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适这两首诗,尤其是第一首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一经问世,便传诵天下,引来无数知音感慨。
2、我们重在分享。所有文字和美图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敬意与感谢!
3、《别董大二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4、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5、是时,乌云蔽日,阳光于云层之上,透不过云层也投不过云层,惟留暗黄天色。望去,便是千里的黄云,即使是白日,也若日暮黄昏。(高适的诗别董大)。
6、与赠别诗中常见的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相比,高适的这首诗风格迥异,独辟蹊径,具有豪放刚健的风格。
7、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8、● 青春期孩子不听话,这篇文章帮你解决...
9、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10、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11、还好,这也为宋词中边塞词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尽管不知道为什么学者们将宋朝分了很多类却就是没有边塞词,但边塞词一定是宋词中最为灿烂辉煌的华章,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陆游的《谢池春》、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永遇乐》等等,宋朝的文臣武将大多是文武双全的。以后我们讲宋词的时候,会重点讲到。
12、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13、《别董大》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14、是的了,不管当时的普天之下有多少人知道和赏识董大,但一千多年来,因为高适,因为高适的这首诗,真真是担得起“天下谁人不识君”了。而且,高适以此诗激励董大,也激励了自己,更激励了后世太多太多的人。
15、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者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16、747年春,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冬,44岁还在游历的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作此《别董大二首》。
17、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其门客,著名的琴师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18、从诗的内容来看,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这首诗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19、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从此分别,但是,不必担忧您前去的路途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敬重您呢!
2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必担心前方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啊?反问
21、于是,人之格局由此得见,但遇坎坷磨难,或自怜抱怨不思进取,或刚毅坚韧迎风而上。诗人高适,属于后者。
22、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大”。
23、和高适同时代的唐诗人李欣也曾作《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一诗,诗中通过描述董庭兰的美妙琴声,高超琴艺来表现董庭兰的为人和美好心灵。
24、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