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2、(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3、(注释)①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武”是谥号。
4、(译文)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有官做,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也不致被刑罚。”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论语在线阅读翻译)。
5、 译文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论语在线阅读翻译)。
6、(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7、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8、试译:孔子说:“老天给我这份福德,桓魋他能拿我怎么样!”
9、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10、(注释)①祭:这一个“祭”指祭鬼(死去的祖先),与下句祭神对举。②与:参与,参加。
11、(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2、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运和痛苦的诗作,这首闺怨诗是表现闺中少妇思念征夫的。此诗前两句写深秋孤寂之景,后两句写缱绻绵长的思念之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13、(译文)孔子谈论子产说:“他具备君子之道的地方有四个方面: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谨慎;他教养人民多用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1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试译:孔子说:“君子通过道义明白事理,小人通过利害懂得事理。”
16、(注释)(1)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2)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3)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17、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9、(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20、11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牲,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21、试译: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耿直?有人向他讨点醋,他就到邻居家讨了点来送人。”
22、翻译:子贡问孔子:“卫国大夫孔文子(孔圉yù)为什么死后谥号为‘文’?”孔子说:“孔圉聪明好学,向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不感到羞耻,因为这样他死后才谥号为‘文’。”
2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4、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5、试译:琴牢说:“孔子说过:‘我不为政界所用,因此学了一些才艺。’”
26、◆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八佾篇第21-26章
27、(注释)季氏:指当时鲁国三大权门之一的季孙氏,八佾,古代乐舞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越。忍:忍心,指季氏。另一种理解为”容忍”,指孔子。
28、(译文)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29、试译: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好人当道,他有个聪明样;国家坏人当道,他有股傻劲。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赶上,他的傻劲别人赶不上。”
3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1、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xī)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32、试译: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对民众广施恩惠,普济患难,怎么样?可以称为仁嘛?”孔子说:“何止是仁啊,那一定是圣德了!连尧舜都发愁做不到啊!所谓仁者,就是自己想站住,让别人也站住了;自己想通达,让别人也通达了。能够从我做起,可以说就是实施仁道的办法吧。”
33、(译文)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34、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yù)祭,如不祭。”
3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36、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过分恭顺,这种做法左丘明认为可耻,丘也认为可耻。心里怨恨一个人,却又装得像个朋友,这种做法左丘明认为可耻,丘也认为可耻。”
37、(注释)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致:献。
38、1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9、(注释)《诗》三百:《诗》指《诗经》,《诗经》共有诗305篇。这里说“三百”是举其整数。蔽:概括。 思无邪:原本是《诗经 鲁颂 同》中的一句;孔子借来评论整部《诗经》。“思”在《同》篇里本是无义的语首词,但孔子却引用它当“思想”解。
40、(注释)①所以立:“立”和“位”通用,“所以立”即“所以位”,也就是担任职位的才能。②莫己知:“己知”即“知己”,因前面有否定词“莫”而倒装。③为可知:被别人知道的依据。
41、(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42、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43、试译:孔子说:“太师挚奏乐,是先把《关雎》演奏流畅了,旋律美妙,不绝于耳啊!”
44、(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45、◆诵读国学经典《论语》-里仁篇第16-20章
46、(解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抒。(《三字经》)
4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8、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49、(译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50、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1、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52、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53、(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54、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
55、试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叹道:“唉,难道说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56、(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57、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58、(注释)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正:改正,修正。
59、试译:孔子说:“大道推行不开,乘木排出海吧。跟我走的,大概是仲由吧?”子路听了喜形于色。孔子说:“仲由啊爱猛打猛冲,这一点超过我,可惜不善于取舍裁决。”
60、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1、(注释)由:即仲由,孔子的学生,字子路 垮女:诲,教诲,教导。女,同“汝”,你。 知:通“智”
6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6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4、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65、试译:子贡说:“老师平时的言谈举止,我们听得到看得到,老师谈人性和天道,我们听不到。”
66、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67、(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斗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就像射箭比赛一样吧!登堂比赛前先互相作揖谦让,赛完后又下堂饮酒祝贺。这样的竞争,可以说是君子之争。”
6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9、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7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71、(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7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3、(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74、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75、试译:仲弓向老师请教子桑伯子的为人,孔子回答说:“这个人可以,简单。”仲弓问:“心中敬重人,办事简约些,这样领导百姓,不也可以吗?心中满不在乎,待人又简慢,岂不是太简单了?”孔子说:“冉雍说的对。”
76、(解读)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儒学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
77、试译:有人问孔子说:“先生为什么不从政啊?”孔子说:“《尚书》上讲:‘孝悌啊孝悌,只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国政也会由此理顺的。’”这也是从政嘛,何必非要当官才算从政呢?”
78、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79、(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80、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81、(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毅的人。”有人说:“申枨是这样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可能刚毅呢?”
82、(注释)色难:态度好很难。色,容色态度;难,困难。弟子:与下文“先生”相对,弟子指晚辈,先生指长辈。馔:吃喝。曾:副词,竟:难道。
83、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84、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85、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6、(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老师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87、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88、(注释)(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89、(注释)(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9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91、(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92、(译文)子游说:“事奉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9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94、(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95、11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
9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7、(译文)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信实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98、试译:仪地的边防官求见孔子,说:“但凡君子到这里来,我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行弟子把他引见给孔子。这人出来后,说:“各位何必担心你们老师的道德学问失传呢?天下无道的日子太久了,上天会让你们老师用礼法号令天下了。”
99、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