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文化一直对“理性的”、机械的现象过度热衷,却对所谓“非理性的”经验加以抑制。因为焦虑总是有些不理性,于是我们的文化便倾向压抑这样的经验。我们不妨以两个问题来探讨这项议题:为何直到19世纪中期,焦虑才被认为是问题而浮上台面?为何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以前,尽管针对恐惧的研究在心理学界已成为主流达半世纪之久,但是心理学各家学派却根本不把焦虑这个问题当一回事(精神分析学派除外)?在诸多分歧的回应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答案是,自从文艺复兴时代以后,我们对“非理性”现象的观察,便普遍采取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我们只有当某些经验能够被“理性地”表达——也就是能提出知识上的“理由”时,才会认可这些经验,并把它们纳人合理的研究范围。我们在本书几个关于未婚妈妈焦虑研究的案例中,便可以看到这样的倾向。让我们特別看看海伦(第九章)这个例子。她因未婚怀孕而十分焦虑,但是她却不断地关注自己怀孕的客观“事实”,以此压抑焦虑。海伦把理智上不能“接受”和解释的想法与感受,都排除在意识觉察之外的做法,乃是我们这个社会中许多人的缩影。
2、中国最早并没有哲学这个词汇。哲学这个词,其实是来自于希腊语。希腊语的大致原意是热爱智慧的意思。
3、由于机器人的信息组织方式和人类还是非常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问题。
4、上述“体知”一词的语用,一如“体”字极为丰富和饶有趣味的扩展史,为我们理解和阐发中国思想的特点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语文资源。⑤ 很显然,中国人所讲的认知意义上的“体”,更接近于西哲所谓的“实践理性”,而不同于其“理论理性”或“纯粹理性”,且与近代笛卡儿严分“心”“物”以来蔚成大宗的知识论系统,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5、所以阅读了解的门槛比较高,导致很少人能够掌握,更别说去探索创新了。(哲学是什么意思怎解释)。
6、存在于斯宾诺莎与19世纪哲学家之间的类似差异,同样也可以在他们处理信心与绝望的议题上找到证据。根据斯宾诺莎的说法,当怀疑的因子从希望中被移除,也就是我们确定好事会发生时,我们便充满信心。而当怀疑的因子从恐惧中被移除,也就是我们确定坏事将发生或已发生时,我们便感到绝望。相反地,对克尔恺郭尔而言,信心并非去除怀疑(或焦虑)而是抱持着即便有怀疑和焦虑,依然勇往直前的态度。
7、在物理学中,所谓的“时间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走进人们的视野,当时的物理学家试图为宇宙的诞生找到一个数学描写。人们公认的说法是,宇宙由一个无限小、无限密集的点,或者说宇宙大爆炸中的“奇点”爆炸而成,由此产生了空间和时间。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太初一片空虚,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可问题在于,我们目前对于物理学的理解不允许我们对奇点的本质,或者奇点的内部世界作进一步的评述。
8、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产生了近代实证科学,各门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中独立出去,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哲学研究对象又缩小了。
9、今既觉过,徒畜坯瓶。物我俱空,宝惜何在?是以体知幻伪,大士常心;舍妄求真,菩萨恒愿。证知三界为晨夜之宅,惺悟四生为梦幻之境。外云:生则以身命为逆旅,死当以天地为棺椁。内云:王子投身,功逾九劫;刳肌贸鸽,骇震三千。③
10、在冥想练习的启发下,阿斯特卡正在训练自己用科学的视角观察佛教哲学的其他方面。冥想练习传授的是一种被未来的启蒙或者涅槃打破的个体轮回的循环。阿斯特卡一直在思考是否有可能建立一种与此相符的物理学意识模型。他的观点与林德所推崇的二元论类似,认为有一片广大的意识领域嵌在我们每个个体中。
11、从哲学的角度,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其中的14集——这集题目叫ZimaBlue,中文也被人称作「齐马蓝」。
12、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的和超自然的都是一会事,可以用同一套方法来研究和解释。
13、经验主义指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理论应建立于对于事物的观察,通过实验研究而后进行理论归纳,优于单纯的逻辑推理、直觉或者先入为主的概念。
14、如果想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有条有理,明明白白地过生活,就必须要学习哲学。
15、自在, 指不应他物的在场或不在场的存在。是本身的存有,纯粹的与他的对立相区分。着重在客观存在。
16、再次回到光子在电磁场中突起的量子物理学描述,以及他自己的理论,圈是从量子几何这个背景海洋中抛起的能量块,阿斯特卡将我们的个人意识描述为这片公共海域的一场骚动。当我们每天经历生活的考验和无尽的痛苦时,我们就像愤怒的巨浪从平静的海域中被强行拖起。而冥想,阿斯特卡认为,可以使思想沉静,让我们重新浸入到平寂的海洋。“也许涅槃仅仅是意识领域中的基态能量,就是最低的能量状态。”阿斯特卡推测。(哲学是什么意思怎解释)。
17、更彻底地体现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恐怕是第17集,《不一样的历史》(VictorMaldonado&AlfredoTorres)。
18、阿斯特卡出生在一个耆那教家庭,这一印度宗教对神避而不谈,强调应该杜绝施于人类和动物的各种残忍行为,因为灵魂会进入再生的轮回。小时候,阿斯特卡一家随着父亲公职的变动,在印度的小镇间搬了好几次家,阿斯特卡说在外省的很多地方,吠檀多哲学的书籍比物理学方面的书籍更多。童年时代屡次搬迁的经历也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科学研究之余,他还饱读印度教、佛教、道教著作。
19、中华民族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始祖,有些科学解释不了的问题,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瑰宝,《玄学》早就给岀了答案,《玄学》俗称《神学》。科学的尽头就是神学。
