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只鸟,它的身体,习性,生命,迁徙……我都一无所知——并且也不打算有知——进而避免沦为判断。
2、在《无梦之境》中,未来时空的设置使得基因定制下一代成为可能,并且涉及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定制个体。
3、曾经她还只是在晚自习上写写的人,如今她读了更多书,识了更多人,见了更广阔的天地。
4、七堇年2002署名发表《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并入围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崭露头角。2006年,她在二十岁的时候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地之灯》,并于2007年首次出版,获得瞩目。2008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澜本嫁衣》;其后有《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尘曲》等文集出版、再版。(七堇年怎么读)。
5、所以很多远嫁他乡的婚姻,多数都是不稳定的,即便是稳定的,也都是表面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远嫁他乡的女人是吃了多少苦,忍受了多少委屈,爱的多卑微,多么没地位,只为了家里的父母对自己放心,只为了父母不要为自己操心。
6、我作为一个伪成都人,平日里最喜欢在夜里去文殊院拜佛,白日里喧嚣的人群都隐匿,整个文殊院安然隐匿在宁静脱俗的古韵之中。无灯,无人,唯有林木森森,红烛灼灼,佛光隐现,千年一梦。红墙外有位拉二胡的大伯每天晚上七点半准时端坐开弦,在院中闲庭漫步,便会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寒春风曲》等古曲不绝于耳,其声其境安宁之极,濯人心扉。
7、那么远嫁他乡的女人,他们有什么不敢读的名言呢?或是她们有什么自己不开心的事?或是苦衷?我们仔细想想,其实也能想到一些。古话说得好,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虽然交通那么发达,坐车几个小时,或是半天,或是几天,都能回到娘家。
8、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救赎,释怀与和解如何完成,是七堇年一直想要探讨的主题,然而不得不说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融合和展开。小说中涉及了亲情友情爱情,同样有对于知识、AI、人心、权力、教育等的思考,但似乎都有浅尝辄止之感,虽错落有致,或许因为想要表达得太多,反倒失去了活力与生机。丰盛有余,深刻不足。又或者,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本意并不在此。
9、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读完了七堇年的《被窝是青春的坟墓》。最早知道七堇年这个名字,是在大学的时候。好像是跟朋友一起在学校的小礼堂里听报告,报告会枯燥而生涩,乏味得让人恹恹欲睡,但是因为要写关于报告会的稿子,所以不得不请打起精神,认真地听着。快要睡着的时候,朋友给我念了一段自己的摘抄:
10、我也开着车,也堵在路上。这是我十五岁就来读书的城市,十年过去,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有了一切成年人的模样。但那天突然看到穿着母校校服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从我面前经过,我硬是愣愣地,盯着他校服背上印着的母校名字,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川流不息的街口。十年了,校服竟然一点都没变,竟然还是那样——也罢,青春已经够美,无需再作装点了。(七堇年怎么读)。
11、堇,汉字,读音为jǐn,基本解释为“花白色或花紫色的草本植物”。作形容词时,假借为“仅”,意为“少的”;作名词时,意为“堇菜属植物泛称的略称、中药乌头”等。
