墙小剧场将持续不断地举办各种艺术活动,欢迎您参与!登记通道:
7、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8、余光中的一生无疑是伴着历史的步伐而前进的。1928年(民国十七年),九月初九的那一天,祖籍福建永春的余光中在南京出生,因恰逢重阳节,便自称“茱萸的孩子”。他的父母皆受过良好的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与谆谆教诲无疑是他古典文学启蒙的开端。战争阴影下的儿时生活充斥着动荡与流离,他与家人从上海、香港、昆明辗转来到重庆,最后在四川居住了八年。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南京,就读于金陵大学。后又逢国共内战,转学厦门大学。接着又来到了香港,在此终是告别了他的大陆。不久,余光中随父母迁居台湾,就读于台大外文系,在这里,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前辈梁实秋的鼓励和肯定。到此为止的几十年间,在混乱的时代中,余光中的足迹似乎是踏遍了半个中华大地。
9、P19:诗人书写了他离开祖国大陆的苍凉心境。道出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和一种漂泊无根的心绪和情感。诗作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流亡者凄凉的、绝望的心态。《舟子的悲歌》,掌声有请张明明、李海宗两位朋友。
10、1971年创作《乡愁》。自1974 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11 年(期间返台客座 1 年)。再此期间也是他「探索历史」的时期。
11、当人的情感借由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被人们所感知,就形成了二度创作。余光中的“乡愁诗”是诗化了的乡愁,当人们读他的诗,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时,所产生的情感又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乡愁诗”内容和情感的丰富性,使得人们从中自觉或不自觉抽取的内涵富有了弹性。从古典到现代,又回归古典,从地理到历史,再到文化,从个人到国家,又上升到生命感受,余光中“乡愁诗”的生命力一直在延续。
12、注1:2014年“光合作用”音乐会,由周鑫泉、金希文、林京美、林明杰、刘圣贤作曲,何人作何曲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