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常,蜀人,年轻时曾中举人,后从径山无准师范禅师出家,曾因反对奸相贾似道而遭通缉,在浙江绍兴一位姓丘的人家中避难。日本《佛祖正传宗派图》无准师范法脉中有“牧溪、法常”的记载,是以知法常出于无准禅师的门下,与日僧圆尔辨圆(1202—1280)同为径山无准禅师(1178—1249)之法嗣。端平二年(1235年),日僧圣一来华从无准习禅,与法常为同门。淳祐元年(1241年)圣一归国时,法常以《观音》、《松猿》、《竹鹤》三轴赠别(此三轴现还完好地保存在日本京都大德寺内),在日本画坛获得极高的赞誉。由此,我们可以说径山是日本禅画的发祥地。(2)
2、夹叙夹议 :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随笔是什么意思啊)。
3、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4、▎海慧,生于1982年,早年曾学习美术,获文学学士学位;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生班毕业,研究方向为佛教唯识学。
5、王曦:《超凡脱俗,质朴无华》,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6、①唐 白居易 《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7、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指导,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8、于平常之物画出不平常,如此节奏、韵律的构图,素雅地用墨,使人不禁想到的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治•莫兰迪(1890-1964)的画作。莫兰迪一生孤寂、平凡,厮守着生活中的坛坛罐罐,用静物演绎着他所看到的世界的更抽象、更真实的一面。他说:“我本质上只是那种画静物的画家,只不过传出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气息而已。”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的巴尔蒂斯曾这样评价:“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
9、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既领悟到的,其实就是感想,这个时候拿笔记录下来,可以帮助自己加深印象。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圈点勾画,即批注。
10、牧溪是另外一种典型,他画画完全是自己高兴,完全是为了陶冶自己的内心。……牧溪留下来的东西很少,但他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是很深的。他仗着书法这些东西的底子,能这样子胡涂乱画,能把画画得这么传神。……我坚信,青藤是看到过牧溪的画的,然后就产生了青藤的画。这种技法上的承传关系是非常明显的。
11、一是要率真,纯真。既然是随意而写,最好不要虚构,不要涂饰。写真事,抒真情,直言自己的认识见解,虽不一定完整深刻,却因为来自生活,发自肺腑,自有它的生命力在。反之,为了讨好老师、家长或编辑,事情还写不清楚就动脑筋虚构、造作,以至于抄袭、拼凑,把成人的“瞒”和“骗”那一套先学过来,那才是可悲又可怕的。我们要从随笔的“真”开始,来抵制和扭转作文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12、 无论怎样,死亡都是对人和社会最深刻地教育。
13、②宋 姜夔 《虞美人》词:"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蒙处。"
14、人在生死关头不动声色很难,豪杰之士,因为有道义担当,就能无所畏惧。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15、出黑堂口,你就记住,是阴间黑出。所以,这个仙字,指的是阴仙。而弟子只是阴仙对接人道的平台,就像过去农村的大喇叭一样,只是个供鬼道众生使用的设备。
16、有这样的追问,应是遭遇了心想与事成之间不对称的困顿,这虽非积极主动的思考,但可以视作穷则思变的前奏,麻木中有些警醒,尚能感觉生活的温度,这不是坏事,是好事。
17、实事求是,我们同学现在还不一定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只要我们以学为主,把自己的学习搞好,未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能替父母分忧就是我们当下最好的担当。这也是我们长大的意义,您说呢?
