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莫言
2、“体制内、教师、裸辞、转行”,你想知道的我所经历的。
3、注:本文節錄自《在加多利山尋找張愛玲》一書。
4、其实拍戏的时候梁朝伟很放不开的,都是在哥哥(张国荣)的引导和帮助下才拍出了这么好的片子。而且当时梁朝伟没试过这么到那么远的地方拍戏,隔着那么远,每次拍完之后,他自己曾说过,非常想家,但是,回去一次就要三十小时左右。
5、就是这样一则成为笑话的故事,如果把它换成王家卫的叙事方式。
6、摄影师李玉祥曾陪同金庸漫游泉州数日,他向《后窗》回忆,金庸在开元寺、清净寺询佛问教,看提线木偶,喝茶赏乐,他几乎被人潮推着走。
7、饶宗颐的成长很符合古代文人的路径,出身在潮汕首富之家,家中藏书十万册。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他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12岁从金陵杨栻习书画,攻山水及宋人行草,开始抵壁作大幅山水及人物。
8、我知道你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但我坚持要等。(如何写出王家卫风格的句子)。
9、但《春光乍泄》显然是一个例外,这是一部文艺片,我们要站在文艺的角度去看待,以往作品中“商标式的王氏高度哲理性语言”在本片中被最大程度地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极其朴素的日常对白和旁白,但它们同样能用台词以及背景在一瞬间的之内直指人心。在其他人看来,《春光乍泄》已经达到了电影美学的极致,的确,这部电影似乎有一种魔力,它能让人慢慢地沦陷于那两个被放逐在异国苍穹下的男人的隐秘忧伤和黯然心事之中,让人浮想联翩并且久久不能自拔……
10、在多尝试写几次之后,自然就会知道哪些是关键点,哪些是可以忽略的次要的了。
11、时光一晃,三十多年,感叹的又何止是小英子,还有林海音这三十多年时时刻刻渴望回归的愿望。
12、很多时候,你会觉得我手里的这杯更好喝,如果你想喝,就来找我吧,我给你。
13、那为什么乱来指南一直推写作的内容呢?一方面,因为开始了就要有系统性结束,这是我的原则,另一方面,写作真的是我们逆袭过程中,最没有门槛,却最有实际意义的技能之一了。
14、这是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城南旧事》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看似只是一句客观的叙述,却将整篇文章,甚至是整本书哀而不伤的韵味推到了极致。可谓是文质兼美!
15、“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这句衍生于《酒徒》的台词令电影《花样年华》深入人心。男主角周慕云是一位南下的小说家,靠给报社写黄色小说谋生。他既为堕落而摇摆,也因为文人心气自降一格而挣扎,这似乎成为这一群体的写照。
16、走进去,刘以鬯感觉很熟悉,也很陌生。曾经的出版社已变成学校的校务室;客饭厅已变成课室。他走上二楼,楼梯的扶手似乎有暖意。虽然卧室与书房已变成课堂,但是房门、钢窗与天花板上的图案也让人温暖。
17、“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
18、每天寻找两篇你认为不错的文章,仔细阅读后写出你的阅读分析。
19、顯然是王家衛要求改編《半生緣》為電影,她才寫這封信。但他到底寄了什麼錄影帶給張愛玲「共欣賞」呢?該不是《旺角卡門》吧,《阿飛正傳》似乎最有可能。可惜我找不到王導的信。傳奇人物間的交集,往往平凡得出人意表,就像一九二二年五月十八日,普魯斯特(MarcelProust)和喬伊斯(JamesJoyce)在巴黎的派對上相遇,彼此的對話就僅僅是前者抱怨胃病,後者訴說頭痛。因此張愛玲不會用曼楨的腔調寫:「家衛,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着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而王家衛也不會很王家衛地寫:「張愛玲,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絕,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拒絕人。雖然我很想改編《半生緣》,但是我不要你授權,因為我明白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
20、在本书中他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写作心得,不管是想要学习写作,还是需要提高自己在日常的精准表达的能力,都应该看看本书。
21、进入八十年代,饶宗颐将研究目光放回建国以来的考古新发现。他曾历时三月,走遍中国14个省市,在湖北省博,饶宗颐对曾侯乙墓出土的古文奇字充满兴趣。回到香港后,他出版了相关的钟磬铭辞研究,被音乐界认为中国乐律学的奠基之作。
22、这是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城南旧事》整本书的最后一句话。看似只是一句客观的叙述,却将整篇文章,甚至是整本书哀而不伤的韵味推到了极致。可谓是文质兼美!
