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阿和个性网
菜单
个性网名 游戏网名 游戏名字 个性说说 个性签名

席勒美育书简【57句精选】

来源:个性说说 发布时间:2023-08-21 01:47:33 点击:59次
首页 > 个性说说 > > 席勒美育书简【57句精选】

席勒美育书简

1、现代社会的动乱,社会心理、情绪的因素显得越来越突出,有些社会动乱不是因为政治、经济原因。而美育发挥了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而社会安定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2、我所要谈论的主题与我们的幸福直接相关,并与人性的道德高尚不无联系。

3、一种正常经验不管有多么好,要想成为审美经验,就必须首先具备强烈性、完整性和清晰性。 当生活变得美好和强烈时,就已经具有了艺术的意味。如果艺术被严重地孤立于生活之外,它就失去了自己最基本的原料:人的日常经验。(席勒美育书简)。

4、“振奋性的美”可以帮助人们找回丧失的力量。他说:“前者的作用是使精神既适应物质方面也适应道德方面,并且为了加强它的敏捷性,以便轻而易举地减少气质和性格对感受印象的阻碍。”“前者”指的就是“振奋性的美”,“使精神既适应物质方面也适应道德方面”也就是使精神获得来自感性的力量,同时使这种感性力量具有真正的道德方向。“振奋性的美”通过弥合人性中的懒散、无力,使“松弛的人”恢复身上的力量,最终达到和谐完美的状态。席勒在《论崇高Ⅱ》中称:“我们在崇高那儿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因为感性冲动与理性的立法不起作用,在这里精神活动着,好像它不服从除开它自己的法则。”这里所说的“崇高”指的就是“振奋性的美”,“自由”是因为超越了“感性”与“理性”的法则。他们仅仅作为“完整的人”,在自然面前表现出了主体精神的自由。值得注意的是,席勒在《美育书简》中也使用了“崇高”这一范畴,并且给予了它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第23封信的脚注中说:“应该把崇高的态度与高尚的态度区别开来。后者超越道德习俗的限制,而前者不超出这一限制,然而我们更加看重前者。我们看重前者并不是因为它超越了自己对象(道德准则)的理性概念,而是因为它超越了自己主体的经验概念(我们关于人的意志品质和意志力的知识)。”所谓“高尚的态度”,指的是自然的人通过审美而进入到自由的王国——“精神王国”,其超越指的是审美主体从个体的、自然的或社会的束缚中得到了解放,也即达到了合目的或理性的程度,这事实上只是第一步;而所谓的“崇高的态度”则是席勒所真正重视的第二步,指的是从自由的“精神王国”重新返回到受到自然和社会双重束缚的现实王国中来,其超越事实上指向了从审美主体向道德主体的转化——只有在现实王国之中,道德主体才会真正生成,这点也正是席勒所谓“自然的人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变成道德的人”的完全落实。换句话说,这种超越指向的是道德的人对审美的人的超越。这点,也正是相比高尚,席勒更看重崇高的原因。所谓“崇高”是“超越了自己主体的经验概念”,指的是崇高是一种获得了来自“精神王国”的理性引导而使主体达到自我超越的意志,这种自我超越既是对自然主体的超越,同时也是对审美主体的超越。他说:“假如没有崇高,美就会使我们忘记尊严。我们被接连不断的快感弄得虚弱松懈,就会丧失性格的朝气蓬勃。”“快感”指的就是人们在审美状态中所得到的体验,而“虚弱松懈”实际上就是席勒所说的“松弛的人”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人们一直沉浸在审美状态中就会失去原本的自然力量和理性力量,而“崇高”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身上的精力。无疑,这里所说的“崇高”就是“振奋性的美”,它指向的是道德的主动性,它的作用是帮助人们从感性世界飞跃到理性世界,使人们成为真正道德的人。

5、人能够以这种双重方式对立起来:或者当他的情感支配了他的原则时,成为一个原始的人;或者当他的原则破坏了他的情感时,成为一个野蛮人。原始人忽视艺术,并把自然作为至高无尚(应为上)的情侣;野蛮人嘲弄和蔑视自然,然而他比原始人更丢脸,他进而成了他自己的奴隶的奴隶。有教养的人把自然当作自己的朋友,他尊重自然的自由,而只是抑制了自然的专横。