18、(玄净随笔)仙缘弟子如何修炼,才能够与自身的仙师护法沟通。
19、《烟寺晚钟图》,列为日本“国宝”,藏于东京白金台的富山纪念馆明月轩;
20、江山文学网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文学网,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
21、读完这部30余万言的随笔集《人生悟语》,我对作者的博学多才深感叹服,很久未曾读到这样启人心智又酣畅淋漓的文字了。
22、二是要引人向善。随笔要写得真实,是否意味着什么都能写,写什么都是“如实反映”呢?也不是。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要写,要反映,我们的目光应对着什么?我们的兴趣应当在哪里?我们当然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就是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是是非非、祛恶扬善,该是我们必须养成的习惯。
23、但随笔的重点还是个“感”字,作者要有感而发,哪怕是一点思考、一点感受、一点闪光的意念都可带到文章中去,不摆做文章的架子,保持一种随意漫谈的风格。
24、王雅茹:《浅析牧溪的创作意境表现》,《大众文艺》,2011年18期。
25、 因为唯有吃的,你才能活下去,也唯有活下去了,你才能拥有一切你所试想过的可能。
26、笔者看了董女士这三句话,感觉好像是“骂”得挺痛快,但是,年轻人和学生未必能有人听出话外之音。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个别年轻学生麻木已经到极致,脸皮已经够厚了。他们一致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存在都是合理的。我不想学,我学不进去,我升不了学,我愿意,管你屁事?
27、 他说:“是啊!所以,有些茫然和后悔了!”顿了顿,他也不待我开口,便又道:“以前,以前写作是因为爱好,后来签约了,才突然发现这跟自己所设想的完全不是那一回事。毕竟,谁一开始写作不是因为爱好呢。但想靠爱好来换回一份温饱,却真是天方夜谭了。”
28、第为什么那么多五六十岁的人(包括你父母)还在工地上打工出苦力吗?那不光是因为他们自身原因,还因为他们的孩子也无能无钱还不想做出大的改变。
29、田舍子:《径山是日本禅画的发祥地》,http://www.yhsz.gov.cn/newsshow.aspx?artid=946&classid=
30、 人在生死关头不动声色很难,豪杰之士,因为有道义担当,就能无所畏惧。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有比生更为留恋的是道义,有比死更厌恶的是苟活,所以为了美好愿望,为了理想,为了天下大众的利益,先贤志士断然作出舍生取义的选择。陈天华写下《警世钟》,以死警世;李大钊“铁肩担道义”,毅然走向绞刑架。国家民族在前,亲人百姓在侧,为之牺牲,是无数长逝者眼睛都不眨的选择。自己的痛苦与舍弃,较之放眼远方的美好愿景,似乎全都化为甘甜了。
31、出黑堂口没有期限这一说,比较不是光明正大,不一定哪一天被发现,就会自行离去。
32、 解释: (1)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他~给我看,哪是织女星,哪是牵牛星。大家都朝他~的方向看。老大爷~我怎样积肥选种。
33、(4)(6)(7)《佛鉴禅师语录》卷《卍新纂续藏经》。
34、 总要好好活着,才能有机会去拼尽了一切,求去冥冥中的那么一丝可能。
35、诵读爱好者,众声平等,声暖人心,在感受文字之美时,让文字通过声音直抵人心。
36、(2)有题为《径山是日本禅画的发祥地》的文章,http://www.yhsz.gov.cn/newsshow.aspx?artid=946&classid=
37、所以,用人类的身体载黑会伤阳损寿,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会被天道谴责。故而正神抓黑不是因为你有没有手续,而是你这个行为本身就不是帮人而是在伤人、害人。
38、我的劝勉,难以超出一般的认知,比如我想到的一句:对生活抱以平常心,但不失人之善意与进取之志。这话很直白,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那就类似诸如:只问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有《了凡四训》的味道。
39、②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一:"不经指点,虽得其弓无用也。"
40、我爷娶我奶,是饥荒年代。彩礼是一包白砂糖。我奶说,那包白砂糖,就是我爷给她的尊重。这份尊重让她有进门过日子的勇气。
41、不乏有谈婚论嫁的情侣,到彩礼这一步,分道扬镳。
42、可玄净在这里告诉你,你以这个方式求,除了损命折寿以外,你什么都求不到,为什么,玄净会在后面的视频当中给你讲明白。
43、人嘛,一辈子无非几件大事,成家,立业,生子。结婚都想一毛不拔,还能在什么事情上舍得花钱呢?
