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墀(chí),指宫殿前的石阶,亦借指朝廷,出自汉武帝《落叶哀蝉曲》。
2、安迪·沃霍尔 ▏ 筱山纪信 ▏雕佑西三代目
3、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4、祓(fú)字一般和禊(xì)一起出现,作祓禊,意思是除恶之祭。所以这位考生写的“祓魅”,大致可以等于是韦伯的“祛魅”吧。
5、我们知道,在生产生活和各种社会实践中,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断地重复出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个方向发展,因为这是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
6、在为《书法集》做注之初,我就怂恿先生继续写下去。我在2017年4月7日给先生的邮件中这样写道:“先生近来身体如何?还能写毛笔字吗?如能写就继续写,权当修身养性。下一步可专写现代西方哲学方面的。”先生回复:“我自从去年10月肺炎以来,体力一直未恢复到此前的状态,现在右手也抖,不能再写毛笔字了。最近发给你的三条注释,只是为了亲身体会一下此项工作的困难艰辛。我每写一条都感到非常吃力,气喘吁吁。我在写作中更觉给你添麻烦,故一再向你致歉。”闻听此言,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7、真的,我看着文本查都查了好一会儿的。这在高考作文中,就算是全文有点不知所云,这“掉书袋”也算是掉出一定水平了吧!如果不是真的阅读积累这么深,那考前背诵也背得很辛苦吧...(海德格尔名言的原文)。
8、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
9、肯綮(qìng),典故名,典出《庄子·内篇·养生主》“肯,著骨肉。綮,犹结处也。”后遂以“肯綮”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关键之处。
10、(2)萧师毅,《老子道德经>——中国批判文本的基本传统》,巴利:拉特尔萨&菲格爾,1941年(IlTao-Te-KingdiLaotse,PrimaTraduzionedauntestocriticocinese,Bari:Laterza&Figil,1941)。
11、圣奥古斯丁的一句话陪伴了阿伦特整个一生,她在博士论文选题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论奥古斯丁爱的观点》:“我希望你是你所是地存在。”“是其所是地存在”也正是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一封信》中对自由的定义。在这种自由中,信任将会愈发地牢固,爱情于此得到了肯定。
12、在1941年重印时候,海德格尔删除了在《存在与时间》上给胡塞尔的献词,并声称他这样做是受到出版商马斯·尼米尔(MaxNiemeyer)的压力。
13、所以也有很多网友表示了对这篇作文的认可,认为其“深刻有积累”,“看不懂不代表不好”。
14、生活是一系列与未来的碰撞。--荷西·欧德加·依·加塞特我包括我的自身和我的境遇。--荷西·欧德加·依·加塞特为了哲学化,首先要忏悔。--田边肇一个问题若是属于哲学,其中一定有难以置信的东西。--田边肇我的语言的权限就是我的世界的极限。--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生命的意义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消除该问题。--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15、可以说不仅他人是地狱,太宰治也成了别人的地狱,太宰治在渴望成就自我、寻求自我存在的路上也不断在物化他人,剥夺了他人生的权力。即使是在与情妇自杀的遗书上,太宰还给妻子美知子留下“美知大人,我最爱的是你。”这样矛盾的话。
16、我寻思着...学术化的文字表达也不是不讲人话吧...
17、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 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
18、对于人与人的关系,太宰治在婚姻稳定、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曾写过一些积极向上的小说,比如歌颂牺牲、友谊与信任的《奔跑吧,梅勒斯》。在此期间,太宰治得到了妻子极大的支持,甚至有太宰口述夫人为其抄写文章的佳话,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太宰并不存在主义,他回归到一种爱的包围中。《人间失格》中叶藏接受了妇女救济,但面对善良的妇女和其女儿其乐融融的幸福环境,他依然难以融入而灰溜溜的出逃,面对幸福太宰治可以说是缺失了一种能力,一种无法安于幸福的病。虽然存在主义承认人生的荒诞和无意义,但无论是萨特或海德格尔都坚信人可以成就自己,通过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而得以存在,只是太宰治做不到。
19、这位考生好不容易堆了这么些华丽丽的文字,想搏个高分,战术没有问题!结果也是达到目的了!
20、此在是个正在生成的但目前仍然是个尚不是的东西,指的是人的生成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指正在生成、每时每刻都在超越自己的人。但他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名词的人,而是生命活动的动态的人。“此在是在世中展开其生存的”,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其生命价值。
21、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是与萨特齐名的,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22、谁能透过成就宁静而使某物进入存在(Sein)?
23、在大众所能通俗理解的哲学范畴里,本质是先于存在的,举个例子:石头是的本质是矿物质,之后它才有了作为矿物本质的存在被进行属性定义。但现代存在主义者认为人不同于物: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人必须在存在中一步步创造自己,我的理解就是人的本质始终是身处远方、蒙着面纱的,是人在存在中不断的实现、推翻、超越自己,然后本质作为注释 一步步跟随人,对其下定义。《人间失格》中他者之所以对叶藏有着截然相反的认知,是一种本质随后到场的滞后,太宰治在戏作人生中带着面具存在,误导了世人而不被理解,这也是他绝望向死的原因,那么存在主义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24、海德格尔1947年10月9日给萧师毅的信:
25、《穷查理宝典》首次收录了查理过去20年来主要的公开演讲,书中十一篇讲稿全面展现了这个传奇人物的聪明才智。此外,“芒格主义:查理的即席谈话”一章收录的是他以往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西科金融公司年会上犀利和幽默的评论。贯穿《穷查理宝典》全书的是芒格展示出来的聪慧、机智,其令人敬服的价值观和深不可测的修辞天赋。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所以从古代的雄辩家,到19世纪的欧洲文豪,再到当代的流行文化偶像,这些人的名言他都能信手拈来,并用这些来强调终身学习和保持求知欲望的好处。《赢》——杰克·韦尔奇,苏茜•韦尔奇
26、奥德·朗瑟兰(AudeLancelin) 拥有法国哲学教师资格,法国著名新闻周刊《新观察家》记者。
27、让我们再来看在这本曾经震撼了整个二十世纪哲学的著作中所找到的两处引用。海德格尔在1928年马堡大学夏季学期的最后几节课中同样也提到了这些引用。他再次思考并且赞同了马克斯·舍勒的观点,后者很早就认为爱与恨是所有知识的基础。同样地,舍勒在自己的论证中也引用了帕斯卡尔和奥古斯丁的观点。在《爱的秩序》中,舍勒写道:“人,在成为会思考的人或有意愿的人之前,先是一个会爱的人。”我们继续再往下看。海德格尔的导师胡塞尔(Husserl)提出了意志性,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形成的是一种认识,而一心想超越导师这一概念的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此在”,即一种生存方式,它永远处在“在世”的状态之中。这也就意味着,“此在”本身就系统性地具备了超验性的能力,从而得以与所有事物以及其他存在产生关系。在所有的认知范围或主体性的构造范围内,存在总是开放性地面对整个世界。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写道,“认识的本身已提前存在于某个在世的存在之中。”乔治·阿甘本在一篇简短精彩的散文中对海德格尔表示赞同,他认为海德格尔之所以引用了奥古斯丁和舍勒的观点,是因为对他来说,爱情超越了所有认识,它以一种更具先天性的开放模式存在。从某种意义来讲,可以说这就是“《存在与时间》中的核心问题”。或许读到这里,这一切仍然有些晦涩难懂,但请继续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