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直译)除了这个分散于自然的整体美之外
2、1年之后,爱默生在《神学院献辞》中批评了基督教唯一神教派死气沉沉的局面,竭力推崇人的至高无上,提倡靠直觉认识真理。“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对你合适的东西对一切人都适用……”文学批评家劳伦斯·布尔在《爱默生传》所说,爱默生与他的学说,是美国最重要的世俗宗教。
3、目前,自然文学仍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各种新的名称也不断出现。除了自然文学之外,又出现了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 Literature)和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但它们的宗旨和主题大致相同,同属一个思想创新领域。当然,对自然文学是否已进入文学主流的问题,批评界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文学已经有了它一脉相承的辉煌历史、富有活力的现在与充满希望的未来。
4、theparticular:某一个、具体的
5、爱默生在导言中写道,“先人们同上帝和自然面对面地交往,而我们则通过他们的眼睛与之沟通”并抛出一种诘问,即我们难道不该同样地“保留一种与宇宙的原始联系”(3)吗?出于哲学的考虑,他又将宇宙的组成剖为“自然”和“心灵”这便牵引出一层理想的复杂关系:我们越过先人的藩篱,发掘自身的洞察力,用自己的眼睛塑造历史与宗教,感知自然能量,直面上帝和自然,并保留一种与自然和心灵的原始联系。这其中不仅强调了自然对人的作用,亦提出了人类心灵在自然力量之下的内在观照的必要性。
6、拉夫·瓦尔多·爱默生(1803-1882),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方面。
7、有蜗牛出没,大雨就很美好|一本自然绘本里的冷知识和小确幸
8、(1)(直译)正如被后边那一大句话证明那样...这样好奇怪,,
9、黄灿然:《一只狼在放哨:阿巴斯诗集》译后记
10、TheancientGreekscalledtheworld(Kosmos),beauty.
11、Agreeabletotheeye:赏心悦目
12、星星在我们心中唤起某种崇敬之情。因为它们尽管时常露面,却是不可企及的。但是当心灵向所有的自然物体敞开之后,它们给人的印象却是息息相关、彼此沟通的。大自然从不表现出贫乏单一的面貌。最聪明的人也不可能穷尽它的秘密,或者由于寻找出它所有的完美而丧失自己的好奇心。对于智者来说,大自然绝不会变成玩具。鲜花、动物、山峦都反映出他成熟的智慧,正如这些东西曾经在他幼年时给了他天真的欢愉一样。
13、大自然蕴含着远胜人类施教的影响力量。——(法国)伏尔泰《老实人》
14、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波士顿。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处女作《论自然》。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
15、自然不仅给予我们美,而且还有描述那种美的语言。爱默生将自然与美、自然与语言联系在一起。在《语言》一节中,他指出,自然是思想的容器。词语是自然事实的符号。词语源于自然现象,而自然本身又是一种象征性的语篇。
16、没有谁能改变雪花飘落的速度。只有此时,我们才能使因贪欲而不断加速的脚步,寻回重心。
17、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充满希望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
18、①(常识)有structure的,本文里好像只有眼睛了吧,,,不懂的话去查一下structure的英文释义
19、马玉凤.论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形而上学基础(J).世界哲学,2011(6):143-1
20、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太阳更低了,血一般的红,水面上一条耀人眼睛的广阔的光波,从海洋的边际直伸到小船边沿。
21、Composer:作曲家(本义)—构图大师(语境义/词典查不到,必须具备较强的上下文语境能力)
22、斯文.赫定的葛雷克.派克,徐仁修的书,,《所罗门王的指环-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
23、(6)(直译)人眼的可塑性如此强大,以至于基础形态(比如)天空....给我们快乐
24、世界是一个棋盘,宇宙现象是棋子,赛棋规则就是我们所称的自然界规律。——(英国)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25、凉爽清明的秋夜里,明亮而发红的火星在星空中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和趣味。近来每晚八点钟以后,火星就从东南方的地平线升起。
26、古希腊人称“世界”为“考斯莫斯”,有“美丽”之意。世间万物皆由“美丽”构成,或者说,人眼构筑形态之力量如此强大,天空、山峰、树木、动物等自然基础形态使我们怡然欣喜,亦使我们因其形态、色彩、动感、搭配组合而心境愉悦。这一切似乎部分地归功于眼睛自身,它才是最出色的艺术家。