23、经营爱情犹如种植葡萄,倾注全力,细心灌溉,结果却未必就满载而归,最后得到的或许只是枯枝,但却不能因此放弃。
24、在华语电影中,王家卫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出现在公众场合时永远摘不下来的墨镜,无论说什么都是一脸平静的面容,机智幽默的回答,无绯闻,无炒作,特立独行,让人爱到骨子里,却又无法表达的喜欢。
25、在这个空旷的房间里,放着三件家具,五个电器。
26、而他的电影也有很明显的个人风格,直白来说就是他的电影讲的感觉,用只言片语来讲支离破碎的感觉。
27、其实我一直都明白,哪里有什么永远只不过她愿信,我便信了我的永远,也只是大雪中她曾看向我的目光而已。
28、倒也不能完全肯定,当然会有极少数人不需要文章结构也能写出优质文章,但是写文章就像是打篮球,乔丹当然可以先把自己扔在天上再考虑接下来是投篮还是传球,但是对于那些除乔丹外的其他人,还是要在起跳之前考虑好接下来要干嘛,毕竟你没有飞在天上的资本。
29、此后十余年间,新亚书院得到了各方的资助,其学术开始得到国际上的承认。1964年,与另外两所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
30、最后我自己喝完了手里的这杯拿铁,味道挺好的。
31、值得留意的是,刘以鬯不是一位单纯的西化作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化很感兴趣,在小说创作中,刘以鬯经常写出戏仿、解构中国古典名著之作。如:短篇小说《蜘蛛精》改写自《西游记》,作为禁欲符号的唐僧却在蜘蛛精面前坐怀不定,夹在色欲与道德之间倍感煎熬;短篇小说《崔莺莺与张君瑞》改写自《西厢记》,“崔莺莺一动不动躺在床上,脑子里充满不可告人的念头。她想着牡丹怎样沾了露水而盛开”;短篇小说《蛇》里,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神话被彻底颠覆,许仙病态似的心理让人触目惊心。小说道:“那条蛇不再出现。对于他,那条蛇却是无处不在的……白素贞的体贴引起他的怀疑。他不相信世间会有全美的女人。”刘以鬯对经典的戏仿和解构,多少受施蛰存的启发,施蛰存曾写过一些解构《水浒传》《金瓶梅》的小说,对一批文人影响深远。从施蛰存到刘以鬯,这些解构性质的文本价值还需要时间检阅,但的确是大胆而有趣的尝试。
32、接下来就是精修句子了,句子是最好的展示个人风格的地方,如何通过修改句子结构让句子精彩起来,把整篇文章变成一篇金句频出的优质文章,用户或许记不住你的文章内容甚至记不住你的文章大意,但是一定会记住你的文章金句,文章的自传播也往往来自于文章内的金句,句子是需要反复打磨的。
33、就算是一小时也好,请让我见您一面,拜托了。
34、饶宗颐、刘以鬯在春夏相继去世,金庸在年末的离去,敲响了终结的洪钟。
35、写作训练,其实与功利无关,你可以写得不是那么优秀,可以不给别人看,通过写作训练不是为了获得出众的文采,写作训练最大的用处就是在你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可以表述清楚,不会产生歧义。
36、金庸或许难言伟大。伟大必须要付出,但他做不到,他在乎得到。不过,他给文化中国留下了一份不可复制的遗产,了无遗憾了。
37、1981年,金庸应邓小平邀请北上,在邓小平主动谈及金庸之父被错杀一事时,金庸表现冷静,“这是大时代翻天覆地大动荡中极难避免的普遍悲剧。”
38、刘以鬯则出身于英语家庭。父亲刘灏,是老同盟会会员,于1925年担任黄埔军校的英文老师兼校长蒋介石的英文秘书,他的哥哥刘同缜则为宋美龄的英文秘书。1941年,刘以鬯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他不仅风度翩翩,还是运动健将。
39、大家还可以想想如何用王家卫的方式表白?如何用王家卫的方式吵架?