20、这样一个科学幻想,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在现实世界之外,其他世界的某种可能样态,让我们意识到现实世界的部分局限性。
21、所以说哲学应该是所有学科的顶峰,他是能够知道所有学科的一门理学科。
22、在哲学上,Putnam(普特南)曾提出了一个钵中之脑(Braininavat)的设想。
23、利他主义者是一种随时都在无私地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在道德判断上,认为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来得重要。利他主义在许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
24、平均主义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对人人应该予以同样、平等对待。
25、建构主义者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人的行为都被约定俗成的社会传统、社会习惯和个人身份来制约或改变,因此现实和我们理解现实的方式都是人造的、主观的。
26、首先,你要明白哲学是一门学术学说,一般人很难理解哲学,其实简单的来说哲学就是讲关于社会生活,关于对世界认识的一门学说。它是对自然界,对社会生活,研究万物起源发展的过程。万物皆能够以哲学的方式研究,哲学也是一门抽象学说。
27、重点在于笛卡儿二元论引申出来的副题——包括身体在内的物理性质,可以借由机械与数学的法则来了解和控制。于是,当代对易于以机械和数学处理的现象,便过度地热衷。这个过度热衷的倾向,一方面使得人们尽可能地把机械与数学的方法,应用到各种经验领域中去,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把那些不易于使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经验面向,剔除于我们考量之外的风潮。在文艺复兴后新兴工业主义的需求下,对于非数理以及“非理性”经验面向的压抑,可说是携手并行、互为因果的。凡是可以被计算和被度量的,便在工业和工作的世界里具有实用性,而“非理性”的事物则没有这样的价值。
28、“体知”实际上强调的是一种亲历性和在场感,是知识的一个内在化的过程,是把认知活动和生命的直接体验融合为一体。明代王绅说:“君子之为学,所贵乎知要,而尤在乎体验。盖不知要,则无以得其道之本原,不体验,则无以有诸己。”(14) 这个“有诸己”,即是把外在的知识和个人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感性经验的认知和技能彻底地内化,变成自我身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9、当然,渊回也关注到现代人所说的哲学已死的论调。不过渊辉认为哲学已死,这个哲学指的是西方哲学,并不包括我们东方哲学。西方哲学随着漫长的发展,从苏格拉底到斯宾诺莎,到大卫休谟,到黑格尔,到康德,到max……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但是马哲作为西方最后一个哲学大体系来说,基本给西方哲学画上了一个句号。
30、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科幻作品都看一遍以后,我们对当下处境的了解可能也会更深一步。我们的过去就在我们周围,我们的未来也正在前方向我们招手。
31、阿斯特卡并不是将现代宇宙学与古代非西方思想学说相结合的第一人。探讨和揭示二者关系的传统在学界由来已久。早在1929年,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维尔纳·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曾就这个问题与印度诗人、哲学家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进行过一番探讨。后来,澳大利亚物理学家菲杰弗·卡普拉(FritjofCapra)在《物理学之道》(TheTaoofPhysics)一书中开创性地阐释了现代物理学与神秘主义之间的联系。
32、“体知”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同时彰显的还有生命体验的价值。从现代诠释学的转向看,后者更为重要。受西方哲学逻辑实证风潮和唯理智论的影响,当代中国哲学更多注意的是如何与西方接轨,甚至有“哲学就是认识论”的说法。一时间,削足适履,东施效颦,不合认识论之法的直觉主义、体验之学为避免尽遭贬黜之厄运,不得不乔装打扮,尽量地向认识论靠拢,或者证明自身就有历历可辨的路径,以摆脱“神秘”之嫌。
33、我倾向于认为,这是成立的。因为机器和人虽然两者的具体构成非常不同,但仍然在某个非常抽象的层面上是一致的——我们都是有限的存在者,我们都要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限制下,作出决策行动,来解决一些特定问题。
34、如同爱因斯坦一样,薛定谔对于“量子纠缠”的概念并不满意,因为量子纠缠似乎违反在相对论中对于信息传递所设定的速度极限。后来,爱因斯坦更讥讽量子纠缠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图源:OlenaShmahalo
35、哲学起源最早是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引发的哲学思潮。
36、所以黑格尔在讲到判断时说,第我们常常不能把“有”与“是”区分开来(还有“在”,这纯粹与西语中对“tobe”的理解有关);第我们又以为谓词是我们从“外面”强加给主词的一种属性,不知道属性只是主词在自身发展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规定性。而规定性应该是很多的,如“人是两腿直立无毛、会劳动会说话的动物”,“苹果是红的、甜的、好吃的水果”等等。这些潜在的特殊性是说不完的。
37、不管是“体知幻伪”,还是“体知心性”,这里都强调了对佛家的义理应当细心地体会、深刻地体察、认真地体悟,运用一种特别留意和分外用心的把握方式来对待。
38、英语词语Philosophy(拉丁语:philosophia)源于古希腊语中的φιλοσοφία,意思为“爱智慧”,有时也译为“智慧的朋友”,该词由φίλος(philos,爱)的派生词φιλεῖν(Philein,去爱)和σοφία(Sophia,智慧)组合而成。一般认为,古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最先在著作中引入“哲学家”和“哲学”这两个术语。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