27、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28、1962年雷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描述了滥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所造成的威胁,从而促使第一个地球日的建立。爱德华·艾比的《大漠孤行》,以犹他州的沙漠为背景,传达出躁动不安的现代人对宁静的追求以及他对荒野与现代文明的思索;安妮·迪拉德的《汀克溪的朝圣者》,记述了作者在弗吉尼亚州蓝山的汀克溪畔对自然的朝圣和对传统的反思;巴里·洛佩斯的《北极梦》,描述了他在北极的探险经历,以及人类所需要的外在和内在的两种风景;特丽·T.威廉斯的《心灵的慰藉》,表现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核试验影响而身患乳腺癌的一家三代女性,在盐湖边所寻求的精神慰藉;斯科特·R.桑德斯的《立足脚下》,则提出自然文学一个普遍存在的主旨:怎样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
29、比尔在《环境的想象》中专有一章来阐述人类对于主人公位置“主动放弃的美学”。他以玛丽·奥斯汀的《少雨的土地》为例,说明奥斯汀在全书中始终把自然环境置于那些关于人的故事之上。她的主角是土地,更确切地说是它的水陆地形,由于缺水而产生的生活方式,那种因缺水而把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栖居者,包括动物、植物与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自然文学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单纯的自然,也不是复杂的人类,而是一个为了同样需求而使自己适应于生存环境的,由动物、植物和人共同组成的不可分离的社区。我们可以说,通过这个社区,我们能够看到整个世界,甚至未来世界的缩影。
30、⊙投稿:请发E-mail:939666567@qq.com,公益平台暂不设稿酬,要求内容健康,有一定可读性;
31、 进入“眼球模式”的人已完全陷入在纯粹意识的活动中,成为巨大、不朽的美的崇拜者,而知性的社会关系乃至血缘纽带于他说来已毫无意义,因为在精神层面来说,他已经脱离了社会伦理,进入了更为高妙的神性的理性的领域。紧接着,爱默生便直接提出了“荒野的亲昵”,直接将荒野地区与城镇文明对立,从中看到了一种关于发现美好的推动力。“荒野地区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和孤独。而且它呈现的是被剥露到本质的生命。”(26)荒野不会使精神的真实性迟钝,超验论者们认为,进入荒野,人们获取道德完善和认识上帝的机会是最大的。(27)此时,人建立起了新的与自然的联系,这使人的“孤独”状态得以消解,获得一种既生疏又熟悉的“déjàvu”一般的情感,这正是“超验”的一种体现。
32、他继而描述自己如何在破晓时分,在红色的光海中,随着晨风膨胀;又怎样在黄昏时,看着无叶的树木在落日中变成了火塔,面对星星点点枯萎的花瓣和蒙上一层淡淡霜花的枯枝,享受大自然宁静的音乐。
33、对于爱默生而言,星星成了思想的闪光体,成了希望独处的个体象征。马西森在其专著《美国文艺复兴》中引用了艾略特对四种思维方式的表述:与众人对话,相互对话,与自己对话或与上帝对话。
34、再度省视自然,其除了带来有价值的物用、满足人们种种感官欲望与神性追求,它本身也是一种“造化的完美”何山石(2015)认为,造化即自然,自然就是一种既定的预设,一种人无法改变的秩序,人应该彻底臣服于自然的完美,这无形之中颠覆了生态美学所张扬的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将以前的“人类中心主义”置换成“自然中心主义”。(15)然而爱默生又道:“自然之美并非至高无上的,它仅仅是内在、永恒之美的前导,本身并非完满十足的善,故而不能作为大自然根本原因的最终或最高体现。”(16)然而,大自然以其之美依旧满足了人类“一个崇高需求,即爱美之心”上文既已讨论过人眼对自然的塑造力量,为了更好地探讨人与自然之美的关系,爱默生将美的各个部分分别作为三个层次来看。
35、阵阵春风,吹散云雾,太阳欣然露出笑脸,把温暖和光辉洒满湖面。晚秋了,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像个老公公露着笑脸在打瞌睡。
36、远处巍峨的群山,在阳光照映下,披上了金黄色的外衣,显得格外美丽。阳光被层层叠叠的树叶过滤,漏到他身上变成了淡淡的圆圆的轻轻摇曳的光晕。
37、自然之美亦可成为一种智力的对象。上帝使得万物井然有序,而人类正在通过智力努力搜寻这种秩序。思想与行动的力量仿佛在接递,只有完全实施其中一种活动才能导致另一种的完全实施。故而,美需要“智力的理解与追索,紧随其后,也需要行动力量的追索与探查”而这一切费劲气力地在心灵之中改造自然美的运动,并不是毫无目的性的,而是为了新的创造。随后,爱默生大谈了艺术,其以微缩的形式作为大自然的结晶或表现。每一个单体之所以为美,乃是因为它在人们的理想之中是作为一个凝聚世界光彩的焦点而存在的,其身上暗示着宇宙的优雅。“在艺术中,大自然通过人的意志发挥作用,而人本身又充满着自然最初造化之美。”(21)
38、何山石.从生态美学的“参与审美”看梭罗自然观对爱默生自然观的超越——以《瓦尔登湖》与《论自然》为文本依据(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71-1
39、任何事物,即使再肮脏污浊,强光之下也不失秀美优雅。光线刺激到人类感官,像时空一样无限延展,散入四方,世间万物都因此欢乐。就算是死尸也有一种生命凋零的美。
40、(2)(代词指代)which定语从句,指代上文这一句话
41、thelawsoflight:光线法则、规律
42、拉开窗帘,那扑面而来的光亮,使我想到了人类的早晨。漫步于宁静的雪地,似乎屏息海洋深处,人感到自己在下潜。
