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辨是非(智慧)。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就是唤起、体认、践行、扩充、光大、达到、实现。所以致良知就是要通过那些“致”的行动实现人皆有之、与生俱来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达到万物一体、与宇宙同化的圣贤境界。
2、写了这么多,理解还是浅薄,只有在践行中去体验,否则就真的只是嘴上功夫,也很难体验知行合一的深邃。
3、要认识伦理纲常的理,就是所谓的致良知,就要用心中去体会,将自身先天的良知付诸于道德实践。
4、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是块真金,但是它与统治阶层历代推崇的理学相悖,所以自然要被埋在土里。本文探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无在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而在于其思想价值对于当今社会有无所补,有无必要推陈出新,把这块真金从土里挖掘出来放在耀眼的柜台上?(王阳明主要哲学思想)。
5、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王阳明会提出致良知这个思想呢?与之相对应的是什么呢?
6、有了学习地图,能学习修炼吗?试试吧,在开始实践之前,还有些基本概念要厘清,否则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7、知行合一: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王阳明极致地强调诚意,务求慎独笃实的、彻根彻底的实际做到,反对空谈性理和仁义。
8、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9、 当然与阳明先生的百战百胜的赫赫战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我们会员都听说过“致良知”、“知行合一”,但这些概念究竟讲得是什么,它们跟以前的儒学、甚至佛老有什么关联,恐怕是众说纷纭,乃至越说越糊涂。
1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1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12、虽无法解决认识冲突的问题,但为个人自觉自省、实事求是、发奋图强指出了光明大道,对当下思虑过多、选择过剩却困于行动的我们是最好的一剂良药。
13、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洗洗碗,,帮爸爸捶捶背,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这就是“孝”的知行合一。
1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15、王阳明对公共秩序的设想,最集中的体现在他的“万物一体”论以及对“三代之治”的理想里。具体来看,如果说,“万物一体”是他在形上层面建构的世界秩序的话,那么“三代之治”就是他延续传统儒家理想为伦理和政治社会所构想的现实秩序。无论是“万物一体”还是“三代之治”,都体现了他对“公共性”价值的重视以及对良好公共生活的追求。
16、《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17、《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18、王阳明的这句话,曾被批判为唯心主义,也许现在对这句话还是有争论。人的主观性与事物的客观存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是如何互相存在、互为影响的?
19、https://zhibo.chaoxing.com/4000148256277755
20、 《王阳明哲学》对王学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考察,以翔实的资料为世人呈现真实的王阳明哲学思想和整体风貌。
21、在宋明理学话语体系中,“理”具有本体论意味,是万事万物的普遍性本质、公共性根据,如朱熹认为,“问:‘万物粲然,还同不同?’曰:‘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又说,“是有天下公共之理,未有一物所具之理。”在朱熹看来,世界虽然表现为多样的丰富性,每一事物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个公共的东西在支撑,这就是“理”。万事万物秉承具有同一性的公共之“理”,而后又依据自己的特性来呈现这一公共之“理”。这是程朱理学对世界普遍统一性、伦理原则普遍统一性的论证基础,对包括王阳明在内的宋明理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22、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23、那么如何做到致良知呢?在这个阶段,阳明先生用了三个层次:
2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25、首先是朱熹,他强调”道存在于自然界中,格尽万物才能领会道的真谛,所以废话少说,都去格物吧!”另一派陆九渊,他主张向内求,心(我)即理,并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26、民俗之善恶,岂不由于积习使然哉!往者新民盖常弃其宗族,畔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岂独其性之异,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尔父老子弟所以训诲戒饬于家庭者不早,薰陶渐染于里闬者无素,诱掖奖劝之不行,连属叶和之无具,又或愤怨相激,狡伪相残,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恶,则我有司与尔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责。呜呼!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27、心即理。鉴于朱学格物致知的教训,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并据此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决心创立良知之学,从而用一种注重身心修养的学说来取代朱熹沉溺词章、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支离决裂的格物致知说。
28、这段话大概是想说,教人做学问不能让他心里想着其他与学习不沾边的事。一般刚开始学习的人都会心猿意马,不能定下身心,而所想的多是想干的一些事。这个时候只需要让他能够坐下来想一些事情。时间久了,等到心稍微静下来,但是还是呆呆的坐在那的话,不去主动学习,也是没有进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他如何去学习了。
29、静坐是收摄心神的办法,但不能求静厌动。动静都是功夫,但偏向于动,便向在具体的事上磨练。
