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经语录)。
2、6)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5、老子名言: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6、译文:以清静无为的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方法来用兵,以不扰害人民来治理天下。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9、(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孝经》)
10、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1、年轻人买完盐之后就回来了,禅师就说:“你放一勺盐到杯中,然后喝一口。”
12、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是书法作品中最多见的,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个境界。这四个字包含了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包容”及“不争”的思想。水,是柔弱的,没有石头的坚硬,却可以水滴石穿;
13、有学问而无道德,如一恶汉;有道德而无学问,如一鄙夫。--罗斯福
14、2)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道德经语录)。
15、1)胜敌者,一时之功也;全信者,万世之利也。——《冯梦龙》
16、(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老子《道德经》
18、意志来自道德感和自身利益这两个因素。--林肯
19、5)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鬼报;红颜失志,空贻皓首之悲伤。——《洪应明》
20、夫唯弗居,是以弗去。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21、代表着循环往复。正确的事情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出好的结果。错误的行为循环往复地做,就会带来坏的结果。比如:“事不过三”、“一而再,再而三而竭”等等。所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往复就造就了万物。
2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23、每个人最大的局限莫过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关系
24、一个卓越的领导人需要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
25、个人的阅读书的过程当中,有适当的查阅了一下对应的视频,选的是台湾国学教授曾仕强的解说视频,B站上有对应的资源,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观看。
26、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27、18)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增广贤文》
28、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
29、道,要效法自然,也就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违背事物运行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会遭受报应。比如乱砍滥伐就是导致水土流失、胡乱排放就会污染环境导致疾病增多等等。所以,“道法自然”四个字价值连城,值得一生牢记。
30、(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老子《道德经》)
31、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3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道德经》)
33、年轻人于是照着做了。禅师又说:“你再放一勺盐到旁边的水塘里,然后也喝一口。”
34、老子名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5、你带着憎恨的心情去淘米,做出的饭都是有毒素的
36、为而不争,并非消极畏缩,恰恰相反,这是道家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体现的是专注于当下积极正确的做人做事,而对于一切结果,都会以一种豁达超然的心态去面对,不逃避也并不轻易放弃,实际上,我们只管做自己该做的事,其它的,万事随缘就好,这和佛家所谓“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是相同的境界。如果自己没有做到位,争又有什么意义呢?争就可以得到吗?
37、大意:让我们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也是生长于细小的萌芽。而九层的高台,也是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也是从我们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所以,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好高骛远。
3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39、译文: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接近于“道”。
40、《道德经(竖排繁体)》内容包括:老子的伟大首先在于他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他能透过外在的、复杂多变的、具体丰富的感性世界的表象,看到它们内在的、简单易知的、极具概括性的本质规律。我们知道,人类早期的思维是建立在感性材料基础上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十分低下。随着经验与智慧的积累,人们学会了超越具体事物的局限,对事物进行归类。
4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42、(解释)想要收敛,必先扩张;想要削弱,必先增强;想要废弃,必先兴盛;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是明确而微妙的道理。
4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