43、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依照规律运作的。——(德国)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44、然而可以肯定,产生这种欢愉心情的力量并不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它出自人的心灵,或者出自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之中。人们有必要以极大的节制态度来利用这种欢愉。因为大自然并非总是用节日盛装打扮自己──昨天依然是花香四溢、光彩迷人的美景,仿佛是专供仙女们玩耍嬉闹的地方,今天却沉寂一片,毫无生气。大自然总是染有情绪色彩。对一个在苦难中辛苦工作的人来说,他心中怒火熊熊,饱含悲伤。在另一种情况下,一个刚刚得知朋友死讯的人则会感到他周围的风景含有讥讽意味。当天空为这位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致哀时,它看上去也不再像往日那样开阔壮观。
45、对澹然一笑,休喧笙笛。莫怪广平,铁石心肠为伊折。
46、自然文学的风格又与艺术密切相连。如前所述,哈得孙河画派实际上是用画面的形式诠释了自然文学用文字所表达的思想。科尔的《人生旅程》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了爱默生在《论自然》中的心灵旅程图像。科尔的另一幅画《河套》则隐含着梭罗的观点:人类对环境乐观的态度是一种荒野与文明的结合。研究美国文学及文化的学者、美国布朗大学的巴顿·L.圣阿曼德教授,曾把梭罗的《瓦尔登湖》和《科德角》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认为在《瓦尔登湖》和《科德角》中,人们可以看到与哈得孙河画派中的“彩光画法”最相似的风景表述。自然文学作品中,人们还会感觉到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的那种“以文释画”(word painting)的美感,难怪有人称赞奥斯汀《少雨的土地》是一幅幅以土地为主的“小风景画”。这种文学与艺术密切相连的文学形式展现出中国唐代诗人王维作品中那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
47、朝阳开始像一盏扁圆的宫灯冉冉升到空中,霎时,便形成滚圆的火轮,高高升起,喷射出万道金幅,给万物罩上一层灿烂的霞辉。早晨的太阳,像牛车的轱辘那么大,像熔化的铁水一样艳红,带着喷薄四射的光芒,坐在东方的岭脊上,用手撩开了轻纱似的薄雾。
48、①在1836年版本里,爱默生的原话是:“我几乎害怕去想一想,自己有多么高兴。”
49、风,轻轻地,温和的吹着,是美丽的秋姑娘姗姗而来。金秋时节,大地一片金黄,万物都改变了他们的面貌。
50、然而,鉴于美国作为“自然之国”和“新大陆”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及其现代化程度发展之迅猛,自然文学必然会在这片土地上滋生并兴起。或者说,它是在美国特殊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因此,自然文学在美国最富代表性。
51、首先,人对自然形式的简单感觉是愉悦。对于身心俱疲之人,自然如良药,可使他们恢复健康,这在如今已被当做一种科学有效的疗法使用。有趣的是,自然使一个人变回一个纯粹的人,使其脱离俗世的身份与评价系统,恢复“人”的本真身份,在永恒宁静中重见自我。在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番自然后,爱默生又强调,“大自然这种可见、可感的动人之处仅仅是它的美的最起码部分”人们一旦急切地去“寻觅”自然美,一旦沾染上功利之心,自然之美便就沦落成单纯的景观,美却俗气,失掉了那层神性的灵魂的力量。
52、从广度而言,20世纪的自然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会自1992年在美国建立以来,之后分别在英国、澳大利亚及日本建立了分会。同时世界各国有关以探索自然与人类关系为主题的作家及作品也纷纷涌现。从深度而言,由于20世纪的自然文学作家大多掌握了自然科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知识,他们无疑获得了比其前辈更深刻的洞察力。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一个被人遗弃的农场里,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呼吁人们培养一种“生态良心”;艾比在没有人烟的西部沙漠中,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模式:对立—妥协—平衡。威廉斯则在盐湖边,呼吁人们视荒野为一种情感,像热爱一个人那样去热爱荒野。在当代自然文学作家的心目中,人与自然已不再是“我和它”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他们认为已经没有一个单纯的自我,而只有与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自我。他们所信奉的已不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
53、难道我们能够把人与活生生的景色分离吗?难道新大陆不是用了她的棕榈林和荒野来装饰自己吗?自然美是否像空气一样无声地包围住伟大的行动呢?……大自然伸出了她的双臂来拥抱人类,使他的思想同等伟大。
54、分享|穆旦译奥登|哈金写鲁迅|杨燕迪谈罗森
55、Bythemutualactionofitsstructureandofthelawsoflight,perspectiveisproduced,whichintegrateseverymassofobjects,ofwhatcharactersoever,intoawellcoloredandshadedglobe,sothatwheretheparticularobjectsaremeanandunaffecting,thelandscapewhichtheycompose,isroundandsymmetrical.Andastheeyeisthebestcomposer,solightisthefirstofpainters.
