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套高逼格Excel可视化图表模板,直接套用,办公效率神器
2、◆著名翻译家李国庆教授领衔,国内众多翻译名家倾力协作,还原作品真实样貌。
3、此处的结论也是有待商榷,首先,当时希特勒的纳粹d体系尚未发展到以希特勒为唯一效忠对象的程度,换言之,d内有多个巨头,希勒特或许表现最好,但不是唯其次,希特勒拿到了军方的背书,而兴登堡本人,对军方有着图腾式的意义。当然,从蠢蠢欲动的八卦心理来说,丘吉尔之所以冷漠地认为希特勒利用了军方,跟兴登堡的出身不无关系——兴登堡出生于军官家庭,他的名字里,可是带着“冯”的,换言之,相比后来被伦德施泰特嘲讽为波西米亚下士的希特勒,丘吉尔显然更愿意为兴登堡开脱。
4、对于这一点,丘吉尔显然是很生气的,在那个节骨眼上,英国人自己的日子也很艰难,且丘吉尔口中的东方帝国也正在面对日本人的步步进逼。与此同时,也正好为丘吉尔提供了再次宣扬其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语境,他既真诚又感慨的说,尽管苏联人对英国人很不友好,但是英国人并没有因此而忽视苏联军民艰苦卓著不屈不挠的战争,所以英国人对此表达了最高级别的宽容与耐心,且源源不断的在自身已经承载了大量外援(应该指亚洲及非洲殖民地)任务的同时为苏联输送物资。
5、百度内部培训资料PPT:数据分析的道与术(附源文件)
6、耐人寻味的部分是保持自己骑墙派风格的墨索里尼。这位领袖的策略是显而易见的,既想要拉着英法保护自己在非洲的利益,同时又想拉着德国以免自己在地中海的势力范围受到英法蚕食,所谓刀切豆腐两面光也不外乎如此。然而在这一场三人四群的操作里,画龙点睛的并不是墨索里尼,而是当法意英达成联合意向后不久,意大利就出兵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但法英完全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事情,甚至在德国已经出兵法国之后,还对意大利心存侥幸,觉得它有机会在德国软腹部插一刀而给盟国分担压力。那可是希特勒如日中天的1940年,墨索里尼再怎么二愣子帕布,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挑衅德意志吧。顺便说一句,那时候的盟国,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英法和他们的殖民地们。
7、不久后,内维尔·张伯伦登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同时,丘吉尔称自己的影响力荡然无存。这里也很妙。连中国人都知道,张伯伦算是希特勒东进政策的啦啦队队长,而在张伯伦首相任期,除了英国国王还会给丘吉尔写信之外,当时的德国驻英大使也会去找他聊聊天。丘吉尔反复强调张伯伦时期自己的零存在感,大约也是不想被这个太傻太天真的内阁拖累的缘故。另外一种可能,也是丘吉尔这套书出版的时候想要跟美国方面保持某种微妙的关系,因为张伯伦任职期间,为了跟德意达成某种默契,曾经拒绝过罗斯福政府递出的小纸条——这套书最初出版的年份是1948~19而丘吉尔在战后再次出任英国首相,则是1951年。所以,呵呵,傲慢的精致利己主义。
8、华盛顿提出了战后世界政府的建议,看到外交部提交内阁的四大国计划时,丘吉尔冷漠在备忘录里说,选英美苏中做四大国很简单,不过苏联还不知道暗含什么鬼心思,重庆政府也妥妥扶不上墙,但美国肯定会为他们拉选票,通过这种方法来瓦解不列颠日不落帝国的势力。所以,他在备忘录的后半段提出欧洲合众国的概念,是已经觉得按照局势的变化,英国已经没有办法单挑美国了吗?在另外一些地方似乎也看到,丘吉尔是支持战后德国复兴的,好吧,促成团结的,从来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共同的敌人。反正,1942年,丘吉尔的重点还是这场战争,或许,他对战后的世界已经有了很多想法。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0、而与此同时,意大利以及在地中海蠢蠢欲动。对东非的行动,便是对英法盟国底线的试探。
11、如果没有1929的金融危机,魏玛共和国还会产生那种突破人类想象力边界的通货膨胀吗——同等级别大概只有后来即将渡海的民国政府的金圆券了吧——如果没有把中产阶级盘剥到一点都没剩下的通胀,希特勒会有机会上台吗?很可惜,最最容不下如果的,就是历史。原以为希特勒是兴登堡钦点的继承人,丘吉尔却说,当时,希特勒的纳粹d已经发展出了一整套的暴力体系,这种局面让兴登堡别无选择。
12、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
13、从下院的投票结果和丘吉尔自己的回忆来看,他的这一举动完全不是因为战略需要或者顾及大英帝国的面子,而是他的情报让他觉得,或许只要稍微支援一下就可以赶走日本人对新加坡滋扰——轻敌啊!在欧洲一塌糊涂之后,丘吉尔再次低估了野心家的执着,这让他在新加坡沦陷的章节末端,像一个神经质的小孩一样找了一堆的理由来修补自己内心的懊恼。