6、官方网址:www.ajiaguojiedu.com

7、解体的社会不是奔向有组织的生活,而是倒退到原始的国度。

8、1987缪灵珠美育书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根据德国古典文学丛书《席勒五卷集》译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二卷收录。

9、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出理性的第三大功能:判断力理性。判断力理性能从受制于因果必然法则的自然之中直观到心灵自由所追求的合目的性,如此一来,机械性的自然就不再排斥精神领域的自由法则,甚至于成为开展后者的场域。就人之存在而言,通过判断力理性的运作,身体的自然性将符应心灵自由所追求的「最高合目的性」——即「福德一致的至善本身」,并与之共构完善的人格。(席勒美育书简)。

10、(JohannChristophFriedrichvonSchiller,1759-1805)

11、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12、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艺术》。

13、艺术构思artisticconception

14、(美育书信)译为《美育书信》,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作者于1793年至179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钱公爵的27封书信,于1795年整理出版。追求人性的完美,崇尚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15、海德格尔断言,真正的艺术品乃是真理发生的场所,信然。美在这里显然比真更优越,美高于真而又包含着真,并且,这里的美和真都是具体的。西方现当代哲学在提高美的地位方面,比起近代哲学来无疑跨出了时代性的一步。

16、只要一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更明晰的思维使科学更明确的划分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国家的越来越复杂的机构使等级和职业更严格的区别成为必然,那么人的本性的内在纽带也就断裂了,致命的冲突使人性的和谐力量分裂开来。

17、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认识自己,并且认识它所反映的世界——卡冈《艺术形态学》。

18、……这一工具就是美的艺术,在艺术不朽的范例中打开了纯洁的源泉。艺术,象科学一样,摆脱了一切独断的和人的成见所产生的东西,两者都为绝对避免了人的恣意专横而感到欣慰。政治立法者可以封闭这两个领域,但却不能在这两个领域中支配一切。他可以驱逐真理之友,但真理却永在。他可以侮辱艺术家,但他却不能伪造艺术,没有什么东西比科学和艺术更忠于时代精神的了。创作者的审美趣味接受着批评家的审美趣味的法则。在性格变得严峻而僵化的地方,我们就可以看到,科学严守着它的疆界,艺术却陷入规则的沉重桎梏中。在性格软弱而松散的地方,科学就尽力去讨人喜欢,而艺术就尽力供人消遣。

19、第二十封信 美育的目标:培养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和谐

20、艺术必须摆脱现实,并以加倍的勇气越出需要,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它只能从精神的必然性而不能从物质的欲求领受指示。

21、以后,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率先使用了这个概念,并把它当作审美社会学的中心范畴,认为审美文化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般文化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不仅包括各种艺术作品,也包括具有审美属性的其他人工产品(如服饰、日用工艺品等)和经过人力加工的自然景观,以及传播和保存这些审美化产品的社会设施、审美意识与人的审美行为方式。

22、审美体验artisticconception

23、简言之,“融合性的美”将给予偏向感性——“未开化的人”更多的形式体验,给予偏向理性——“野蛮人”更多的情感体验,但使两者都不抛弃自己原有的特性和人格。“感性”和“理性”的不和谐状态通过“融合性的美”回到统一的整体,美由此便产生了,人开始进入审美状态。然而,“融合性的美”只是审美教育过程中的第一步——成为审美的人。在融和性的美—紧张的人、振奋性的美—松弛的人这两组范畴之间,构成一种实现美育最终目的的过程关系:前一组范畴是这个过程的开始,后一组范畴才真正迈向最终的目的。