56、这也是一部爱默生在研习大自然中解读大自然的著作。从现代的眼光来看,《论自然》所关注的是自然与心灵、自然与文化及自然与美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是用人的灵性来解读大自然。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爱默生则大胆地与传统的清教决裂,冲破了长期以来隔离自然与文化、世界与精神的栅栏,他在《论自然》中公开宣称:“自然是精神之象征。”
57、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来到了人间。秋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象,充满了果实的浓香,充满了人们欢乐的笑声。
58、关键词:爱默生 论自然 美人与自然 超验主义 生态尴尬
59、……如果一个人希望独处,那么就让他去看天上的繁星。那来自天国的光线将会把他与庸俗之物分离。人们可以设想,由于这种天然之作,四周的气氛变得具有穿透力,从而使人在观看那迷人的星球之中,让崇高在心中永驻……
60、如果说18世纪产生了自然文学的主题、文体和风格的奠基人的话,那么19世纪则出现了自然文学的思想与内涵的奠基人。以托马斯·科尔的《美国风景散论》及爱默生的《论自然》等作品为例。科尔在《散论》中所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联系不是着眼于过去而是现在和未来。如果说欧洲代表着文化,那么美国则代表着自然。生长在自然之国的美国人,应当从自然中寻求文化艺术的源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科尔创建了美国哈得孙河画派(TheHudson River School)并将“以大自然为画布”作为宗旨,从而使该画派的作品与美国自然文学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就爱默生而言,他的第一部作品便是《论自然》。他改良了爱德华兹的观点,明确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他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同代、后代乃至当代的自然文学作家,成为自然文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使“研习自然”和“认识自我”成为美国自然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
61、⊙文章部分内容转自网络,涉及到版权问题请发E-mail:service@szwenxue.com我们将会删除,谢谢!
62、戚涛.主流或边缘——场域视野下爱默生超验主义再探(J).外国文学,2013(3):103-159
63、雪地的回声,没有比这更纯净的诗句了。那些趾高气扬的汽车、飞机,此时却犯愁了。
64、△A Norfolk Boatyard,18PeterHenryEmerson
65、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
66、落在树上的雪,不是嫁接,而是塑造。披上雪纱的世界,终于出现了轮廓。
67、(2)(近义词转化)prove=证明=当你证明了某事,就说明这件事是有据可依的...有证据能够证明
68、(元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名言警句大自然!我们总在她的环绕和把握之下:既没有力量离开她,也没有力量靠近她。她并不向我们发出邀请或警告,就径直把我们带进她飞旋的舞步,让我们旋转起来,直到我们精疲力竭地从她怀抱中倒下。——(德国)歌德《歌德传》
69、1837年爱默生以《美国学者》为题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辞,宣告美国文学已脱离英国文学而独立,告诫美国学者不要让学究习气蔓延,不要盲目地追随传统,不要进行纯粹的模仿。另外这篇讲辞还抨击了美国社会的拜金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被誉为美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独立宣言”。
70、“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唤醒对大自然的礼敬!