12、2014年起逐步开始涉及编剧、翻译等领域,2015年主编岸口系列第一辑《近在远方》,翻译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短篇小说《寄养》,出版文集《灯下尘》。
13、在那个男生的背影消失之后,我不由得想起,十年前的我在这个时候,这样的星期天下午,该是在教室等待同学们返校了罢:陆陆续续走进教室的同学们,收拾着从家里带来的东西,聊聊天,开始等待班主任的点名,开始晚自习,开始赶周末没做完的卷子,快到九点半的时候开始换座位,轰隆隆地拉桌子,搬书,接下来是新的一周……如此恍然只觉这一切就在昨天,如此清晰,如此清晰。
14、暌违五年,七堇年的最新长篇《无梦之境》于今年4月面世。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科幻元素的置入。熟悉七堇年的读者肯定都知道,这并非作者第一次在小说中引入科幻因素,早在几年前她就曾经在一个app上发表过《Brainternet》《九月十三》等短篇科幻故事。显然,这是作家有意为之,借用“科幻”的外衣,探讨人类在未来时空生存、生活的各种可能。或者借用一个读者的表述:“窥探人类未来命运”。
15、七:想法挺久了,这本书写到的是斜杠青年。斜杠是现在一种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是现在年轻人比较热衷的。可能更强调独立自主性和自我认同的确定性等。是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所以会勾画出这样两个有个性、酷一点的年轻人放在书里面。
16、笔画: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横、竖、横。
17、相信每一个卑微爱一辈子的人,到最后,总能听到心爱的人一句真心话,能安慰自己一辈子的话。但这对于一个痴情的人而言,已经足够了。甚至还愿意下辈子继续爱她,伺候她一辈子。无疑这也属于爱到卑微到尘土里开出了花。
18、写作十年,青春早已不再是七堇年身上的标签。她的写作亦在不断趋于成熟,相继推出了《平生欢》《无梦之》等长篇作品。小说多次发表于国内顶级文学期刊《收获》《人民文学》上,并逐步开始涉及编剧、翻译等领域。
19、成长和青春不仅仅是表现的主题,也是审美的对象。而事实上,成长之痛在七堇年这里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在她看来,成长之痛既不可避免,又多有矫情和想象虚构的一面:它虽非虚妄,但往往在无意间被青少年夸大,因而成长也就意味着对疼痛的自恋和最终扬弃的过程。
20、故而在她身上集合了所有美好女性的完美品质,慈母和情人应有的品格都在她身上呈现出来:她美丽、大方、温柔、体贴和善良;她既浪漫,又现实;既有母性,又善解人意;她默默奉献,不计回报。虽然说,这是一个想象中虚构的人物形象,但因为其在简生“成长之痛”的叙述中充当的独特角色,很值得被分析。
21、从七堇年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感悟。如《大地之灯》中再现小资化的西藏,《澜本嫁衣》中美丽的伊斯坦布尔,《远镇》中展示的美丽新疆等都是个人游历的基础;而在小说《澜本嫁衣》、《平生欢》中除了私人化的记忆也包含了众多80后的青春记忆和普世素材,巧妙地把握了文学与市场的关系。
22、七堇年热衷于书写成长的诸种疼痛与记忆。她的小说到目前为止,始终都在围绕成长的主题展开。这是七堇年的小说最明显的精神标记,也是她有别于其他“80后”作家的地方。虽然说,很多“80后”作家都在写成长之痛,但成长于七堇年而言,仍有不同一般的意义。
23、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七堇年这样的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24、那个时候,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在别人看来是一点点施加的压力,我总是将那看作是胜利将要到来的日期,是能够破解青春忧伤的日子。离高中毕业还不到十年,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备战高考的那段时间真的已经模糊不清了,那个时候的伤痛、那个时候的快乐,那个时候的忧伤、那个时候的疯狂,都已经变成了遥远的回忆,好像是与自己无关的岁月。