14、狗头保命式序言背后的尴尬真相——《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15、丘吉尔的重点显然不在这里,他沾沾自喜的特别提炼总结了他看到的关键词——罗斯福几乎就是明摆着承诺,在战后,美国会跟英国一起来整顿这个世界,直到建成一个更好的秩序。
16、反正1919年的巴黎和会,丘吉尔认为协约国的胜利是一场不逊色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惨胜。尽管同盟国两手一摊做任人宰割状,但实际上,打赢了的人也捞不到什么真的可以补偿到战争的东西——比如,那数以百万计死在战场上的杰出的年轻人。我记得哪里看到过一个数据,某个英国高级军官学校的同级毕业生里,貌似只幸存了一个还是两个人。
17、从这个层面讲,还是军事创新的问题。德国在一战后利用了20多年的时间卧薪尝胆,以古德里安等为代表的高级军官们不断地在研究进攻打法,这与法国波兰仍然研究骑兵进攻战术和用马其线防线防御形成了鲜明对比,说德国在二战打败了,但闪击战的影响力却经久不衰。
18、1938年,齐格菲防线进入加固阶段,意大利为了让自己在阿比尼西亚自由行动,于是一边斜眼打量受制于索姆河记忆而缩手缩脚的英法,一边对德国的捷克斯洛伐克意图举起了小手手表示没意见。高潮则发生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德意欧洲四强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缺席的情况下给这个小国家划分了新的边界。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们说“对他们未能参与的决议,希望在全世界面前表示抗议”,同时贝奈斯总统辞职开始流亡。紧跟着希特勒的步子,波兰和匈牙利也提出了对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要求——作为知道这两个国家后来遭遇了啥的读者,自然是忍不住要嘲讽一番其中咬住钓饵的自作聪明,然后冷冷地啐上一口,活该。但,百姓何辜?
19、◆以各大战场为切入点,全景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跌宕起伏的血火征程。
20、但盟国似乎并不关心,能过一天是一天。甚至是德国都已经启动军事工业,重整军备了,还是熟视无睹。
21、54份竞品分析资料(报告、案例、方法与技巧),商业分析必备!
22、那么丘吉尔的担心有多激烈呢?他先是巴拉巴拉说了一通大西洋对德潜艇战中,英国人已经渐渐占据上风,然后又带上了苏联人讲他们的英勇表现大大鼓舞了西线战场——但是,转折点来了,不列颠和大英帝国杰出的将士们离不开美利坚的船坚炮利,如果美国人一边集结军队一边为他们自己人准备装备(丘吉尔假设美国很难快速的实现大规模动员,不过这也是实情),那么英国危矣,欧洲危矣。
23、但打动丘吉尔的,却不是战争的惨烈,而是会谈的混乱。他真的是阴阳怪气的说,《乌得勒支条约》以及《维也纳协定》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时,秉承贵族传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无论胜者还是败者,在与会时,总是彬彬有礼、谦虚、和善地讨论,没有民主政治那种讨买讨卖的嘈杂声。下一句话,他就数落起了饱受战争苦难的亿万各国人民,由于受到大量宣传教育的鼓动,一致认为必须对战败国进行彻底的惩罚;站在凯旋顶峰上,头晕目眩的各国大佬们,在会议上如果放弃了战士们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得来的胜利果实,那遭殃也是必然的。
2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n-SmTZZqstcsjsS-aDUNg 提取码:VZWM 书名:日本的猛攻无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7
25、但事实上,当时的德国与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的冲突的祸根,起码还要再从一战往前追溯到普法战争。
26、按理说他在写回忆录的时候,那些反复对艾森豪威尔施压的操作已经搞了好几轮的,那么这样看起来,他放弃挪威行动,更多还是不想跟罗斯福起冲突——换言之,他觉得艾森豪威尔不配。好吧,北非战场的老艾克级别是不够,到了西线战场,丘吉尔就悄咪咪地躲到了后面,而是挑唆蒙哥马利们反过来钳制艾森豪威尔,真的是很坏了。
27、所以,丘吉尔打从心眼里讨厌苏联人,是真的没毛病,那种情绪化在诸如雅尔塔的会场里肯定是要克制再三的,可这本回忆录毕竟是他自己的,自然是要把当时苏联人做的那些个捅刀子的事情一吐为快了。换言之,尽管丘吉尔的不乐意很有些帝国式微的纠结跟别扭——他在书里细细密密的对比了英美两国在二战期间于西线战事的折损,虽然口口声声颂扬着美国人的英勇无畏,但反复强调英国人承受了更深重的灾难跟伤亡多多少少有点阴阳怪气——这种情绪很有趣的提振了丘吉尔其人的真实感和立体感,让这本回忆录不至于成为一本想要去论证或者阐述高风亮节的官样文章,反而显得特别。
