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世纪以来,华人戏院从来没有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一个“对话者”,而“只是沉默的他者”。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许多北美华人也不自觉地将历史隐形的状态内在化。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以唐人街粤剧及其戏院为中心所建构的音乐活动不只是华人的北美“音乐飞地”,它也应该作为美国主流社会音乐历史的一部分。
2、轮船,作为对华扩张的持续手段和外国特权的重要标志、冲突和批评的对象,根深蒂固地烙印在近代中国的物质与政治图景之中。
3、世界各大城市每年都会不约而同举办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在轻松美妙的音乐中宣告新的一年的开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是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侧面,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其最大的特点。
4、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5、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
6、克里姆特在埃米莉和玛丽・齐默曼之间做了大量的幹旋工作,玛丽是他那三个私生子中两个的母亲。克里姆特去世后,至少有不少于14项的声明说他是一些私生子的父亲,其中只有三个得到了合法抚养——两个是玛丽·齐默曼所生,一个是玛丽·尤西奇所生(这个孩子得到了古斯塔夫的父姓,后来成为一名电影导演)。克里姆特总是充满爱意地给玛丽写信,不厌其地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细节,而写给艾米丽的信,则仅仅是沟通一些关于旅行事宜安排的信息和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
7、1785年10月的一天,在德累斯顿近郊的罗斯维兹村,诗人席勒应一对新婚夫妇的邀请来参加他们的婚宴。宴会上,诗人为新人的幸福、朋友的热情和现场的欢乐气氛所深深感染,写下了这首颂诗。
8、克里姆特《赤裸的真理》,1899年,维也纳剧场博物馆藏
9、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10、我们可以清晰地从乐曲那色调阴暗的序奏部分,体验到一种呼之欲出的沉重与凄楚,这被某些听众认为是约瑟夫对病痛缠身时可怕感受的描绘;然而随着音乐的推进,消极的气氛逐渐被曼妙的舞蹈旋律和不断明快起来的音色所驱散,最终以乐观的情绪收尾。研究者将音乐氛围的这种改变,视为作曲家心情状态的扭转,与此同时也对《交易》这个标题做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读——繁重的日常工作虽然不断消耗着作曲家的病体,但艺术创作的乐趣又让约瑟夫收获了克服病魔的信念以及面对命运挑战的勇气,这何尝不是一种特殊的“交易”?
11、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德国抒情诗人和散文家,被称为“德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位代表”。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犹太人家庭。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学过金融和法律。
12、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卷。
13、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的作品。剧本描写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女英雄贞德的事迹。
14、夏目漱石,日本作家,原名夏目金之助,主要小说《我是猫》《三四郎》《其后》《门》《哥儿》及自传体《路边草》等。
15、克里姆特《贝多芬横饰带》,1984年(展品为原尺寸复制,原作作于1901年~1902年),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藏,摄影:JohannesStoll
16、注: 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1938)德国画家,代表作《柏林街景》。
17、1782年写出了他的第三部悲剧《阴谋与爱情》,并着手创作新剧本《唐・卡洛斯》。1783年席勒应聘任曼海姆剧院编剧,1785年4月接受格・克尔纳等四位仰慕者的邀请,前往莱比锡,在戈里斯村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他的名诗《欢乐颂》反映了这种真挚的友情所给予他的温暖和欢乐。
18、克里姆特《穿白色衣服的女人》1917-1918年
19、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20、一般交响曲有四个乐章(有多于或少于四个乐章,但一般都是四个乐章),各乐章的体裁与奏鸣曲极似,只是规模较大,音乐主题有较大发展,管弦乐法也丰富些,适于表现戏剧性较强的内容。交响乐队是近代大型管弦乐队,按规模大小,分为双管、三管、四管,即小、中、大等编制。通常由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各组乐器组成。有时也根据作曲、指挥的创作意图和具体要求,对乐器有所增减。下面我将推荐十首比较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
21、西方理性思想为何发轫于希腊世界?影响西方数千年的哲学和数学思维,又是如何从爱琴海诸岛诞生的?
22、马雅可夫斯基,苏联诗人,代表作是长诗《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