24、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FriedrichVonSchiller)的《美育书简》(OntheAestheticEducationofMan)写于1793年,原是给他的丹麦赞助人奥古斯腾堡公爵的27封信,在原稿被烧毁又经过重新改写后,于1795年发表在《时序女神》杂志上。这本书是席勒针对当时的德国现状写的,是他给社会的一剂良药。“正是文化本身给现代人性造成了这种创伤。只要一方面扩大的经验和明晰化的思维使科学更明确的划分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国家倡导越来越复杂的机构使等级和职业更严格的区分成为必然,那么人的本性的内在纽带也就断裂了,致命的冲突使人性的和谐力量分裂开来”。毫无疑问,席勒所说的“创伤”指的就是人性的分裂。在席勒那里,科学的划分与“国家倡导越来越复杂的机构”是导致分裂的显在因素;而席勒所面临的文化的变迁则是更深层的因素。正如朱光潜认为的那样:“有人说席勒脱离现实,这是很不恰当的。他的著作,包括美学论著,都是针对当时现实而提出自己的看法的。”虽然《美育书简》试图呈现一个理想世界,但是其根系深深扎在席勒的历史现实之中。

25、审美直觉artisticexperience

26、他上承康德,下启马克思、马尔库塞、巴赫金,是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过渡的重要人物。

27、从古代经中世纪到近代,真正把美提到首要地位并作出专门系统的美学研究的哲学家是康德。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秩序和道德领域的秩序有其同一性,这就是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能体悟到自然界的必然性和道德自由之间的超感性的统一。从这个角度看,美高于真和善,美不再受自然和道德的束缚。

28、  纵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百年变迁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变迁而发展前进的过程。当然,它的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将外来的教育思想融会贯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上的,通过不断的实践加以判断实施的效用,有的时候会错位偏移原本发展的轨道,而后再回归本路。简单来说,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循环上升的过程。

29、本文来源:《万有相通:哲学与人生的追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新标题为编者所加。

30、艺术是人类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判断力批判》。

31、自私和残暴的特性与其说有助于维持社会,不如说是破坏社会。

32、声明:本平台支持艺术、学术、文化传播。发布或转载内容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33、有一种意见认为康德把美看成只是自然界必然性与道德自由之间的桥梁,于是断言康德主张善居于美之上。这种一般流行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桥梁可以理解为居间的意思,但在康德这里似应理解为统一二者的更高的范畴。当然,正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秩序的象征,这应该说是他没有摆脱古希腊的善主导着的美的思想痕迹。康德的美学从总的意图上看似乎是极力强调美之不同于真和不同于善的独特之处,从而凸显出专门的美学领域。

34、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没有其他途径。”也就是说,想要成为道德的人,必须先成为审美的人。由于现实社会的影响人性是分裂的,此时人会受到物质、欲望的诱惑,处以一种被自然力量支配的状态;当人性完满、处于道德状态时,人是自由的,他可以支配这种力量。但是人不可能从“被支配”状态直接转化为“支配”状态,这就需要一个中间状态——审美状态,来帮助人们实现这种转化。席勒在《秀美与尊严》中说:“在一个美的心灵中,感性和理性,义务和爱好是和谐相处的,而秀美就是美的心灵在现象中的表现。”也就是说,在审美状态下,人的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和谐统人在审美状态中才是自由完整的人。但是,这并不能构成完整的审美教育,他在《论崇高Ⅱ》中称:“要使审美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要想使人的心灵的感受能力扩大到我们规定的全部范围内,就必须除美之外再加上崇高。”这里所说的“我们规定的全部范围”实际上就包含了上文所说的人可以支配自然力量,人此时才能感受到作为人在自然面前的尊严,而只有“崇高”才能帮助人们完成这一步。也就是说,由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的最后的关键步骤是“振奋性的美”。