28、全书约200万字,于1948-1954年间陆续出版。该书援引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电函、个人保存的档案材料(丘吉尔卸任首相时带走了在任内归类为他私人所有的战时官方文件)以及许多当事人的回忆,这些都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按照丘吉尔自己的说法,“这是由一个在不列颠帝国和联邦的战争和政策上负主要责任的人在当时所看到的那些重大事件的真实记载”。
29、号称拥有欧洲大陆最强大陆军的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防线一触即溃。
30、当中啰嗦了很多废话,反正就是表达丘吉尔料定了罗斯福是不赞同这种在北非和挪威双线作战的思路。再一次的,丘吉尔阴阳怪气的说,自己是为了迁就美国人才放弃了自己的初衷,甚至为了顾及美国人的颜面而避免产生内部矛盾,所以那些个想法连提都没有提。
31、想来这也是英国岛国政策的反映。隔着英吉利海峡,安全感自然要比欧洲大陆高上一个级别。而对于欧洲大陆,最好就是有几个大国互相制衡,这对于英国而言才是最好的。
32、而且,从具有典型性的胡志明的诉求来看,他早期争取的也是跟法国方面的和解以及相对平等的自治而已。
33、带领英国人民走向胜利的丘吉尔却被抛弃了,他后来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话说:“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丘吉尔正式卸下了首相职务。下台后的丘吉尔开始计划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并多次提到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合众国”的设想。
34、看看这说法,分明就是在内涵当时因为二十一条气得连火都放了的北京学子是怎么大失体面而对参与国际会议的代表逼宫的,此处是真的觉得中国人有被冒犯到。更不爽的部分是,丘吉尔把战败国的追责结果,甩锅给了所谓的民主民意的倒逼。但实际上,国家赔偿这件事,到底会受到老百姓多少的左右,以及那些自诩高贵的代表到底代表的是哪一种民意,并没有掰扯清楚。
35、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
36、旁征博引、气势雄浑,荡涤人类心灵的战争史诗
37、至于美国政府是否草菅人命,这种事情就很难下定论的。从隔壁艾森豪威尔的传记里借一个对比过来。
38、这句话也是很现实的。在联合国宣言发布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盟军还是被压着打。俄罗斯的酷寒还没有彰显它的威严,不列颠的东方帝国一块接着一块落入日本人的手里——丘吉尔在下院据理力争,说不应该把有限的兵员撒到广袤的远东战区,不过他还是选择支援新加坡。
39、第五卷《命运的关键》与《紧缩包围圈》叙述了战争从盟军失败走向胜利的几个转折点(并大大夸大了英军打赢的阿拉曼战役的地位)。至于最后一卷《胜利与悲剧》则是十分重要的一卷,它几乎表达了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局的全部评价。作者认为尽管取得对“轴心国”的彻底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表现形式上说是圆满结束了,但“我们的伟大盟国势如破竹的胜利,远未给我们这个忧心忡忡的世界带来普遍的和平”。
40、本书记述了二战中期日本对亚洲和环太平洋地区相关国家的侵略,以及美英两国对此做出的不同反应。经过长期准备之后,日本在亚太地区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让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使英国在东南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当时,世界局势正进入一个异常焦灼的时期,从中国到缅甸,从马耳他到马达加斯加,都被卷入了这场局势难测的混战。此外,书中也反映了中国在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41、而且德国人对苏宣战以后,苏联人再怎么被压着打,斯大林始终都还有要挟丘吉尔的底气,换言之,斯大林这只老狐狸分明知道,他的头上是深冬的酷寒,而背后是广袤的西伯利亚,就算丢掉了莫斯科,苏联人也不意味着输掉了底裤——再直白一点,斯大林其人,有着跟丘吉尔截然不同的傲慢,即他在哪里,苏维埃的核心就在哪里。对于这一点,丘吉尔也是有点那啥感觉的,一方面斯大林对着他疾言厉色的哭爹叫娘,一方面全世界英特纳雄耐尔的不列颠兄弟还在工厂墙壁上涂大字报给战时内阁施压,苏联人的余力可想而知。换位思考,如果德国人打过了莫斯科斯大林还可以背靠西伯利亚,那么美国人就算在珍珠港吃了亏,按照1941年的产能,难道还能输给每一个占领区都被各式各样游击队滋扰的日本人?再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珍珠港距离美国本土四千公里而距离日本六千多公里,谁的补给线更艰难一目了然。当参战这件事已然是铁板钉钉的国策,日本人赶着送上门,岂有不笑纳之理?
