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4、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5、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陆游
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爱国诗词名句)。
7、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8、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战国.楚.屈原
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0、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11、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d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周文雍《绝笔诗》
1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13、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6、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17、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8、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唐代李白的《千里思》
19、——陈陶《陇西行》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0、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21、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王之涣《凉州词二首》
22、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23、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24、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杜牧《赠别》
2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26、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陆游《金错刀行》
27、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8、——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译文: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29、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 》
30、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陆游《金错刀行》
3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32、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宋岳飞《池州翠微亭》
3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 陆游《病起书怀》
34、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3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6、 但愿苍生皆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
3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38、星红旗,一位巨人的宣言,使一个古老民族傲然屹立,纵情欢乐描写祖国的好词好句好段爱国类:
3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关于祖国的诗句或名言歌颂祖国的古诗甚多,以下列举几首。
40、——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译文: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4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
43、人民时代艺术|发现艺术之美 | 追溯艺术之魂
4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5、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李白《送郄昂谪巴中》
4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7、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谢灵运《七里濑》
48、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4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