71、爱默生关于荒野的观点不是绝对的,它更倾向于培养人的智力。他对自然的态度更多的是观望和沉思,而并非是直接参与。因为,爱默生世界的真正中心依然是人。
72、当我们以这种口吻谈论自然时,我们的心目中有一种鲜明而又极富诗意的感觉。这感觉来自由无数自然物体造成的完整印象。正是这种完整统一的意识使我们能够分辨出伐木工人的木料和诗人笔下的树木。今天早晨我目睹的迷人风景,毫无疑问,至少是由二三十个农场组合而成的。米勒家拥有这一片田地,洛克占了那一块,而曼宁的地产在矮树林的那一端。但是他们中间的任何一家都无法拥有整个风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有着一桩财产──它不属于任何人,除非有人能以自己的目光将它所有的部分组合起来──此人必定是个诗人。这风景是农场主财产中最好的部分,然而他们的地契却没有提及这一款。
73、17世纪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和威廉·布雷德福的《普利茅斯开发史》以“富饶的伊甸园”和“咆哮的荒野”的鲜明对比,描述了新大陆的“自然的影像”,从而使自然成为新大陆的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些著作都是以描述性的散文体写就,其语言清新简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日后的自然文学独特的文体奠定了基础。18世纪的乔纳森·爱德华兹在他的《自传》和另一部作品《圣物的影像》中,大胆地将内心的精神体验与外界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以比喻的手法,表明上帝把整个物质世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影子”。18世纪另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威廉·巴特姆在其代表作《旅行笔记》中描述了他在美国东南部荒野所进行的“孤独的朝圣”,形成了一种对荒野的审美观,从而使他本人成为第一位在欧美大陆文学界获得声誉的人和美国自然文学名副其实的奠基人。
74、在《自然》一章里,爱默生最先处理的便是“独处”与“孤独”这一对概念。这二者在自然语言中便很容易区分,前者是没有同类的物理与空间意义上陪伴,后者是精神乃至灵魂上的无以聊赖。爱默生建议,人希望独处,要去看星星,因为“天国传来的那些光线,将会把他和他出触摸的东西分离开来”,从而领悟到“静止不变的崇高境界”。(6)人之所以对星体的妙观产生崇高感,原因是复杂且多元的。星星常见,却注定是遥不可及的,但其在场却是作为一个自然的显像,带着庞大的、潜在的、无所穷尽的信息,提供广无疆界的想象空间。这种每晚出现却又保留着高度距离感的定时在场近乎一种恒常,以其不可尽性突破想象的围界,达到崇高境界。同时,代表神性自然的天国光线在作用于人时会产生一种抽离感,远离现世枷锁;在文学语言中,人们常用“超凡”一词予以盖之。爱默生还提到,星星们的微笑“带有训诫意味”,人们将其作为来自上帝之城的显灵记忆代代相传。这之中不仅为自然贴上了“先知”的标签,更有一种“信物”的意味在里面。一旦有了距离、有了信息的不对称、有了训诫与被训诫的关系、有了隐形契约,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便涌现出来。
75、(3)(忠实度)thebest和thefirst不要用一个词,也必须要保
76、偏是三花两蕊,消万古、才人骚笔。尚记得,醉卧东园,天幕地为席。
77、早晨起来,落蕊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78、TonyLynch,StephenNorris.“OntheEnduringImportanceofDeepEcology”.EnvironmentalEthics.vol.38,2016:63-75
79、在爱默生看来,自然的形态之美给人以观感的快乐。
80、Bythemutualactionofitsstructureandofthelawsoflight,perspectiveisproduced
81、雪仍在落着,如盐撒在我的伤口。但我知道,这种疼痛是必须的。
82、舒奇志.二十年来中国爱默生、梭罗研究述评(J).求索,2007(4):225-2
83、Suchistheconstitution(组成、组合)ofallthings,orsuchtheplasticpower(可塑力量)ofthehumaneye,thattheprimaryforms(基础形态),asthesky,themountain,thetree,theanimal,giveusadelightinandforthemselves;apleasurearisingfromoutline,color,motion,andgrouping.Thisseemspartlyowingtotheeyeitself.Theeyeisthebestofartists.
84、但凡读过《论自然》的人,或许都会被它第一章的开头所打动:
85、田野上果实累累,这儿一片金黄,那儿一片桔红,秋天把大地装扮成一眼望不到边的锦绣华毯。秋高气爽,蓝蓝的天象擦拭的一尘不染的玻璃,绵绵的云朵,雪白雪白,如奶汁一样。
86、whichintegrateseverymassofobjects,ofwhatcharactersoever,intoawellcoloredandshadedglobe
87、第二类是子夜沉思,其思想抽象而落落寡合,其目光关注的是远方夜空中那微笑着的永恒真理;
88、在关注的眼睛看来,一年中的每一瞬间都有其本身的美,而在同一境界之中,它每时每刻都会看到前所未见、以后也不会再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