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坐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醉里东楼月,遍能照列卿。(岑参《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寺卿》)
2、交易中心实时收益率曲线基准债券的筛选标准为:优先筛选()的债券。A.平均双边报价价差较大B.竞争性做市机构数较多C.报价成交量较高D.双边报价连续性较好答案:B,C,D--------------------------------
3、两度皆破胡,朝廷轻战功。十年只一命,万里如飘蓬。
4、高适,率援军来了,晚了,许远,张巡没有等到大唐救军到来,城陷了。成为干古传颂的英雄。
5、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6、高适歌行体式复古为多,赋予乐府旧题新的面貌。《燕歌行》句句押韵,两句一换韵,韵律转换与内容的跌宕起伏相一致,音节洪亮,语言整饬,显得节奏明快,雄阔高亢。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录)
8、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9、关于意境,袁行霈先生认为:“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但这个定义并不恰切,因为意境是作者创造的,而作者实际上创造的只是文本,这个文本本身具有物质性,“是一个不以阅读与接收而改变的自足性存在”,所以意境其实就是作者创造的文本。而它的本质便是具有呼唤性的意象结构,进行结构的方式是情景交融。
10、高适与王之涣、王昌龄都有交谊,并且早年诗风相近。高适在开元二十年(732年)间游蓟门,曾有《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四部丛刊本《高常侍集》卷四),有“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之句。薛用弱的《集异集》,记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三诗人共诣旗亭”,听妙伎所讴的故事,虽然所记载的细节有传奇的色彩,但至少侧面说明当时三人之诗风的相似。
11、2018年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发售啦!(点击查看详情~)
12、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13、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14、万鼓雷殷地,千骑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15、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情感。
16、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雪拂毡墙湿,风摇毳木膻。(岑参《首秋轮台》)
17、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18、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诗歌意境新奇,风格奇峭,气势磅礴,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19、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20、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1、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忽来轮台下,相见披心胸。
22、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23、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如《送妍桂洲》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24、盛唐边塞诗的第二类和第三类,可以分别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高适与岑参在文学史中一向并称,毫无疑问,两者都是盛唐边塞诗人,可以称之为边塞诗派的两位代表诗人。本章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即将高、岑两位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解读为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中的两种不同类型。
25、高适的边塞诗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的,思想尤其深刻。在《燕歌行》一诗中,通过强烈的对比,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可贵的是高适以异常冷静的头脑观察、分析边塞局势。
26、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岑参《过碛》)
27、岑参在诗体形式方面,不再以七言绝句为主,而是承续高适的《燕歌行》而来,广泛使用七言歌行的形式,并且将这种歌行体运用得炉火纯青,恰到好处地将这种诗体与边塞风物、边塞语言打造为一体,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28、意象从其语源和本义来说,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以具体名物为主体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的总体,源于《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二是构思阶段的想象经验,源于《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但意象决不能以名词的形式孤立存在,因为名词本身不带有诗性意义,只能提示类的概念,必须经过陈述,使诗性意义逐渐附着上去,所以,意象的本质就应该是“被诗意关照的事物”(参见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29、“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一段,展示了诗人的边地军旅形象,臂上悬挂着角弓,孤独地向龟兹方向疾驰,只有天上的飞鸿相伴。大碛,是不生草木的沙石地。岑参诗中屡次描写大碛,如“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此诗所写“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更是气魄宏大,雄伟无比。
30、 又如《优钵罗花歌》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十字句错落有致,诗体自由流畅,有民间歌谣的风味。 胡应麟在《诗薮》中云:"古诗自有音节,陆,谢体极排偶,然音节与唐律不同,唐人李杜外唯嘉州最合。
31、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今且还龟兹,臂上悬角弓。
32、唐军太子李享,在将士拥戴下,在北方灵武登基称帝,遥远地把唐玄宗迫成太上皇。唐军再集结几十万人马。加上数干勇猛强娨回纥骑兵,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禄山之儿安庆绪在洛阳称帝后,军势大败,逃往邺城固守。跑前将哥舒翰等很多唐将领都被杀死。
33、分泌性腹泻多为()便,排便量每天大于()mL。答案:水样;1000--------------------------------
34、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35、岑参更是比高适小一轮出生(715一770年)是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从进士投笔从戎进率府兵为参军。两次从军,到西域边塞为战士先在安西节度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时为封宝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后为幕府判官。代宗时为嘉州刺史。他们都在边关生活过,有丰富边关要塞风光,军旅生活亲身体验。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人情,有亲切感受,故其写出很多边塞多佳作品,诗歌风格相近,充满军旅生涯浪漫主义英雄色彩七言歌。被后世并称高岑。是盛唐到衰落时的边塞诗人。
36、参考答案: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37、心远语文教师考编工作室,圆您的语文教师梦想!
