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说:「你讲的好,大家都有这样的误解,不过在解释之前我想先请问你,这句话的上联是什么?」
2、诵经法师:能够不看经文,熟练背诵经文言句之人。
3、 本来这句话的上联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联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4、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这话是希望一个有为的男人,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的意思。为什么要以德行为主呢?(德行是什么意思)。
5、德行是指道德品行的素质,也指讥讽人的话,表示瞧不起别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用此词。
6、“我希望用尊重、爱心、耐心和宽容之心,打破隔阂,让孩子们敞开心扉。使他们不孤僻、不封闭、不拒绝交流。”李老师常常这么说。
7、这句话明明是在褒奖我中华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里有歧视女人的意思呢!而我们竟对这么好的一句话,误会如此之深,我们实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们太对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对不起我们啊!
8、2,个人修养基本不看外表,主要看个人的内在德行。包括德,即品德,是内在的东西,是个人修养的主要内涵行,是由内在品德素质决定的外在表现。这两样构成了个人修养。
9、《周礼》指出了三种“德”,即至德、敏德和孝德。据朱熹,“至德”就是“诚意正心,端本澄源”;“敏德”为“强志力行”;“孝德”是指“尊祖爱亲,不忘其所由生”。(11)此三德之定位与功用为:“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周礼·地官》)在朱熹看来,此三德相须为用,不可偏废:“盖不知至德,则所谓敏德者散漫无统。……不务敏德,而一于至,又无以广业,而有空虚之弊。不知敏德,则孝德者仅为匹夫之行,而不足以通于神明;然不务孝德,而一于敏,则又无以立本,而有悖德之累。”(12)而《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孔子以“德”解之,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亓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13)因孔子主张读《周易》应观其中“德”之义理,所以说“后其祝卜”。但是欲知“德义”,仍须从卜筮入手,此乃因为《周易》是文王被囚于羑里的“讳而避咎”之作,不得已将其“仁”、“志”隐于卜筮之中。(14)正如《周易》所示,易有圣人之道,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物。(参见《系辞上》)朱熹解《周易》颇有心得,尝说:“易以卜筮用,道理便在里面。”“说卦中说许多卜筮,今人说易却要扫去卜筮,如何理会得易!”(15)此即“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所要告诉我们的:理解《周易》,要先明卜筮,由卜筮而知象数,由象数而达德义。若停留于卜筮,则为“巫”,止步于数,则是“史”。只有进至义理的层面,方知圣人之道。一切义理的探索均以“德”为核心而展开,“德”乃是研习《周易》之旨归。
10、(38)亚里士多德:《论善与恶》(徐开来译),见《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0页。(引文略有改动。Phronesis在该中译本中译为“明智”,本文据该词的英译“PracticalWisdom”将其改为“实践智慧”。)
11、(微笑是理想和激情的流露,更是爱的散发。微笑能让冰山融化,让隔阂消除;微笑能让心灵的荒原萌发生机,让迷惘的灵魂觉醒;微笑能让孩子走出悲弱和胆怯的阴影,让孩子重新沐浴理想和激情的光辉。微笑能造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孩子。)
12、检视西方诠释传统,与孔子的诠释理念最为相近的是亚里士多德和伽达默尔,他们的共同点是从“实践智慧”出发思考德行的诠释问题。与中国诠释传统侧重于对“德行”概念的描述性的阐发不同,古希腊学者的用力之处是概念的分析与推演,是从“实践智慧”中推导出“德行”。这种分析性的论证过程,有助于我们清晰地理解“德行”概念,厘清两者之异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与“德行”是不可分割的,惟有依据实践智慧才能成其为“德行”(arete,Tugend)。(23)他最终将“沉思”确立为最高的“德行”,因为神的活动、福祉就在于沉思,人惟在“沉思”这一点上与神最为近似。“沉思”会使人获得智慧(Weise),有智慧的人是神所喜爱的,被神所喜爱的当然是最幸福的人。(24)以是观之,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沉思之所以被视为最高的德行,乃因为沉思是属神的,或者说,是人身上最具有神性的东西。