35、首先,我将阐释一下我选择“审美教育之人格培养”这个题目的缘由。一开始读《审美教育书简》,虽然有些知识性的感慨,却极少有心灵上的触动。但是,当我读到最后几封信的时侯,当时我正在读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说系列(《丧失为人的资格》(或译为《人间失格》)、《斜阳》、《阴火》等),并在这之前我被一本日本学者伊藤虎丸的《鲁迅与终末轮》中关于“人格”的讨论深深折服,所有这些平时的感触似乎像冥冥中的积聚,当我今天下午刚合上太宰治的《女生徒》,带着对太宰治小说中的人物异于常人地频繁自觉地感到“耻”的感慨翻开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读到“不认识他自己的人的尊严,就更不会尊重他人的人的尊严;认识到自己的粗野的贪欲,就害怕每个与他相类似的生物的贪欲”“既然文明应使人的尊严同人的幸福处于和谐统一之中,因而,它必须关注这两项原则在它们最紧密的混合中仍保持各自的最高纯洁性”,脑中突然如被电流经过一般迅速翻过有着强烈地为人的耻感的阿叶(太宰治的《丧失为人的资格》)和认为自己也吃了人的“狂人”(鲁迅的《狂人日记》),突然醒悟《审美教育书简》这本书的真正读法不应把重点放在“审美”二字而应将重点放在“教育”(即人格培养),也突然感受到席勒在写这本书时的心情与深切的意图,突然发觉席勒与太宰治、鲁迅一样同属于人类中极少的个别的人格觉醒者。我从后两者身上深深了解到有责任感的人格觉醒者的孤寂、痛苦、无奈,他们与未开化的大众斗争的勇气及其行为之伟大。由此推及席勒写这本书的心情,即非孤苦,也是寄以深望的吧,于是,我决定将探讨的重点由作为手段的审美转移到作为目的“教育”(即人格培养)。

36、(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

37、感受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最急迫的需要,这不仅因为它是一种改善对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为它本身就会唤起洞察力的改善。

38、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39、  世间万物的存在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们在我们的世界里,都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和方式生长着和变化着,正是由于他们的独特和变化,让我们的世界能够和谐发展。让幼儿学习美术知识,可以让幼儿脱离只能辨别漂亮与不漂亮的认知状态,可以培养他们“审美的眼睛”。

40、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

41、尽管人格的完满永远无法实现,人类中的有责任的觉醒者还是孜孜不倦的进行着人格的补完。人格,人类永恒的主题。席勒是他所在的时代的积极探索人格补完者之一。 

42、艺术的美,既是素材的美,又是表现的美,既有对内容美的观照与领悟,又有对形式美的愉悦和满足——席勒《美育书简》。

43、政治领域的一切改善都应该来自性格的高尚化——但是在一种野蛮的国家制度的支配下,人的性格怎么能够高尚化呢?为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国家没有为我们提供的工具,去打开不受一切政治腐化污染保持纯洁的源泉。

44、(文中引用出自席勒《美育书简》,《美育书简》为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1793—1794年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1795年经整理出版。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45、中国传统哲学讲“万物一体”,“万物一体”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不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概括一切事物的意思,而是指无穷无尽的具体事物之间的相通相融。天地万物本来是一气相通的无尽的整体,也就是“万物一体”乃存在之本然。我们平常所直接接触到的只能是在场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凭着想象力,把无穷尽的未出场的万事万物与当前在场的东西综合为一体,这也就是我们对“万物一体”的一种体悟,或者说是达到了“万物一体”的境界。西方现当代的“显隐说”主张的以在场者显现无穷尽的不在场者的美学观点,如果借用中国的术语来说,也可看成是通过在场者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刘勰的“隐秀说”的存在论上的根据就是“万物一体”。

46、需要指出的是,“紧张的人”并不仅是一种哲学反思或逻辑推导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它首先来自席勒对社会现实中人的批判性反思。“未开化的人忽视艺术,并把自然作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野蛮人嘲弄和蔑视自然,然而他比未开化的人更为丢脸,他进而成为自己的奴隶的奴隶。”“未开化的人”无疑受“感觉的强制”,被“至高无上的自然”所统治,在“自然”面前“艺术”自然被忽视,指向的是现实社会中未受教化的“下层阶级”,表现出人性原始的粗野;而“野蛮人”(barbarian)并非与汉语语境中“未开化的人”同义,其“野蛮”指的是丧失同情心——“情感的力量”,也就是说“情感”被“观念”所压倒,具体指向的是“上层阶级”因来自理性的“观念的优越”,而蔑视和嘲弄“自然”,进而对深受自然束缚的“下层阶级”丧失同情心,成为“野蛮人”。无疑,席勒更为厌恶“野蛮人”,他称:“有教养的阶级则表现出一幅更令人作呕的懒散和性格腐化的景象,因为它的根源正是文化本身,这就更使人厌恶。”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席勒《美育书简》中的上层阶级指向的是当时德国的贵族和王室,物质利益是他们唯一的信仰,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用暴力掠夺人民的财富,而他们则过着慵懒的寄居生活。因此,席勒对于上层阶级更加憎恶。

