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⑵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5、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
6、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鱼我所欲也论证思路)。
7、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8、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9、③“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 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对比,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
1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11、“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12、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1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4、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读出作者的意图,也要读出它的美感!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助于逐层深入分析的排比增强了论辩力量。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可以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1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6、学生讨论,明确: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17、这种做法不也能够停止了吗?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他的天性。停止,放弃/天性,天良
18、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19、“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20、(交流点拨)生甲:运用了道理论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取义。
21、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2、A、武使匈奴明 年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唐睢不辱使命》)
2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24、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25、(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26、(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27、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28、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9、(课后题)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30、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1、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32、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33、正 生、欲—→甚于生—→不为苟得 应
34、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5、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康有为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革命烈士夏明翰的选择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他们的选择光照人寰;他们的精神,烛照千古。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我们是否应当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正确选择呢?
36、《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
37、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
38、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39、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0、生4:他提出的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善用各种论证方法。
41、C、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42、(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3、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4、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接着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4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46、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47、生14:孟子将“得志”和“不得志”进行对比,证明大丈夫不为外物改变内在,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8、论证思路:首先从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
49、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