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对于德行的思考具有一种价值的(以神意为取向的)考量的话,那么在伽达默尔诠释学那里,却未能充分关注诠释的价值向度,他阐明了此在形成于理解,却未能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理解所应取的方向,亦即我们的理解应当向着那种基于社会共同体之共识的价值理念而展开,以此为依据来塑造自身。我们不仅要知道,何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而且更应知道,我们为何而“理解”?虽然伽达默尔诠释学止步于此,但是他所揭橥的“实践智慧”(Phronesis)却为我们指出了推动现代诠释学继续前行的方向。对实践智慧的深入考察,使我们重新关注古希腊的“德行”概念。综观中、西古典诠释理论,我们不难看出“德行”乃是此二者的交汇点。依我之见,亚里士多德、特别是孔子关于德行的思想,对于解决诠释理论中关于理解的价值取向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德行”之“德”是诠释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使得我们的诠释活动具有了价值的规范性和导向性。在此意义上,诠释旨在“立德”;“德行”之“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唯在行中,才能体悟“德”,成就“德”。就此而言,诠释与理解之要在于“履德”。在“德”与“行”之间表现出一种意义的循环,“德”在“行”中呈现出来,被主体所领悟;主体的践履复又依德而行。正是在此一循环中,作为整体的“德行”得以不断地深化、升华,与时偕行。“德行”的诠释学意蕴便在于它真正实现了诠释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之互动互摄与统一。由此可见,中国的诠释传统在源头上与古希腊的确有着重要的相似之处:它们都以道德层面的思考为重心,也都重视合乎道德的践行,且将“德”与“行”融为一体。但是,若我们深究这两个概念,会发现此二者仍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区别,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思想与古代希腊的“德行”理论的不同旨趣与风貌。
13、德莫高于博爱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贾谊
14、(31)Vgl.Gadamer:“ZwischenPhänomenologieundDialektik”(在现象与辩证法之间),inGadamer,GesammelteWerke(伽达默尔著作集),J.c.B.Mohr(PaulSiebeck)Tübingen1986,Bd,S.
15、德性: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你没有那个瘾,交不上捐你去坐监牢。德行!”
16、看看现今社会这么乱,诈骗这么多,网路上什么希奇古怪伤天害理的事都有,这就是有了才干却缺乏德行的后果,总之,这句话是告诫每个男子要以德行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视才干。
17、(53)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75)王阳明:《大学问》,见同上(下册),第970页。
19、1,我见过一些人,德行美好,而态度自然,使人们感觉到他们身怀美德,因为他们恪尽天职,毫不勉强,一切表现,如出本能。他们决不至于长篇大论,指出自己稀世的优点,因为他们自己仿佛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20、师德还指无私的爱生情怀,爱是教育的灵魂,爱学生是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一种境界,教师应把爱作为教育工作的起点,把爱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环境,以仁爱之心教书育人、以大爱精神立德树人。
21、7,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追求美的理想这两者常常统一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
22、在我看来,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视为现代诠释学研究的最高形态是毋庸置疑的。我也很赞同将实践智慧作为诠释学的核心范畴,并以此作为所从出发的起点,推动诠释学的进一步发展。准此,我们的诠释学思考就应当以一种建设性的态度来审视伽达默尔理论的缺憾。正是出于对“实践智慧”的深入思考,我才把目光逐渐从西方诠释学转向了中国诠释传统。若以实践智慧作为我们的思维进路来审视中国诠释传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一种新型的诠释学呢?