38、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
39、代表作:《燕歌行》系列,《塞上听吹笛》《塞下曲》《营州歌》《别韦参军》《送别》《古大梁行》《别董大》等。
40、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
41、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
42、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43、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采莲曲二首》“乱如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44、平沙向旅馆,匹马随飞鸿。孤城倚大碛,海气迎边空。
45、火山突兀,火云浓厚,天山积雪,阴崖冰封,飞鸟断绝,酷寒风猛,雪片铺天。边地独特而奇伟的自然景观冲击了诗人的视觉与心灵,在对自然伟力的崇拜下,诗人探索神秘自然的欲望被激发,诗人以现实环境为基础,以真实感受为依托,放飞神奇的想象力,整体构筑起奇伟壮丽的意境。
46、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47、平沙万里,苦寒萧瑟,战火纷飞,艰苦恶劣的环境、残酷频繁的战争杂以悲壮之情,构成了意与境的和谐。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画面有镜头感的两组切换,则丰富了意境的自足性。
48、 王之涣的佳作中比较脍炙人口的有《登黄鹤楼》、《凉州词》等,尤其《凉州词》更可以称得上千古绝唱。
49、然而,当我们从历时性角度来观照中国古典诗学时,却发现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大多时候是模糊的,前后指称不使用纷乱。
50、岑参以壮丽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瑰丽的风光,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全诗笔力矫健,既有大意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塞瑰丽的自然风光。
51、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他的七绝有清刚之美。
52、与有晋州刺史父亲的岑参他们有区别。岑参天资聪慧。九岁就赋诗写文。但父死后,离开城市,在嵩高山东西两峰山谷生活,看奇峰峻岭,古木沉泉,使岺参年轻诗人潜心攻读,有时也自呤唱歌着傲山林为笑,使他学问有深厚基础,他的诗更加沉雄浪漫,淡新奇逸,隽永异想,风格独特。在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无成,也沿黄河游河朔回家。三十三岁登进士,却成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在远方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处为书记。
53、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54、参考答案: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
55、高适也在队伍中,行至马嵬驿。同禁军将士一起忍无可忍。杀掉了杨国忠及其d羽。又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56、 高适曾有过三次出塞经历:开元二十年,北上幽蓟,希望投入信安王幕府,废然而退;天宝九载,以封丘尉身份送兵至蓟北;天宝十三载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岑参更是久佐戎幕: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
57、质而言之,意象便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自足性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本文的组成部分”,意境则是“一个完整自足的呼唤性的本文”(参见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
58、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简洁明净,朴实有加。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
59、安禄山叛乱时,以付统帅出征讨伐叛逆 ,却在前线失利,退守潼关,被高仙芝为监军宦官边令诚诬陷杀害。
60、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王维《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终南山》、《鹿柴》、《鸟鸣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凉州词》,李颀《古从军行》,崔颢《黄鹤楼》,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1、代宗即位,他在动荡和磨难中,已没有了医治战乱的创伤,建没国家热情,却有情诵佛经,思想越来颓废,心中还想以佛经能消灾赐福。宦官应此更加得势。膨胀李辅国,恃功自傲,对皇帝也说”大家但内里是处事,听老奴处置。气焰十分嚣张。平叛大军也是军纪痪散,所过之邑城成为废墟。房屋荡尽。朔方兵,神策军都纵兵抢掠达三个月才停止。
62、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己是浑邪王。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王勤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土,卫青未肯学孙吴。传有沙场干万骑,昨月边庭羽传书。至城头画三四声 ,匣里宝刀昼夜呜。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黄云白掉无前后,朝建旄旄夕刁斗。白心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有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63、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64、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65、如遇查询人数较多,最多延迟1-3秒,望理解。
66、晚年做上了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人生达到巅峰,去世后还追授礼部尚书,高适生前身后取得的地位和荣耀在古代文人中也是比较罕见的。
67、高适的诗歌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强烈铺陈,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
68、都是唐朝一个特殊群体,即所谓的边塞诗人,这个群体的特征是诗人均在边塞有过体验,有的甚至参加过战争,诗的特征是具有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色彩,并且朗朗上口,流传至今。
69、参考答案: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7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了万里凝。
71、相同之处是注入了英雄气,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息。