25、那段路本身不长,只是太泥泞,我一边观察一边小心翼翼迈步,分辨哪里可以落脚、哪里不行……不料判断失误一脚踩进了深及膝盖的稀泥当中,顿时失去平衡,连累另一只脚也踩了进去。等朋友把我拉起来的时候,我的整个小腿和旅行鞋都变成了泥俑状,全敷上了一层厚厚的稀泥,而且好沉,实在是哭笑不得。算来我还是作了一回开路先锋,后来的人看到我那副样子纷纷绕开了那片泥潭。
26、我记得在成都双流机场,有句城市宣传语是“China’sChina,Chengdu.”——是的,这令我想起那个下雨天,寒风刺骨,我经过一条小街,空空荡荡的米粮店门口,泥泞的卷帘门半掩,伸出的屋檐滴滴答答掉着水,刚好足够遮住一张麻将桌。四个人围坐,专心致志地在屋檐下搓麻将,任凭路边人来人往,寒风凛凛,落雨纷纷,四人犹如仙人下棋一般,之淡定,之投入,叫人叹为观止。其实再没有比这更加市井、庸碌的画面了。但这却是一种只有平原沃地才能造就的人文气氛与集体性格,不可言,不可说,会心者,可懂其中禅意奥妙。
27、远嫁他乡的女人,听着是他乡的话,虽然现在都很流行普通话,但很多远嫁他乡的女人在男方家里,听到的都是男方家里的乡下话,所以在桌子上吃饭,感觉自己像个傻逼一样在一旁听不懂,看到一家人乐的呵呵笑,自己也跟着呵呵笑。
28、而竟然,竟然这一切的改变,发生得悄无声息。有时候忍不住一下子会问,何时我们就走到了今天,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29、如所有看上去很美的事物那样,我熟知它现实中的阴霾,潮湿,黯淡,举目皆是灰色的楼宇,道路,天空……与中国一切大中型城市并无太大异样。人们在这常年阴霾的市井里过着泥泞的生活,连爱与恨都显得界限模糊。是的,长久以来它一直如此,却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偶尔的晴朗,干爽,明媚,变得如此令人欢呼雀跃。
30、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如果一个人的心与身,能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该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31、小说不仅仅局限于青年时代情绪的抒怀,而是将人物性格与家庭、社会、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七堇年形容三位主人公“像三个不肯融化的雪人,在春天逼近的温暖里,努力保持自己的轮廓。”在故事的虚构中,七堇年不动声色地传达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通过主人公对自己人生热爱的不断坚持和探索,传达“斜杠青年”是一群认真审视生活的人,在实现多元价值的同时,也收获财富上的自由,引导读者通过对自身和未知的探索,拥有独特的“斜杠人生”。
32、蒙塔莱(EugenioMontale,1896—1981),意大利诗人、散文作家、编辑、翻译家。隐逸派诗歌代表人物。著有诗集《乌贼骨》《境遇》《暴风雨及其他》等。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3、▲七堇年作品,新版《尘曲》2015年8月上市
34、合作请联系读蜜传媒金先生jinmaluo@1com
35、七堇年,1986年生于四川泸州。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著有长篇小说《大地之灯》(2007)、《澜本嫁衣》(2008)、《平生欢》(2013)《无梦之境》(2018)等,文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尘曲》《灯下尘》等,曾翻译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小说《寄养》。
36、翌日清晨,早早醒来,跟着思格去了老人家。泸沽湖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保留,老婆婆是一家上下的长辈。屋内有寒意,采光并不好,六月的艳阳天,老人久坐还需要烤火取暖。