23、我们注意到,在亚里士多德界定“arete”时,赋予了它更为宽泛的意义。他说,“德行(Tugend)取决于它本有的事务”。(28)任何事物,只要它发挥了不同凡响的功用,就可称为有德行。比如说,赛马的速度、役马的负重,对于马而言就是有德行的。在雅典奥林匹亚运动会上的各类运动员,能获得出色的成绩也被理所当然地视为有德行。但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更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伦理秩序,因此他们聚焦于那种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德行(伦理德行),正如我们在《国家篇》、《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所看到,在那里详加论述的是生活于城邦中的公民所称道的德行。所以亚里士多德才这样说,德行与实践智慧相关联,只有合乎实践智慧,我们所赞赏的那些品质才称得上德行。(29)
24、创立德行诠释学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文的探索侧重于儒家的传诠释传统,但是建立一种具有中国文化整体特点的德行诠释学,还必须整合道家、佛家的诠释传统中丰富的诠释思想资源。当然,自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后,我国学界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之翻译和诠释工作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诠释经验,为我们建构中国诠释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因此当我们讨论当代中国的诠释思想时,马克思主义的诠释理论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行诠释学之创立虽然立足于中国学术传统的诠释理念,但它的学术视域却是世界性的,在我看来,它预示着世界诠释学研究的未来走向:融合中、西的诠释思想,且将诠释的本体论、方法论与德行论融为一体。德行诠释学的创立,不仅意味着孔子所奠定的中国古老的传统诠释理念在当今时代仍具有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同时也是我们对世界的诠释学研究作出的应有的贡献。
25、而“德行是灵魂的力量”教师层面的具体解读则体现在我校校本教材《优秀教师守则》:
26、(5)Hans-GeorgGadamer:“ProblemederpraktischenVernunft”(实践理性问题),inGadamer:GesammelteWerke(伽达默尔著作集),Bd.,J.C.B.Mohr(PaulSiebeck)Tübingen1986,S.3
27、(64)《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见《朱子全书》二十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40页。
28、克己奉公 (kè jǐ fèng gōng)
29、(26)Voegelin:TheWorldofthePolis(城邦的世界)(载EricVoegelin,OrderandHistory,VolumeII,UniversityofMissouriPress,ColumbiaandLondon2000,p.2)
30、伽达默尔理论的立足点是社会生活,我们生活于由我们的习俗、信念、价值理念所构成的鲜活的关系之中,实践哲学就是对社会生活的关系之反思。实践哲学的反思基于现实的生活,为其所制约,同时又探索着突破这种制约。突破原有的观念之动力,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世界的变化与发展,它使我们得以从一种新的视角、亦即从“典型的一般性”(typischerAllgemeinheit)来理解“善”的观念。(42)从中我们所获得的依然是一种哲学“知识”,只是并非“中性”的知识,而是具有价值的规范性与导向性,这种理解且随着生活世界变迁而变化。准此,在实践哲学的框架中讨论“实践智慧”等范畴,也必然打上了实践哲学的深刻烙印。但是,实践哲学本身并非“Phronesis”(实践智慧),质言之,实践哲学所指向的是“知识”,而实践智慧则直接引导实践。
31、也说高风峻节。形容人品格高尚,有坚贞的节操。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心也。”
32、(28)Aristoteles:NikomachischeEthik(尼各马可伦理学),in:AristotelesPhilosophischeSchriften(亚里士多德哲学文集)Bd.FelixMeinerVerlagHamburg1995,S.1(德译本以“Tugend”翻译“arete”,兼摄arete中的“德”与“行”之含义,我以为这比英译本中交叉使用“virtue”和“excellence”来翻译“arete”更为妥当。)
33、(55)按照朱熹的解说,“易知则与之同心者多,故有亲;易从则与之协力者众,故有功。有亲则一于内,故可久;有功则兼于外,故可大。德谓得于巳者,业谓成于事者。”(朱熹:《周易本义》之“周易系辞上传”,见《朱子全书》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4页。)
34、下面的同学鸦雀无声,接着有个同学说:上联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35、多少个风雨兼程的路上,付出的是艰辛的汗水,收获的是一批批优秀学子进入理想的大学!
