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空想不如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鱼我所欲也翻译简短)。
2、答案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得分点:谨、庠序、申、颁白者,状语后置句(两处),句意通顺)(鱼我所欲也翻译简短)。
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翻译: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不可用呢?
4、(译文)先前(为了礼仪)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华美的住宅却接受它;)
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第3段)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8、纪老师讲课|理解性默写《劝学》(教学手札版)
9、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就能生存,得不到就会死去。
10、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1、(示例7)坚定的信念是摆脱困境的制胜法宝。(段首观点句)一场突然而至的沙尘暴,让一个穿越沙漠的独行侠迷失了方向,更可怕的是他的干粮和水包不幸被风暴卷走。翻遍所有的衣袋,他只找到一个泛青的酸苹果。可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苹果让他找到了求生的信念。他走过了不知多远的路程,摔了不知多个跟头,嘴唇干裂了无数道口子,衣服经历了无数便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的反复折腾。他的心中一直默念着:“我还有一个苹果……”,三天后,他终于走出了沙漠。(描述一个具体的事例)沙漠独行侠的经历让我们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命题:只要你信念的旗帜不倒,你就又走出困境的可能。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始料不及的挫折或失败,会身陷意外的困境,心遭不测的打击,这时,不要轻易地放弃。其实,只要心存不灭的信念,努力寻找,你会惊讶地发现事情远非想象的那么糟糕。(对事件作分析评价)只要你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你一定能够找到摆脱危险,渡过难关的“苹果”,握紧她,就没有穿越不了的沙漠。(揭示普遍的规律)
12、(第4段)①兴:起 ②焉:从这里,在这里 ③神明:人的智慧 ④圣心: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⑤备:具备,有 ⑥跬:跨出一脚 ⑦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⑧驾:马拉车所走的路程 ⑨锲:刻 镂:雕刻 ⑪用:因为 ⑫寄托:托身,藏身 ⑬躁:浮躁,不专心
13、写出下面两个段落的观点句、阐释句、事例句、分析句与小结句。
14、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5、指出下面这一议论文段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修改。
16、(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7、答案(1)轲 战国 亚圣 大学 中庸 论语 (2)黄河 黄河 (3)地方学校
18、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19、④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苏武传》)
20、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1、(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22、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3、议论分析是较为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该部分,就会犯“有例无证”“只叙不议”之误。如何展开议论分析呢?这里,介绍几种方法:
24、第一部分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25、八州:天下(“九州”)除雍州之外的其他八个州。九州:亦称“九土”,代指______________。古代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关于九州的说法不一般认为包括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梁州。
26、因此(人们)所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人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