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另外不要忘记当地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报纸和电台这些有力的发声渠道
2、八十年前的一个早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在一艘客轮上阅读《堂吉诃德》。四周是茫茫大海,他忽然想到自己就像是拉曼恰荒原上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并不孤独,因为他身边及脑海中萦绕着无数骑士传奇。而托马斯•曼一路上都在和堂吉诃德促膝长谈。
3、走出这个会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里头有情感,但是没有忏悔……如果走出来的时候会感慨年轻的生命却被战争驱使,然后使普通的家庭面临灾难,因此为和平祈祷希望永远不再有战争……(慰藉读音正确读音)。
4、(16)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第一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5、不过,语音感的体现是有门槛的,它需要建立在连贯成型的语流中。严格意义上来讲,在仅针对单个字,单个词的发音中是不存在的。播音主持中的语流音变现象以及停连重音等就是语音感的直接体现,只不过是初级语音感的体现。在实际教学中,更加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在语流中的语音感。这既关乎学生本身对文字稿件的理解深度,也关乎学生通过外部语言表达技巧对作品意义的展现和感染力的强度。(慰藉读音正确读音)。
6、(2)夏丏尊.夏丏尊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第50页
7、一阵狂风卷过,寒气阵阵袭来,矗立在签子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屋瓦上响起了“哗哗哗”的声音,击打在人的心上。“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听那屋瓦上的响声。在沉静的寒气里,在劈打屋顶的冰雹急响中,忽然听出一种隆隆的轰鸣。这声音夹杂在冰雹之中,时大时小。余新江渐渐想起,刚才在冰雹之前的狂风呼啸中,似乎也曾听到这种响声,只是不如现在这样清晰,这样接近;因为他专注地观察敌人,所以未曾引起注意。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么?余新江暗自猜想着: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鸣啊!难道是敌人爆破工厂,毁灭山城么?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里激动得冒出了汗水。他忽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
8、如前文中所提到,“语感”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更不是一个伪理论。它有着夯实的语言学研究基础,有着被认可的丰富的实践价值潜力。尤其是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讲,话筒、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创作是我们专业的本质所在。因此,播音学的发展应是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的,我们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必须要时刻契合人民群众的语言审美需求,而语感便是体现出人民群众需求的风向标,是播音员主持人紧跟潮流的必须抓手。诚然,播音主持尚属于年轻的学科,但正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更加注重它蓬勃的学科生命力。况且,它还拥有众多语言学、心理学的既有理论可作为学科创新的参考,这无疑均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9、看戏不怕戏台高,笑看他人悲欢喜的看客心理要破;
10、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语感的学习是从咿呀学语时便开始了的,儿童从出生后到掌握简单的母语,一般大约需要3年的时间。(9)随着儿童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丰富,对于母语中语言发音规律的掌握也会愈加成熟,那么对于发音规律的掌握与运用便是语音感。
11、朋友一面把饼干丢到空中,一面说:“从前到夏天快结束时,大雁就准备南飞了,它们会在南方避寒,一直到隔年的春天才飞回来,不过,这里的大雁早就不南飞了。”
12、出处:王统照《沉船》:“现在无论谁,只有直接的苦恼,更没有慰藉苦恼的有趣味的东西了。”
13、 B.“你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
14、根据不同的标准,语感可以被归列出很多分类,例如:口语语感、书面语语感等。但是结合播音发声教学时,我们不妨借鉴播音发声理论中的狭义备稿与广义备稿理论的角度对语感进行分类。狭义备稿即播音员主持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充分理解稿件,广义备稿则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经验的积累从而提高自身的稿件分析与理解能力。与之相似,“语感”也可分为狭义语感与广义语感。