37、在上班高峰时候开车堵在水泄不通的路上——其实那已经不叫路了,密密麻麻的汽车、电瓶车、自行车,还有四顾茫然的行人,像一锅沸腾的饺子一样,暴躁而急躁地抢路,一张张怨戾的脸,写满了生活的黯然失色。
38、在老人家里闲坐到中午,回来吃了饭,下午租下一条船,在草海中荡舟。泸沽湖是活水湖,状如一只一端缀有灵芝祥云的发簪:一边是大湖,另一边是狭长的泻湖,那里便是沼泽地带,湿地中长满了密集的高草,称为“草海”。草海间隐隐见得一些暗红色的窄窄木船飘荡在那里,那是泸沽湖的猪槽船。
39、合作请联系读蜜传媒金先生jinmaluo@1com
40、在里格岛的那个黄昏,我们疲累至极,只在客栈的咖啡厅阅读,我找到一本罕见而陈旧的摩梭族泸沽湖诗人的作品集。那个复杂的异族名字我已忘记,却被他的美丽诗句吸引,又因为不能买走,便坐下来一句句誊抄。
41、逾十年来,七堇年的写作不断趋于成熟,以风格独特的洗丽文笔著称。
42、天色很快就黑了。昏默的车厢灯光隐隐亮着,我们面对面坐在车窗前,似一起坐在广袤无边的夜的边缘。我的这边有风,她的那边没有风。我看到她就那样静静地坐在对面,发丝与心情一样安然齐整,而我的头发已经飞散在快速灌进车窗的风中,几乎睁不开眼睛。
43、当我经济独立,不需要用挨饿的方式来省钱买碟,我却也再没有那种搜集电影的兴趣了;当我时间自由,也不需要面对晚自习和无尽的上课考试,我却也再没有那种非写不可的倾诉欲了。
44、应该说,在《大地之灯》中,虽然作者也看到了成长中的艰难和触痛,但她更愿意相信因了这“大地之灯”的照耀,成长便不再是噩梦和不堪回首;但作者十分清楚,“就像心之大地,朵朵光亮都是只呈现给别人看的华丽。
45、苏铁:前喻型。听从父母的规划,完成他们的期待,服从长辈的意志。
46、经过西昌停留下来,看了邛海。吃到了彝族非常地道的烤土豆和手抓肉,极辣。次日清晨便从西昌车站搭乘唯一一趟早班车去往泸沽湖。行车漫长,在云山间沿着盘山公路行进,阳光因为浓浓云雾而忽明忽暗。
47、我拍下一张照片:在房间里仰望黑色的瓦片屋顶,缝隙间射入丝丝缕缕的阳光,烟尘穿过那一束光线,飘渺的姿态清晰可见。
48、那时的我,在无数晚自习就着一叠叠作业纸开始写作——当然那不叫真正的写作——在上课、自习、考试、做题的罅隙,我们见缝插针地阅读,写作,弹吉他;我们热爱电影热爱音乐,从吃饭钱里面省出一些零花来买盗版DVD,打口CD,买书买杂志,买海报;看任何书刊都会认认真真做摘抄,一张张活页纸装订起来有厚厚一大本……
49、香港读书时的挚友ET就住在我的隔壁。她是一个怀揣着电影梦的姑娘。聪明漂亮,对电影痴迷不悔。毕业之后同学大家作鸟兽散,唯独与她联络还很紧密。然而现实逼人,实习阶段的经历,令她同样陷入深深的落差与迷茫。那一夜她来我的房间,我们聊了很久,说起太多的无可奈何,品尝成长的纷杂滋味。 但我相信,才华是金,总会闪光。如同我佩服她笔下的香港,是这样写的: 某一天晚上去太平山顶看到维港入画的夜景。两岸灯火繁丽勾连,错落堆叠出去,海面是微微细波静在一片光色偎抱中,没有行船甚至看不出起伏。 同行之人说这是他有生见过最美亦最爱的夜景,胜过伦敦巴黎纽约洛杉矶,胜过半个地球上他见过的所有地方。我问他有没有见过台北的10他说见过,只是因为高,却没有海,道路并不真的那样美。 我记得在101的夜晚向下望去。台北像珠冠般躺在无限远的地方,却又像咫尺陈列在可触感的眼前。道路与街区有致却疏远,是我有生见过最美丽的灯火,最美丽的一座城的夜晚。 香港和台北,夜晚和山道,都是美丽,却并不打动。就像你可以爱上一张绝世再难遇见的容颜,却并不爱那个人。而那样的容颜就变成没有意义的经过,你不会想停留,也没有波澜。
50、2006年,她在二十岁的时候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大地之灯》,并于2007年首次出版,获得瞩目
51、胡骄:后喻型。照顾父母,对父母负责,无比旺盛的控制欲。
52、2003年《被窝是青春的坟墓》获得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53、一双灌满了稀泥的旅行鞋变得沉重无比,我坚持走完,在终点停下来脱掉袜子鞋子,穿上凉鞋。我们坐在路边百无聊赖地等车,望着那双变成了泥制模型的鞋子,忍不住笑起来。
54、有时候男方要求家里人全部说普通话,表示对远嫁他方而来的媳妇一种尊重,可坚持没有几天,又成了方言,因为大家都习惯了方言,跟家里人说普通话感觉别扭。
55、作家。黄昏收集者。认为人生苦短,甜长。沿途只想多看风景,认认真真地浪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