44、达夫,你的《沉沦》,你的《茑萝集》,你的一些零碎的杂感与随笔,我都读过,我都为之心伤魂悸,甚至泪下。
45、 看到生的欣欣向荣,便懂得枯叶掉落地下的价值所在。死的意义,自然是再一茬的生,是年轻一代的生,是又一轮春夏秋冬的转换,是又一个白天黑夜的告示,是河开了冰封了带给无数孩童的快乐。是老家那几座沉睡了近一个世纪无主坟的告示:终究,今天变成昨天,昨天不复存在,只有明天与新生同在。
46、同学们,我们长大的首要意义就是先要叫爸妈放心,自己要把现在的学业搞好,并且要关心爱护家庭,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当然,我们长大还有另一种担当,就是社会责任的担当。我们要热爱国家,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47、记叙性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片断或作者的偶然经历,基本内容是叙事写人。随笔的主旨是写情见性,它的抒写往往融入作者的主观感受,有时直截了当说出,有时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它描写的往往是人人类似经历的平凡小事,但经过你仔细体味后,会使你察觉世俗风情、感悟人生道理。
48、比如法常的《六柿图》,选取生活中六只柿子,也没有特立什么主题,没有使用什么色彩,却给人感觉到墨色丰富而又虚静恬淡。此图可以说是“墨分五色”的典范。在使用绘画工具也不拘泥于形式,多用蔗渣、草结蘸水墨,随意点染。在近代的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逊•波洛克也使用棍子浸入盛着通常是珐琅和铝颜料的罐子中,然后把颜色滴到或甩到钉在地上的画布上。禅家言“直心是道场”,作画,率性而为,“任性合道”。
49、(玄净随笔)什么是出马堂口?出马弟子的使命是什么?
50、三要给人以美。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毕竟也属于文学作品,不应当与美绝缘。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们写随笔,若是能从一般的人们不以为意的生活中发现、挖掘出令人愉悦的美感,并以优美的文笔把它反映出来,那就既是作品的成功,也是能力的锻炼。
51、 换句话也可以说,我们从不是因为希望和以后才活着的,而是因为你活着,所以,才拥有了希望和可能。
52、吴晨俊:《无象法常——从牧溪绘画中寻得的创作感悟》,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53、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54、 论语中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神论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凡人看不见的世界。人在结束了现实世界的生命之后,会在他们神化世界里永久存在。存在于佛教、道教、印度教、婆罗门教中的“轮回”说,认为有本世与来世,还能投胎。至于来世在哪里,就不便追索。但这样的“理想”十分诱人,这也是有人痴迷于教义的原因。归根结蒂,还是想得到比别人多的“霸占”世界、长生不老、永久存在的时间。说来好笑,但一点也不好笑。因为这种东西能把人性贪婪巧妙地隐藏于种种“高大上”的说辞之后,成为一些人百折不挠参与其中的精神支撑。
55、注重真情实感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56、这类随笔又叫“随感”或“杂感”。所谓“随”,有随手记下而非刻意为文之义;所谓“杂”,是指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问题、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虫宠物,校园风情,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人友人,无可不写。
57、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影视戏曲、电影剧本等。
58、崇尚佛学,被誉为南宗绘画之祖的王维亦被评为“立性高致”,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说:“王维好释氏,故字摩诘。立性高致,得宋之问辋川别业,山水胜绝,今清源寺是也。”如或可说禅画艺术都具有“清高雅致”的特点,作为南宋时期的禅画僧法常继承了南宗绘画的精神。(5)
59、下面是董明珠女士在自己公司年会上说的三句话,希望同学们和年轻朋友认真看看,仔细想想。假如董小姐这三句话对你们都不起作用,那恐怕360“红衣大炮”也震不醒你们了。因为装睡的人,最难叫醒。唉,但愿你们永远做梦吧!
60、④ 唐.白居易.东南行:「时遭人指点,数被鬼揶揄。」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