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篇目与现在的版本基本相合,原计划写十篇系列论文,只剩下一篇计划好的《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写,而且后来也没有写。台湾业强版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是我比较喜欢的版本,装帧素雅大方,内容也相对齐整。1995年,在韩国外国语大学朴宰雨教授的主持下,《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出版了韩语版,翻译者都是朴教授的学生,他们把这本书作为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教材,边学习边翻译,依据的是两种“整体观”版本的全部篇目,再加上我安排学生做的五万字的注释,篇幅很厚,内容有点庞杂。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建议出版《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增订本,我对这本书又做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修订。这次修订,主要是调整、增加篇目,把我在上世纪90年代新写的另外一组当代文学“关键词”研究的论文也放进去了。篇幅扩大到30万字左右,篇目是:
2、巴金夫人萧珊女士在20世纪50年代翻译过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1954年由平明出版社出版,其中就包括了对《棺材商人》的重新翻译。
3、我加盟“稷下文库”的最初打算,就是新编《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和《新文学整体观续编》两种,因为这两本书出版时间较长,需要重新修订。但是在“稷下文库”编撰出版工作启动会上,高教社负责“文库”文学类丛的责任编辑孙璐女史出题,希望我再编一本当代文学评论的文集。我当然是愿意的,但是重编哪一本书呢?我在会后犹豫了很久。因为我的著述多是通过编年体文集的形式来呈现的,每一本都有各种文体夹杂其间,很少单独编就的评论集。有一本《当代小说阅读五种》的新编,最近已经由陕西师大出版社重版。另一本《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每年都在重新印刷。想来想去,还是重编《献芹录》,这是我的编年体文集中唯一的一本文体相对集中的读书随笔集,也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本作品集。
4、 英若诚从艺50余年,表演艺术蜚声国际,塑造了许多真实可信、鲜明生动的舞台、银幕和屏幕上的人物形象。如话剧《雷雨》中的鲁贵,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的童翻译,《知音》中的袁世凯,电视剧《围城》中的高校长,《末代皇帝》中管教所所长等。有人说,英先生扮演过的诸多角色,演得最好的是《茶馆》中的刘麻子。也有人说,《骆驼祥子》的刘四爷是英先生表演艺术的顶峰。还有人说,中意合拍的《马可·波罗》中的忽必烈,外国人都认可,美国人还给颁奖了,为中国人争光了。又有说,最细最难的要属《推销员之死》中的主角威利·洛曼……在扮演过的众多角色中,英若诚先生本人更偏爱话剧《骆驼祥子》里的刘四爷,觉得这个角色分明是自己四爷爷的原型,连他母亲看过演出后,也感慨地说:“四爹又活了。”英先生对这个角色太熟悉了,所以往那儿一站就是他了,可以说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体会一种“角色的自我感觉”。著名戏剧活动家黄宗江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看戏的有捧梅兰芳的,有捧肖长华的,我觉得英若诚演刘四爷最好,脖梗子上都是戏。”
5、巴金的精神遗产和思想命题,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标本,而在当下仍然有着生命力
6、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这里把雨比成油,是提升。
7、在编辑翻译小说集《白甲骑兵》时,巴金手边并没有罗淑留下的原稿,那些翻译作品都发表在了上海的刊物上。当时在昆明无法寻找到这些刊物,巴金便写信委托在上海留守文化生活出版社的作家陆蠡帮忙寻找。陆蠡接到巴金书信后,便四处寻找发表罗淑译文的刊物,每找到一篇陆蠡就请人代抄,而后再设法将抄稿寄给巴金。巴金便在这些抄稿基础上,为罗淑编出了一册《白甲骑兵》。
8、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为:真与善。这两点之间,“真”是巴金文学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学思想的基点,是价值。巴金文学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绝对自由追求的价值观,这主要得益于他早期所接触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
9、截至3月24日,仅分公司兰西片区临江加油站就累计下村屯宣传及送油60余次,平日销售成品油5吨左右,春耕期间日平均销售成品油近50吨,加油员的提枪次数超往日的5倍以上,用每一杆枪、每一滴油助力着龙江大地的春耕事业。