42、丘吉尔引用诗人克拉夫的诗句象征全世界正义力量的汇聚:“当那疲乏无力的浪花向岸边空自冲击,仿佛是寸步难进的时候,远远地,通过小河小湾的流灌,已静静地汇成一片汪洋。”
43、全球顶尖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工作培训9大手册(附全套PPT)
44、霸王行动D日前夕,老艾克虽然很紧张但还是壮怀激烈,但在经历了若干次巷战后他默默放弃了柏林,换言之,只有真正经历过死亡气息的人,才会对战场心生畏惧。
45、当中有一个没看明白的人是施莱歇(也有译作施莱谢尔的),他一边给布吕宁的策略使绊子(布吕宁仿佛有办法取消德国的战争赔款并因为下野而止步于目标前一百米的位置),一边又看希特勒不爽结果后来死在了纳粹手里。但对丘吉尔来说,施莱歇不是一个重要的人,布吕宁比较重要,虽然施莱歇的名字里带冯,但布吕宁不带。可是另外一些关于布吕宁的评价却认为,是他的紧急状态法令导致魏玛共和国覆灭跟纳粹上台,可是把布吕宁搞掉的貌似是巴本(即弗朗茨·冯·帕彭),而且还是这个巴本建议兴登堡选了希特勒。唉,贵圈真乱。
46、收藏!2000部TED演讲视频合集,20年精华汇总!
47、60个最受欢迎的TED演讲合集(高清视频+中英文PDF)
48、结果怎样呢?结果是英法之外的盟友利益被出卖。最悲催的大概是捷克,政府的肢解,苏台德问题之后,大片领土并入德国。
49、但丘吉尔还是如此的兴高采烈,由此可见,在珊瑚海之前,盟军在太平洋战区的日子是真的很不好过。
50、发起不信任动议的一方,认为丘吉尔一个人没有办法兼顾首相和国防大臣两个职位,才会导致接二连三的败退,所谓一人计短两人计长,丘吉尔应该至少卸任一个职位。这个状况是丘吉尔上任伊始就预料到的,他当时大气的说辞是,必然要有人为错误的抉择负责,与其两个人大眼瞪小眼,不如他一肩挑,真力拔山兮气盖世,没毛病。
51、收藏!300份麦肯锡中国案例分析报告和分析方法
52、第二卷主题是“英国人民怎样独自坚持战斗,直至那些半盲的人们进入半准备的状态”,这真是一句既自豪又带有自嘲味道的名言!这一卷卷名为《最光辉的时刻》,既可理解为英国单独抗拒希特勒的无畏做法,也可看作是丘吉尔本人政治生涯的光辉顶峰——他领导大不列颠英勇抗战,顶住了不可一世的纳粹风暴。第三卷名为《大同盟》,记叙在英国继续作战的同时,法西斯侵略如何将苏联和美国拖进战争,从而缔造一个反法西斯的世界大同盟。
53、第五卷记述珍珠港事件后到诺曼底登陆前,是盟军从转折走向胜利的历程。然而,走向胜利也远非一帆风顺,用丘吉尔的话说,经常是生死攸关、危机四伏,还有极端难熬的等待,中途岛、阿拉曼、西西里都是苦战,考验着智慧、力量和坚韧。
54、40页PPT看懂麦肯锡的思考方式和沟通法则
55、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LeonardSpencer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英国财政大臣。
56、《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3:法国的沦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了1940年间,在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战役的失利之后,法国遭受德国侵略的灾难性过程。法国的沦陷对战争形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一方面,沦陷后新成立的维希政府彻底沦为法西斯的傀儡,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法国人民惨遭蹂躏;另一方面,德国对法国的占领,使得英国面临德国渡过英吉利海峡直捣英伦三岛的威胁。作者在书中以决策者的身份对战争发展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情进行了全方位描述,特别详述了这个时期发生的两个重大事件,即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英法海军奥兰事件。
57、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说,装甲车辆可以抵挡炮火轰击,也可以一天推进100英里,这一新的事实究竟能引起什么后果,法英两国人都不真正理解。这里就说明他和英法大多数人认识一样,对德军的闪击波兰并没有一个根本的认识,还在用传统思维来思考陆军作战问题。
58、 另外这老家伙有种死不改悔、又臭又硬、得意洋洋的派头儿,深得我心:))