36、(30)Gadamer:“ProblemederpraktischenVernunft”(实践理性问题),inGadamer,GesammelteWerke(伽达默尔著作集),J.c.B.Mohr(PaulSiebeck)Tübingen1986,Bd,S.3
37、显然,孔子诠释思想的思维进路,既不同于史巫一脉,也不同于西方诠释学各流派。孔子的诠释理念,一言以蔽之:诠释旨在“立德”、“弘道”。(9)此一宗旨使儒家的经典诠释具有了鲜明的价值导向性之特征。
38、解说法师:能准确解说经教之义,指导信众修行之人。
39、“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就学校层面而言,首先是把对“德行”内涵的理解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再从国家历史方位角度,即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社会背景进一步深化“德行”的涵义。
40、方言。讥讽人的话语,表示瞧不起其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
41、一个人的品德,再没有比无私广泛的友爱他人更高尚的了。而政策命令,没有比让更多的人受益更优秀的了。
42、“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最先的解释是在高位者,他就有领导的作用,他的作用就像风一样;在低位者,低阶的人,低阶的百姓,它的作用就象草一样,风过去草就跟着倒下去。孔子把君子跟小人转成道德的意义,所以这一句话也可以一样解释:一个有德者,他的作用就像风,一个无德者,他的作用就像草。也是一样的,到最后道理一样。不一定是在位者啊,这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孔子之所以为孔子的地方。
43、 本文旨在回应我国诠释学界目前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能否建立“中国诠释学”?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本文的基本立场,就是将孔子解经意在“立德”的旨趣作为“中国诠释学”之根本取向。这种诠释学我们名之为“德行诠释学”。德行诠释学乃是继方法论与本体论诠释学之后的新型诠释学。要而言之,它是一种以“实践智慧”为基础、以“德行”为核心、以人文教化为目的的诠释学。它并不排斥诠释学的方法论与本体论探究,而是将其纳入自身之中,并以德行为价值导向来重新铸造它们。在理论层面上,方法论的制订与本体论的构建,均应循着德行所指示的方向展开;在实践层面上,我们的内在修行与见之于外的行为,亦须以德行为鹄的。
44、老舍《四世同堂》三六:“和平与刚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德性。”
45、 难道国人都去过泰国皇宫吗?都去过法国巴黎吗?没有,至少有大多数中国人都没去过,能去的都是哪些人?留学生,很有财富的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他们有着所谓上流社会的地位或是高学历,却连起码的生活规范都遵守不了,让祖国母亲蒙受羞辱。“德有伤”就“贻亲羞”,所以羞耻心对一个人非常重要。
46、共产d员、d的干部,在d要爱d、忧d、兴d,用行动为d旗增光添彩。为此,需要有德有能。古人强调要"度德量力"。"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说相声的讲究说、学、逗、唱,唱京剧的讲究唱、念、做、打。d务工作比说相声、唱京剧更复杂,概括起来,以下五项修炼不可或缺,即头功、口功、腿功、手功、身功。
47、不要担心职位不够高,而应该想想自己的道德是不是完善。
48、随着时代的演变,法师逐渐演变成了对一般出家僧人的尊称。
49、我们现在就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但是不一定要影响在位者,如果能影响在位者呢,更好,君子的这两个意义的重合,那当然更好。如果没有孔子说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君子,也都是可以有影响的,都可以有“德风”这种的意义。也就是说他的作用就像风一样。他的作用也可以像一个在位者一样。
50、也说高风峻节。形容人品格高尚,有坚贞的节操。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一:“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心也。”
51、德行:巴金 《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
52、“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就学生而言,是基于学校思想引领、教师师德引领层面上对这一内涵的深刻理解,学校在思想价值引领新下形成的格局、教师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自我践行中形成的人格修为,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具有强大的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那是是生命对生命的一种灌溉、精神对精神的一种濡染,使学生在学校德行的文化氛围中和教师言传身教时,能够以强大的力量去影响和塑造出学生自身品格、品行、品位。