15、据《华盛顿邮报》报道,除驻守医院的医护人员外,负责运送患者的救援人员也面临了一系列打击。救援人员通常是最先接触到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工作者。医疗救援服务公司“GoldCross”副总裁Vincent表示,他的救护车服务机构每天约有85人在前线工作,平均每周有8到10名员工离开,要么是本人感染新冠,要么是因为家人感染而被迫隔离。Vincent指出,救援人员没有被给予应有的资源和关注,“我们好像被遗忘了”。
16、由以上老师的提问看到,首先对于学生的思考范围作出明确的指示,是从红色联想到一个人;其次,老师并没有明确提到你要从红色联想到一种触觉、嗅觉等,而是将联想的方向放在了人身上。这是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人”这个字早已具备了个人涵义,没有人在联想到“人”时首先想到的是“高级动物”这个字典中的解释,大家必然会想到记忆中的那个“谁”。其次,“人”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元素复杂的客体,小明由红色联想到了红色的辣椒,后又想到了味觉层面的辣椒炒鸡蛋,然后想到了妈妈,这是由单一的“觉”联想到包含这个“觉”的复杂客体上的过程。
17、夏老有关“语感”的概念一经提出,在当时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共鸣,与其同时代的我国又一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并丰富了对语感的研究。在《文艺鉴赏》一文中他提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丰富的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叫做语感’。”(3)据此论述可分析出叶圣陶对于语感的理解相比于夏老的解释更加的精细了一些,他使语感教育的方法体系更加清晰了,同时其论述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对于物质、意识与实践三者的关系的阐述。“在生活中随时留意”这一实践过程以生活中的“所看所感”为物质资料,而扮演意识角色的“语感”便得到了增强。因此他强调即使一个人在语感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没有后天的训练,其语感也是不会提高的。相比于夏老,叶圣陶对语感研究的视角更加广阔一些,而且研究成果也更加具有实践价值,极大地推进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8、中国戏曲最繁荣的时期是在与城市文明相融洽的时期。元杂剧的繁荣是因为它占据了当时的京城大都,明清传奇的兴盛是因为它依托着江南一带经济富庶的商业都会,京剧的兴起是因为四大徽班涌进了京城。黄梅戏从湖北黄梅县流入安徽当时最大的码头城市安庆,而后唱进上海,在上海华东戏曲研究院的京昆和话剧专家的帮助下,从黄梅调转化为了黄梅戏。越剧,原来也不叫越剧,进入上海时,有的称绍兴文戏、四明文戏,有的称绍兴女班、的笃班、小歌班,最后才由上海《申报》统称之为越剧。就连京剧也是在当时“远东第一大都会”的上海被叫出名的。此外,诸如淮剧、扬剧、锡剧、甬剧也都是在上海都市的繁华商演中逐渐成形并被确定了剧种的名称,这些都是戏曲进城的结果。应该说,全国各地方剧种的成长成熟经历也都大致相仿,没有进城之前,它的舞台可能是庙会,可能是广场,可能是草台,但都是简易的;进入城市尤其是进入大城市后,戏曲逐步登上了20世纪的镜框式舞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程度很高的剧场艺术,由此迈进了中国戏曲的新时期。
19、成人用语言交流信息,婴儿会哭声表达意愿。婴儿用哭告诉大人,他需要关爱,需要温暖,需要慰藉。相反,不哭的的孩子,大人可能很少去关注他,因为他乖、不哭不闹、不让人烦,甚至由的时候尽让人忽略了他、忘记了他。
20、(近义词)告慰、抚慰、勉慰、欣慰、安慰、安危、快慰、慰问、慰藉、安抚、问慰、报偿
21、叶圣陶将语感定义为是对语言文字的锐敏的感觉,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想象力。从本质上来讲,叶老的定义与夏老的出发点是相同的。但是他做出了很多细节性的探索,比如他还提到“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他提倡对于语感的学习要深入到生活当中,而不只是教材中的咬文嚼字。他举例提出,对于“健康的疲劳”这句话的理解持不同态度的人可以分为两种,只有有过劳动经验的人才会体会到“劳动后的疲倦的确在和一味懒散所感受到的疲倦不同”,才会对“健康的疲倦拍手称赞”,随后他一语破的地指出这种人对语感之所以敏锐,“是因为他有着深切的生活经验。”(8)
22、(28)姚喜双.梅益谈播音工作(J).现代传播.2002,(5):56-57
23、语言其实是人们自心里本能的外放出的一种映射,人也正是有了这种映射,才表现为人。正好比有的同学性格比较腼腆,因此就很少主动发问,甚至当老师主动提问后,师生的对话也只是进行了一个问题就结束了。相比来说,追问并不是生硬的问“下一个问题是什么”的过程,而是建立在师生对话时的自然语流中而进行的提问方式。因此这也是对于老师语感能力的考验,因为要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敏锐的找到可延伸至下一个问题的支点而不显刻意,靠的就是语感。
24、释义: 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25、外科技术专家ErikaWatanabe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你要在公开场合称我们为‘英雄’,那就应该在私下里把我们当‘英雄’看待,给我们充足的防护设备和工作津贴,确保我们有足够数量的核酸检测”。
26、“一个黄皮肤的亚洲面孔,却被拿来代表美国警察和黑人试试的暴力,这是多么奇怪和错误的事情。”——FrankH.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