59、另一方面,德军边打边建的装甲集群非常具有欺骗性。历史上,古德里安是受希特勒比较重视的技术人才,虽然他没有当上元帅,但他在希特勒心目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
60、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r_-3qtzwNZ69OXANWn9nQ提取码:29n2书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全六卷)
61、在有关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我们的愤怒,必须服从于击败当前的主要敌人这一目标。
62、温斯顿·丘吉尔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不需要的战争》(又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63、67页PPT深度解析麦肯锡工具+麦肯锡方法论
64、与此同时,他用词之浮夸,勾勒出一副他几乎是要爬到桌子上去欢呼的画面感,不但忘记了隆美尔刚刚在波斯地区给他带来的羞辱,还马上一口咬定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人都要完蛋了(东条英机不配有姓名即视感)。尽管在后面的段落里,他又吹了一通彩虹屁,但是那种奇怪的语调,实在是让人很难有舒适感。随后,英国战时内阁对日宣战。这里还有一件事,差不多在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同时,香港沦陷,在丘吉尔的回忆录里,完全不值一提。跟随着美国对日宣战,麦克阿瑟紧接着在菲律宾受辱,丘吉尔转而又开始担心美国人会不会把重心移到太平洋战场而让英国人在欧洲拖着苏联这个累赘独自对抗希特勒。
65、《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从战争到战争)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爵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之后著作的六部书。全书记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极具史料价值。此书是丘吉尔在二次大战刚结束,被英国人民以选票请下台后,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旷世巨作,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帙繁浩,气势磅礴。作者在此书中通过相关的历史资料展现出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和谋略家的远见和睿智。
66、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对二战爆发前欧洲大陆的局势还是相当具有预见性的。德国本身的民族性以及本身作为一个欧洲大国,不可能一直接受一战之后这种不平等的压制。
67、此处或应效仿丘吉尔那种“话说在前面以撇清各种误解”的口吻,即本人内心无论有多少不可宣之于口的小九都不会有损于本人对友军的重视及尊敬——同理,再怎么烦透了丘吉尔令人厌恶的茶言茶语,也不会对英国人在二战中的牺牲心存轻薄,不论是为了生存还是基于荣誉,打仗都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在这一点上,二战和一战也是大大的不同,除了丘吉尔在全书开始时候提到的民主声音日趋占据影响力而反过来被上层建筑利用或利用上层建筑的嘈杂感之外,另一个极大的区别是,世界大战真正意义上不再是欧洲大陆那些堂表姨甥之间的家族大乱斗了。
68、或许,纳粹的方法论注定了是跟盎克鲁-撒克逊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但就当前来看英国也并么有什么把握可以打回英吉利海峡那一边,只不过希特勒自己促发了某个变数,那就是他向苏联出兵。
69、反正,希特勒来了,他利用了重债之下德国人的怒火,准备把整个国家都武装起来了。同年同月,英国人搞了个麦克唐纳计划,反正又是一个裁军的手段。最恶心人的地方是几个月前,英国人不断给法国人施压,然后法国人提出了赫里欧计划,表面意思是大家都减少军队到差不多水平,但给德国人的解释是,他们也可以享受同等地位。嗯,说好的战败国不能有现代化部队呢?土耳其不是就执行的挺好,以至于后来他们也惨兮兮的被征服吗?德国人这里又是唱的哪一出?