10、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
11、共七章,包含了大部分研究文学史关键词系列论文。
12、这场聚会就成了整个小说的结构上的纲,这是外国小说尤其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给作者的启示。同时,茅盾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作家,他在《子夜》中有意识地学习托尔斯泰,运用所谓的“心灵辩证法”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
13、《家》简介 《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第8位)。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14、作品意在表现当时青年在革命大潮中必经三个时期:革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一年后茅盾东渡扶桑,在日期间他完成了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和长篇小说《虹》的创作。
15、看了上一段的介绍,您觉得找学生翻译已经是特别对付事的做法了吗?其实,学生翻译相对来说还算不错的,比学生翻译更恶劣的招儿还有很多,底线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16、尚志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南与五常市接壤,北与延寿县、方正县、宾县相连接,是黑龙江省产粮的重要地域。
17、而郭沫若、巴金、曹禺、茅盾等故去时间不足50年的作家,以及所有在世作家的作品,都不是公版书。去世于1966年的老舍和1967年的张恨水,他们的作品分别将于明年和后年成为公版书。
18、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量18/19世纪的外国名著,都已经成为公版书,任何一个出版社都可以自行翻译出版,而不用支付版权费了。出版这类书,对出版社来讲是(几乎)无本万利的。
19、检修设备,确保设备完好。春耕期间油品出库量剧增,给设备安全运行带来考验。香坊油库及早对卸油设备、付油设备、输油设备、储油设备、电力设备等进行保养维修,确保春耕供油。
20、在这种情况下,指责读者不懂行,不尊重译者、编校人员,就显得过于迂腐了。最务实的办法无疑是节缩成本,降低定价。于是很多出版社就把目光瞄向了一类人:在校学生。
21、1930年茅盾归国,这时正是左联刚刚成立不久的时候,茅盾积极地参加左联的活动。此后直到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高峰期。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展示了茅盾作为一位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强大的创作生命力,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22、1941年8月17日巴金在昆明编辑完成《白甲骑兵》后,曾在该书后记中这样写道:“我算是她的遗嘱的编者,但是这次工作的大部分都是蠡兄代我做的。他也是世弥的友人。译文五篇,都是从法文译出的,四篇录自《译文》月刊,一篇从《文学月刊》中抄出。抄录的事情是蠡兄找人代办的。”可见这页《棺材商人》手稿应是1941年左右由他人在上海抄写而成。那会是由谁抄写的呢?这个大概只有当时在上海具体办理此事的陆蠡知道了。陆蠡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翻译家、散文家、编辑家,在帮助巴金出版罗淑翻译集《白甲骑兵》后第二年就牺牲了。陆蠡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深知巴金对罗淑大姐的那份友情,也知道巴金编辑这本罗淑翻译集的意义,可以想象陆蠡为帮助巴金完成编辑罗淑的翻译集《白甲骑兵》而在上海四处奔波,寻找六年前各种曾经刊登过罗淑译稿的刊物时的情景。在找到发表《棺材商人》的刊物后,陆蠡也一定是请了一位书写功底很深的人认真地、工整地抄了一份,将抄件寄给远在昆明的巴金。
23、巴金在1928年年底回国,回国后才知道“巴金”已经很有名了,他本来追求的是实践无政府主义,可是当他回国以后发现他所信仰的理想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一个满腔热情希望改变社会的社会活动家、一个青年民主战士,回到中国这么一个沉默的白色恐怖的社会环境里,他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这个时候他非常绝望,他的政治欲望、这种强烈的激情实现不了的时候,慢慢就转化为一种艺术想象力,促使他写出《爱情三部曲》《新生》《春天里的秋天》《复仇》等一篇又一篇的小说。结果在短短三四年里他在文坛上的影响就非常大,就像我们现在的畅销作家。
24、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25、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26、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