40、《寺内》收入十四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熔想象与诗意、古典与现代于一炉,或为故事新编,如《寺内》《除夕》;或表现香港现代都市之人与事,如《对倒》《链》《吵架》《赫尔滋夫妇》《龙须糖与热蔗》《圣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
41、小说家陈子善说:“刘以鬯是王家卫的文学老师。”这话不假。1958年出生在上海的王家卫,5岁就随父母移居香港。在香港,他大量阅读沪港文人作品,并受谭家明等前辈启发,决定拍出记录一代港人精神困境的电影。刘以鬯也启发了王家卫。
42、错过了春天,还会花开,错的爱乃必经的配菜。最终会尝到爱酿成的美酒。
43、因为一个字,认识一个人。第一眼看到刘以鬯,头脑中有一个问题——鬯怎么读?原来,《刘以鬯和香港文学》一文介绍得很明白:“鬯字怎么读?畅。什么意思?一是古时的香酒,二是古时的祭器,三是古时的供酒官,四是郁金香草,五是和“畅”字通,鬯茂,鬯遂就是畅茂,畅遂。”
44、接下来,我们看沙漏的下半部分——如何实践。
45、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讯息不等于眼界。——陈丹青《荒废集》
46、一个叫JosephM.Williams的作家,在他所著的《Style》一书中,总结了“简洁五原则”:
47、这样一对比,是不是明显能感觉到句式的重要性了呢。
48、我很想告诉你,其实咖啡馆里的味道没什么特别,味道还不一定纯正。回头看来,其实家里的咖啡机萃取的咖啡可能口感更好。
49、而《明报》对“大逃港”的持续报道,因“凸显了人道主义和个性”而在香港纷繁的报纸中脱颖而出。
50、写东西其实不难,学过语文的都能写,但是要写好却很难,原因就在于遣词造句上面。
51、張愛玲覆信後兩月,就在洛杉磯與世長辭。其後的事大家都很清楚:王家衛並沒有拍《半生緣》,反而許鞍華拍了。二○一二年,有記者居然問他,張愛玲在世時曾否找他合作?王導答:「我和張愛玲的年代差太遠了,而且張愛玲不會找人的,我也沒有找過她。」我不禁心裏嘀咕,明明有信為證,怎麼又否認呢?但一時也沒辦法釋疑。日子不知不覺又過去了,整件事也逐漸拋諸腦後。直到二○一三年夏天。
52、再比如律诗,就十分讲究结构和韵脚的整齐。通常是每首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中间两联还对仗,吟诵起来格外舒畅;再加上律诗本身对字数有了限制,因此内容也比较单纯,往往以借物抒情、以景寄情为主,主题也更显突出,可谓将“精简”发挥到了极致。
53、王家卫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5岁的时候跟随父母移居香港,身为海员的父亲远赴马来西亚后留下王家卫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贫苦,但他的母亲却几乎每天都会带王家卫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54、记得那天阳光很好。在降温之前,紫荆花开得满树都是,灿若云霞。
55、老朋友陈韩曦记得他在汕头大学讲课,一个人在前面走,健步如飞,年轻人都追不上步伐。
56、 也许你会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黎耀辉与何宝荣当时所身处的香港对同性恋的态度不够宽容。
57、值得留意的是,刘以鬯不是一位单纯的西化作家,他对中国古典文化很感兴趣,在小说创作中,刘以鬯经常写出戏仿、解构中国古典名著之作。如:短篇小说《蜘蛛精》改写自《西游记》,作为禁欲符号的唐僧却在蜘蛛精面前坐怀不定,夹在色欲与道德之间倍感煎熬;短篇小说《崔莺莺与张君瑞》改写自《西厢记》,“崔莺莺一动不动躺在床上,脑子里充满不可告人的念头。她想着牡丹怎样沾了露水而盛开”;短篇小说《蛇》里,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神话被彻底颠覆,许仙病态似的心理让人触目惊心。小说道:“那条蛇不再出现。对于他,那条蛇却是无处不在的……白素贞的体贴引起他的怀疑。他不相信世间会有全美的女人。”刘以鬯对经典的戏仿和解构,多少受施蛰存的启发,施蛰存曾写过一些解构《水浒传》《金瓶梅》的小说,对一批文人影响深远。从施蛰存到刘以鬯,这些解构性质的文本价值还需要时间检阅,但的确是大胆而有趣的尝试。
58、40年代中期,后来同样南下的徐吁应刘以鬯的邀请搬到出版社。他还将鲁迅赠给他的墨宝挂在客厅,最后,刘以鬯以家号“怀正堂”将出版社命名为“怀正文化社”。
59、“BetterCity,Better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60、自晋元帝渡江以降,屡次“衣冠南渡”的叙事就如同启示录般,记载了中国文人国族灭顶之际对文脉道统的寄托。这一拨“南来文人”也自有其底色:生于国难催生了他们的国族意识,民国教育沉淀了他的精神底色,多元文明的外域交流拓宽了他们的格局。
61、1918年生于上海的刘以鬯,承袭了施蛰存、穆时英等新感觉派的风格,又继承了鲁迅的批判和自省精神,致力于用现代主义的方法关怀世人内心、反映跌宕时局。他的小说故事可以浓缩在寻常的一天,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排比、复沓、重复、矛盾、断片式的句子,潮湿混沌的氛围,甚至重视人物而淡化情节。
62、鉴于这一点被电影人广泛的使用了,算不是独特的风格了。相比大多数导演,王家卫的电影语言是极为复杂的,当然是巅峰时期的作品。只看电影中最简单的正反打镜头,王家卫至少用三种不同的镜头轨迹来呈现,很明显有拉斯·冯提尔的风格在其中。
63、出售:全美政客。(Forsale:everypoliticiarsinAmerica.)
64、在确定好了文章结构之后就可以开始写作了,第一遍写文章的时候,不需要力求完美,只要把事情讲明白、讲清楚就可以了。
65、现在,北角已不再有“霞飞路的情调”了。但是,记忆仍存在于潮湿的空气里面。
66、饶宗颐晚年不服老,他偏爱红色。只要在家中,他就穿的非常鲜艳。
67、但外头仍然骚动,香港仍在剧变。迟暮之间,天要落雨。现在,轮到他自己走了——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