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是毛泽东时期的扫盲。进一步推进全民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 (再次提醒:请大家不要拍歪,要正面拍照,还有,大家以后可以在后面写上用时多久,大家彼此有个参考)
3、温故而知新。注重学习要由浅入深,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节选自333“超级套餐”系列《超级真题》
5、即现在的“素质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6、第一是孔子。夫子把少数人享有的精英教育推向民间。私学开始兴起。
7、“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更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忠与孝。仁德的实行可分忠和恕两方面,即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9、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10、这个知识点是四大部分中的哪一部分,哪一章,哪一节?(即定位);
11、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了后,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12、①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③温故知新;④以身作则;⑤爱护学生;⑥教学相长。
13、同一个问题,孔子却对不同的人却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
14、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15、知行合一。 孔子重视学习,更重视行动,主张知行合一。《论语学而篇》首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在《论语子路篇》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看来,如果背诵诗经三百篇,给他官做进行统治,行不通;派他出使到外国,不能独自应酬;书读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孔子主张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孔子还把“行”纳入我国古代道德教育内容。在《论语公冶长篇》中他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他教育学生务必慎重,不要说大话,真正的君子从来都是“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篇》)。孔子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孔子在《论语里仁篇》说:“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意思是,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知行合由学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教育过程。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16、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17、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8、 如果有人问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是谁?没有人会提出孔子之外另一个人的名字。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弟子有七十二人。这组数字显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但孔子弟子的来源却是非常广泛的。“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一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以教诲的。”束脩,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一束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条干肉作为学费。他的弟子来自各行各业,出师门后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众所周知,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学理念———不分年龄长幼,不论出身贵贱,不管华夏与狄夷,他主张人人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在当时的社会里,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19、学习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因为孔子有些不合时宜的话,就否定孔子很多有益的教诲。
20、《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
21、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22、孔子“仁者爱人”的伦理学说在社会政治领域内的运用与体现,就是“德治”、“为政以德”。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24、②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间的矛盾。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他提出“由博返约”。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知识,返约则是在对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与观点。孔子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思考事物的不同方面辨别是非,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思考方法注意事物的对立面,在分析其矛盾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合乎辩证法的。
25、对于鬼神,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这也说明孔子积极致力于人道的现实态度,对神道并不太重视,这也符合春秋时期神人关系重点的转移。
26、关于人性问题,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27、此外,孔子认为教育对人的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性相近,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不同所致。并且孔子重视早期教育,他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28、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需要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结论,也需要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方法和创新的过程,这样才能进一步理解孔子为中国教育所带来的创新。孔子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国教育人文化转向,把拥有明显的宗教祭祀倾向的教育活动转变为注重人伦、以提升个人德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古典、尊师重教的传统。这一转变在时间节点上与古希腊时期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开启的古希腊思想的人文化转向大致处在同一个时期。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29、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虽袭用“六艺”名称,但对所传授的学科都已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30、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教育者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能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的过程中,顺其自然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篇》)即为“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可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在实际教学中,孔子便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对每一名弟子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
31、教育的个人功能: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
32、(2)教育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思想:“庶、富、教”
33、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34、(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诲人不倦”等教学思想。崇尚自然属于道家思想,与孔子无关。D项正确。
35、(判断题)孔子的“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的平等性。()
36、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7、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就要“笃行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8、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39、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40、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41、“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主张畏天命。
42、黄金,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中国古代史博士后,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重庆市第三批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43、提倡学习而时习之。学习不仅要温故而知新,而且要学会践行。这个习字有练习的意思。后来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44、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45、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他主张“温故而知新。”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6、孔子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教育上,他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教育学说是孔子思想中最积极的成果。
47、孔子办学是面向全社会的,属于开放办学。在面对如何选择学生这一问题上,孔子采用“有教无类”的仁爱教育理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脩以上,无未尝无悔焉”。(《论语*学而》)。即“自己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没有不教他的”。也就是说,孔子选择弟子不分贫富,不论门第高低,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便教授与你。同时无论你品德优劣与否,只要拜在我的门下,我便以“仁”、“爱’启发引导你。因此,在孔子的弟子中,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
48、在孔子看来,“学”与“教”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和老师,不能有任何的松懈。正如他所言“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即“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的怎么样呢?”这是孔子在进行自我反思。作为教育者而言,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提高。在学习方面:第孔子每天都在反省自己,学到的知识今天都掌握了吗?第孔子拥有勤奋学习的意念。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即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典籍,并且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的人。”在教学方面,孔子也是身体力行,一丝不苟地去教授学生知识。
49、四是“信”教。“信”至少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人言(承诺),一种是伸展。孔子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意思是只有顺应天道正义才能获得上天的庇佑,相应地,在人与人之间,只有履信践诺才能获得支持和帮助。而履信践诺需要基于顺道义这个前提。
50、孔子的贡献在于通过那些具体入微的只言片语的讨论,通过那种“述而不作”的著述态度进行古代文献的整理,建立了早期儒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正因为如此,孔子不仅建立起一个包容万象的思想体系,而且为后世儒者对思想的诠释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和思维余地。
51、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
52、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3、尝试作答。包括有哪几条,怎么叙述,论述题还需要考虑怎么联合实际。
54、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是百家争鸣的先驱,创办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私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55、温故而知新:经常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才能学好新知识。
56、一是“文”教。孔子不止于对静态的文献资料的传授,更强调对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本质的领悟和把握,注重以“文”化人,使人通过学“文”获得精神层面的提升,进而达到“文”以成“君子”的目的。
57、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58、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