53、6, 有德行的人爱人是用道德作为标准,一般爱人只是姑息迁就。
54、(50)郑玄:《周礼注疏》卷十四。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5、(76)在汤一介先生的推动下,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主持的“中国解释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立项)已经组织专家展开了这一研究,以三个子课题的形式分别梳理儒家、道家与佛家的诠释学史。
56、细察中、西——此处仅以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为比照对象(46)——的“德行”思想,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两者不同的理论风格。孔子删订、诠释六经,其思想自然也是依随经文而发;至于《论语》,乃是由辑录孔子与其弟子的问答而成。此亦决定了孔子之说从未以一种理论体系的方式出现,它散见于各处,并因其言简意赅,需要读者悉心体悟方能领会。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具有一种知识论的性质,是对“善”、“德性”与“德行”的系统阐发,正如我们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大伦理学》等书中所看到的。它们以条分缕析、细致缜密的论证方式,对重要的概念进行界说,继之以义理分析,辅之以例证,甚或制订使人一目了然的概念表如此等等。毋庸讳言,以今人的眼光视之,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探究之风格是可取的;若要建立一种新的诠释学形态,我们需要亚里士多德式的论证方式,追求理论本身的明晰性、严密性、合逻辑性。本文对亚里士多德的德行理论之分析,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孔子简约的德行概念,确实很有裨益。
57、(爱与宽容是热爱的诠释,教育的奇迹往往是由爱与宽容造就的。爱不仅意味着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都敲打着你的心,更意味着用宽容之心去引导孩子暂时失当的行为,去唤醒孩子暂时迷惘的灵魂。爱与宽容是孩子的智慧和个性生长的沃土。)
58、舍己为人 (shě jǐ wèi rén)
59、如果我们将中国诠释学的构建纳入到世界的“诠释学”视野中来考察,它就不仅是作为整体的诠释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还是诠释学研究得以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进而提升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德行诠释学”——的决定性因素。依我之见,德行诠释学应当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中、西方各种诠释思想资源的全面的分析与整合。这项综合性的研究主要包含了诠释的方法论、本体论与德行论三个方面的工作。质言之:(1)关于诠释学方法论问题。需厘清西方诠释规则与方法论、特别是贝蒂的诠释学方法论体系;认真梳理中国解经史的诠释经验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能够融合中西、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的诠释方法论,用以获得对文本的最大限度的正确理解。而所有基于个人体悟的意义发挥,须建立在对文本尽可能正确的理解之基础上;(2)关于诠释学的本体论。我以为这项研究的重点是伽达默尔诠释学与阳明心学比较研究。他们的共同点是将理解视为意义的创造活动,不惟主体通过理解而得以自我实现,而且我们整体的精神世界也是通过理解建立起来的。伽达默尔学说与阳明心学的互补性在于,前者从实践哲学出发,在理论上阐明了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及其规定性,后者立足于经典的解读、体悟以及依据经典的践履,将经典之旨化为自己的内在生命,此中便蕴含着引导着理解的价值导向。中国诠释传统中的这种价值导向性,乃是我们建构德行诠释学深厚的思想资源;(3)德行诠释学乃是继方法论与本体论诠释学之后的新型诠释学。要而言之,它是一种以“实践智慧”为基础、以“德行”为核心、以人文教化为目的的诠释学。它并不排斥诠释学的方法论与本体论探究,而是将其纳入自身之中,并以德行为价值导向来重新铸造它们。在理论层面上,方法论的制订与本体论的构建,均应循着德行所指示的方向展开;在实践层面上,我们的内在修行与见之于外的行为,亦须以德行为鹄的。
60、《法华文句》曰:“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师于妙法自行成就,能以妙法训匠于他,故举法目师。”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