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
2、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3、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东北是焦点。
4、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5、严sù( ) 清x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采用了按时间顺序的叙述方法。
7、年与时驰(消失、逝去)遂成枯落(形容人韶华逝去)
8、静以修身(修养身心)非宁静无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从寻找三个小故事,到归纳小故事大意,再到串联全文大意,呈现串联式结构图,变换方式,提高要求,变着法儿让儿童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此版块,既是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又指向于谋篇布局的剖析,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巧妙融合。)
10、结合学习内容,确定指点路径,引导课外延伸。
11、把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说,也可以按课文的顺序说,自己先练一练。
12、过渡:在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是一时冲动吗?同学们,请你们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你们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3、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14、示例二: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5、显然 不然 安然 突然 果然 毅然
16、外国租界里仅仅是洋人多吗?当然不是。我们再看“租界”视频了解租界。(课件视频)
1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18、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19、课前搜集有关周恩来读书的故事和做了总理之后的小故事,一上课便让学生展示。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到周总理的家国情怀,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接着板书课题,齐读两遍后郑重地在课本上抄写两遍。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牢记先人的思想精髓,好指引自己的行动。然后激发阅读兴趣: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当时的旧中国是什么情况呢?与他人志向有何不同呀?
20、 引导学生围绕周恩来“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和“爱国忧国的情怀”这两方面来谈。
21、(3)通过不同渠道了解一下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
22、理清课文中三件事的因果关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3、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2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
25、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26、“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27、1911年底,中国社会激烈动荡,辛亥革命,青少年困惑迷茫……魏校长亲自上修身课,题目为《立命》。我们一起走进魏校长的修身课,去读懂少年周恩来立下的鸿鹄之志:再读课题。
28、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2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