72、高适到成都后,为谏议大夫,也高升机会来临,永王璘谋反,高适主动请缨,成淮南节度使,管辖扬楚滁和庐寿舒诸州,(相当江苏安徽省的长江以北)团练使的军政长官。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讨伐永王璘。通过一年战斗讨平永王,再又受命参与讨伐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73、“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74、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75、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
76、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77、在边庭告急的大背景下,一个个志士心怀家国之志,意气高昂,慷慨豪迈的奔赴疆场。这样,以意象为基础,杂以环境氛围,点染以捐躯赴国、英雄主义的精神气概,营构出昂扬向上的意境。
78、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79、四月犹自寒,天山雪濛濛。君有贤主将,何谓泣途穷。
80、红泪金烛盘,娇歌艳新妆。望君仰青冥,短翮难可翔。
81、 丰富的边塞生活经历,为高适,岑参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人的边塞诗中也都表达出慷慨赴边,以身报国的豪迈气概:"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大丈夫。
82、希望能用破译红楼与曹植的方法,来破解李商隐之谜。
83、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三篇代表作。
84、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85、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
86、高适(约702-765),字达夫,早年曾游长安、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天宝八载(749年)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辞官,随后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官至剑南节度使、左散骑常侍,因称“高常侍”,《旧唐书·高适传》:“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87、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88、此外,对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施蛰存先生也引述清人陈沆的《诗比兴笺》,认为此两句是写张守珪的“空城计”。至于此诗所感“征戍之事”,是由于《燕歌行》为乐府古题,这个曲调要表现“行役不归,佳人怨旷,无所诉也”的内容,这样,此诗前半篇十六句是“有感于张守珪瓜州战功而作”,“其后半篇十二句是表现了他对‘征戍之事’的复杂的,或说是矛盾的‘感’。”
89、高适二十岁曾到长安,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90、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91、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精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迸发。 "
92、初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人交游中,深受启迪,又回西域做报国立功之梦。情更切,作诗更多,作品成于此时更多佳品。
93、此诗写作,从出战写到战中,再到战后的荣光,同时,多用铺排,多用对偶,类似初唐写法。“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一联,更是显示了时空的跳跃,显示了概括性写作的基本特征。
94、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95、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96、诗人将绝域特有的典型地理现象摄入笔端,熔铸自身的生活经验,塑造出了狂风怒卷,砂石乱滚,千里流沙,枯黄凄寒的大漠意象,让人闻之而不胜唏嘘。
97、岑参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98、 别董大二首(其二) (唐)高适
99、比较分析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答案:参考答案:两者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均可用“悲壮”二字概括,其边塞诗均以七言歌行最为著称。①高诗深沉悲壮气力雄厚。岑参的诗奇丽俊爽,奔放壮美,艺术上富于创造性;②高诗内容丰富,岑诗多写军中上层人士的活动和边地风物;③高诗以“尚质主理”擅长,岑以“尚巧取景”取胜。--------------------------------
100、诗人以自己亲密接触艰苦边地的勇气和对现实的强烈感受为依托来作诗。他们诗中的志士本着保边卫国的坚定信念,义无返顾的奔赴边疆,投身边塞,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誓与国家共存亡。是现实需要与理想希求相结合的产物。
101、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102、再看岑参诗歌,句式,节奏,押韵上则灵活多变,富于创新。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三句一节,打破旧的二句或四句一节的格局,句句押韵,三句换韵,音节急促紧迫,与风雪夜行军的情势很是相宜。
103、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边塞诗这一特殊的派别,为才情横溢,立志报国的诗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104、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105、岑参的语言风格虽然也很明白晓畅,但是,在炼字上面所费的苦心一点也不输给贾岛。比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句中的“然、煎”运用丰富想象突出热海的酷热,雄壮奇丽,变幻莫测。像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也就是说,岑参的诗歌在语言锤炼方面还是颇费心机的。
106、高适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安史之乱暴发,先是追随玄宗至成都,后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五十四岁,平定永王之乱后,又参与讨伐安史之乱的叛军,解救睢阳之围。
107、比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诗人只不过是摆出事实,并未下任何褒贬的断语,艺术效果却突兀纸面。虽朴实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边帅的骄奢轻敌,而对身经百战的战士寄予了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