47、整幅画作单纯而又富有变化,线条和色彩的微妙处理给人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透露出浓重的装饰性趣味。

48、美的历程:《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49、◆ 艺术创作artisticcreation

50、第社会作用。德育强调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和规范,建立社会伦理、秩序、规范,避社会行为的“失序”。美育着眼于保持个体人精神的平衡、和谐、健康,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使之协调发展。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人类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相脱离的现象:感性脱离理性使人变成动物;理性脱离感性使人变得僵死。现代社会追求功利、物质,竞争使人的精神压力增加,产生大量的心理疾病,而缓解这种状态更多的要靠美育,要在精神的深层施加影响。美育是通过精神和谐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荀子说:乐使人血气平和,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这在现代社会显得日益重要。

51、《审美教育书简》是他写给奥古斯滕堡公爵的书信集合,共二十七封信,集中阐释了他的思辨美学思想,成为他最重要的美学著作。

52、适用于道德经验的东西,必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适用于美的现象。美的全部莫离正是基于这一奥秘,而当美的各种因素被强行结合起来,美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

53、 「Alevel物理」多普勒效应Dopplereffect,你能拿满分吗?

54、席勒的《美育书简》是美育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美学现代性的开山之作。

55、美证明了道德自由和感性依存性完全可以并存,还证明人为了表现出精神并不需要抛弃素材。因此我们不再为找到从感性依存性到道德自由的过渡而感到惶惑不安。如果象美的事实所证明的,人在与感性的结合中是自由的,正如自由的概念本身所说明的,自由是某种绝对的和超感性的东西,那么人如何从有限上升到绝对、在他的思维和欲望中与感性相对立,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因为在美中已经发生过这一切。总之,人怎样从美达到真理就不再成为问题了,因为真理就其能力而言已经包含在美中了。问题在于人怎样开辟一条道路,使他从一般的现实达到审美的现实,从单纯的生命感达到美感。

56、包括:结构structure、体裁genre、艺术语言language、艺术技巧artistry

上一篇:帮助别人的作文题目【52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个性说说

  • 席勒式【44句精选】
  • 席勒是哪国人【41句精选】
  • 席勒浴室柜【54句精选】
  • 席勒欢乐颂【12句精选】
  • 席勒化【65句精选】
  •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51句精选】
  • 美育蔡元培名言【28句精选】
  • 席勒人要忠于年轻时的梦想【86句精选】
  • 诗人席勒【33句精选】
  • 席勒的美育观点是什么【66句精选】
  • 情书简短一句话10字【87句精选】
  • 家庭读书简要事迹【47句精选】
  • 三行情书简谱【17句精选】
  • 表白文言文情书简短【69句精选】
  • 席勒欢乐颂【21句精选】
  • 席勒死神与少女【90句精选】
  • 个性说说相关栏目

    推荐个性说说

  • 又辛苦又没赚到钱的说说【100句文案】
  • 又痞又坏幽默的句子【25句精选】
  • 彩票中奖的心情说说的句子【文案100句】
  • 春天去烧烤的朋友圈说说【文案100句】
  • 捡菌发朋友圈说说【100句文案】
  • 涨水的搞笑说说【100句文案】
  • 西安城墙发朋友圈【100句文案】
  • 压马路的搞笑说说【100句文案】
  • 最新个性说说

  • 席勒美育书简【57句精选】
  • 帮助别人的作文题目【52句精选】
  • 古人爱情名言短句【55句精选】
  • 求知的成语【14句精选】
  • 大海捞针造句【34句精选】
  • 成语造句及解释1000个【47句精选】
  • 叶良辰是哪本小说主角【44句精选】
  • 中岛敦名言【65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