70、那么墨索里尼入侵阿比尼西亚这件事是挑衅吗?1935年英国跟德国搞了一个英德海军协定,把英国只顾自己海军利益而随时做好出卖友军的伎俩完完全全的摆上台面。在写到这一段的时候,丘吉尔确实很是深恶痛疾地对这种短视怯懦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咬牙切齿,也正是因为这种只顾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操作,才让他口中那场多余的战争越来越迫在眉睫。阿比尼西亚被入侵以后,当时的国联发起了对意大利战争行为的制裁,但被禁运的名录里并不包括石油。对此,国联方面的解释是害怕激怒意大利以至于造成更大范围的冲突——翻译一下,就是意大利或许会因为实质性的制裁而催生报复行为,从而染指英国在北非的利益。
71、《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6册)》1941年上半年,英国仍在北非、地中海、中东和大西洋上孤军奋战,损失军舰和商船共300万吨之巨,情势非常危急。罗斯福决定在冰岛设立基地,由美军参与护航。4月13日,日苏签定中立条约;美日间有关太平洋问题的谈判却毫无进展,因为美方坚持日本先从中国撤兵。6月22日,苏联突遭德军袭击,顷刻间西部边界就被全线突破,损失惨重。丘吉尔当初预期德、苏必将开战的时刻,终于到来。英国向苏军输送军火物资,改变了英国孤立作战的情势。7月起,美国大力供应英苏所需军火;8月份,英、美通过“大西洋宪章”,奠定日后建立联合国的思想基础。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三天后德国向美国宣战,美国正式参战......
72、这个地方,丘吉尔特别有意思的回忆了当时澳大利亚总理柯廷的声讨,认为不列颠从新加坡撤退,无异于是把澳大利亚拱手让给了日本人,这是一种背叛。丘吉尔在回忆录里说,他不相信日本人会放弃唾手可得的荷属东印度群岛和马来亚,莫名其妙跨过五千公里入侵澳大利亚。
73、丘吉尔所带的英格兰贵族背景以及大不列颠的君主立宪体制,或许还留有几分上世纪的古典气韵,但看看其他几个主要的参战国——且不说希特勒本人是下级军官出生,连德意志第三帝国也是从魏玛共和国转变而来;墨索里尼则是标准的小镇青年,在上位之前就热衷于强化民族自尊心以及组织罢工;主持维希政府的贝当算是草根逆袭剧的主角,即便晚节不保也无法无视他从一个加莱农民家庭的小孩变成元帅的成就;斯大林甚至是一个格鲁吉亚人,他的父亲是一个鞋匠而母亲是农奴的女儿;相对来说,罗斯福的出身算是最好了,总归是来自上流社会的政治世家,但美利坚的主旨却不是世袭的荣耀(不论事实是否如此),换言之,美国总统的标签天生就自带某些爽文一番的光环。所以,丘吉尔在跟这些“同侪”打交道的时候,总有一股无法克制的优越感,居然有那么些些貌似是情有可原的酸腐味。
74、或许,从软腹部下手可以打掉意大利,从后方狙击德国人,可是后来的战事发展,罗马也不是那么好打的。斯大林从丘吉尔的解说里得出结论,地中海战区可以让法国人跟德国人干上,这会是丘吉尔执着于软腹部的一个理由吗?
75、第一部·多余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温斯顿·丘吉尔》
76、从丘吉尔自己描述的战况来说,其实算是个平手,反正谁都没占到便宜,前线的位置也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77、当德军占领法国以后,英法脆弱的同盟关系瞬间崩塌,丘吉尔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由于很多年没有接触官方情报,我并不理解从上次大战以来,动用大批快速重型装甲部队进行袭击所引起的剧烈变革。这一点我虽然知道,但竟然没有改变内心深处的信念。
78、丘吉尔的吃瓜角度真的是清奇,他前脚从沉着冷静的美国朋友脸上发现,他们不但没有为美国介入战争而悲痛,反而有一种从绵延痛苦里得到解脱的敞亮。
79、出生地:英国,牛津,伍德斯托克,布伦海姆宫
80、可能很多人还记得语文课本那篇著名的文章《最后一课》,讲述的就是普法战争时候,战败的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被德国,两个地方的学校需要改上德语课,而不能再上法语课。
81、《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TheSecondWorldWar),别名《从战争到战争》、《不需要的战争》,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之后著作的六部书。
82、而对丘吉尔来说,德军进攻法国时,由于认识的差距,德国使用刚刚组建的装甲师,有的甚至边修边进攻也比英法的步兵强许多。这一时期,德军的装甲打击能力并非强大,而是敢打敢于对英法冒险。
83、有发动战争的欲望,有发动战争的能力,那战争的发动就不可避免了。
84、 另外这老家伙有种死不改悔、又臭又硬、得意洋洋的派头儿,深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