30、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31、《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32、在“万物一体”和“三代之治”的论述里,王阳明都清晰地阐述了“公共性”思想,一是要从公共的“心体”出发来将世界看成是“一体”;二是发挥“一体之心”目的是为了克服个体的私欲建设良好的公共生活;三是万物一体和三代之治,其本质都是从个人的满足转向公共之善的实现。在“心体”和“良知”为人所公共具有的理论信仰下,王阳明进而构筑了一个公共的理想秩序,这个理想秩序,反映在认识世界的层面,就是“万物一体”的相关思想,反映在改造世界的层面,就是恢复“三代之治”的理想蓝图。总之,王阳明的“公共性”思想,既有本体论层面的预设和论证,又有社会政治建设的动机和目的,换言之,王阳明“公共性”思想的落实,是人类生活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一个逻辑进程。从合规律性来说,王阳明认为,既然“心体”具有公共之同,那么世界的多样性就能统一于“一体之仁”,故而在具体的伦理生活中,可以实现人类生活的“大同”;从合目的性来说,王阳明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只满足一己之私的生活,最终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从而也会损害一己之私,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人与人之间达成“公共”的认知,从而消弭那些客观的差异,实现社会公共生活的良性循环。就此而言,“万物一体”和“三代之治”体现了规律性和目的性的一致,表达了从“个体”转向“公共”的心学路向。
33、王阳明的“良知”,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闻见之知”,而是“德性之知”,那么“闻见之知”是否可以统摄“德性之知”呢?这是我们了解王阳明哲学的一大疑问。
34、那么怎么做到呢?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究竟有什么方法呢?于是到了宋朝就分出了两派(为什么到了宋朝分出两派呢?之前有那几派呢?这个就要看儒学的发展史了哈哈)
35、是非判断其实是智慧之心,也就是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哈哈),好恶之心就是道德的评判标准了。道德评判,源于是非,但是是非的真理,又有不同的环境决定。社会、政治、文化等等,不要拘泥于一时、一地。人世间有普世价值观,但是又有国别的政治性,有阶级利益等,洞察智慧的人,才是识时务的人,游走于人世间,不受任何牵挂,真的很难啊。
36、《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37、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38、>我们常说内容真理,皆系于一念之觉醒,主体都是心,离开心体,便没了圣贤学问了。如《论语》的“仁”、《孟子》的“性善”、《中庸》的“诚、中和、慎独”、《大学》的“明明德”、《诗经》的“温柔敦厚”、《易》的“穷神知化”等。陆象山所谓“六经皆我注脚”,其意就是说,六经千言万语,不过为我的本心仁体多方的印证而已。
39、这一大段论述,基本上阐明了王阳明“公共性”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总体设想,这一设想的模型是儒家心心念念的“三代之治”。王阳明认为,之所以有“三代之治”,是因为人们能够有着公共性的“心体”,由于公共性“心体”的存在,私欲被克制,人们按照公共的情怀对待他人,社会上也能形成公共的共识,“人无异见,家无异习”,没有“人己之分、物我之间”,故而能“相视如一家之亲”,公共之善由此实现,从而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的公共社会。从王阳明在“拔本塞源”论里的论述来看,要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发挥人性中的“公共性”维度至关重要。按照王阳明的理解,在建设理想社会的过程中,首先,每个个体都有一个公共的“心体”,具有成就公共之善的道德意志,在“心体”上没有人与人的差别;第基于这个共同“心体”,人们可以以“公共之心”来看待世界,将世界万物当作“一体”,因此就会克制自己的私欲来成全“一体之心”;第既然人与人是一体的,所以虽然有分工不同、血亲不同,但一样可以用“公共”的情怀看待这些差异,实现一种“大同”;最后,正是由于共同的“心体”存在、“一体”地看待世界、以“公共”来看待差异,这样,人们就会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家事一样对待公共事务,所以能够实现“一家之亲”式的理想公共生活,甚至整个社会就如同一个人的身体一样“元气充同,血脉条畅”,最终实现公共之善。
40、经过了一代三次的迭变,阳明的心学体系框架基本完成,于是进入0版本,开始实践提升。
41、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42、 以下,我们且先对王阳明哲学思想及其由来有个简单的认识。
43、《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44、王阳明于是开始格物,穷尽世间万物,头悬梁锥刺股就不用说,勤学苦练,格竹子岛命悬一线,但是他找不到“道”。于是他头幢南墙猛回头,改学心学,向内而求,最终龙场悟道,成为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大圣人。
45、 因此,本书不取时下流行的,将某家某人的思想学说,分列为什么论什么说的讲法。那种讲法大体是以西方哲学的模式来排比肢解中国的学问,是出主入奴的做法,而日本人似乎是始作俑者。中国人起而效之,无异西施效东施,是很不智的。
46、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47、 但王门泰州派下转出了所谓“狂禅”,接着明代又亡于异族,于是从顾炎武起,便对王学有了误解与攻讦,清代的御用学者更视王学为异端。但历史总是公正的,王学的光彩毕竟掩盖不住。如今,无论东西方的学者,对于阳明学的卓越性,都愈来愈加重视了。
48、王阳明心学并不否认“理”的存在,与朱熹理学不同的是,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如果人们将“理”和“心”分开,就会导致正当性的丧失,“分心与理为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故我说个心即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主张是,作为普遍性根据的“理”不在人心之外,而就在人心之内,是人心的道德规定,“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人心即是天理所在,将人心之中蕴含的普遍天理彻底地落实在伦理事务中,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功夫。就认同“理”的普遍性、公共性而言,朱熹和王阳明是没有根本性分歧的。
49、《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50、>就是静坐,慢慢地去清除内心的杂念,然后分辨“真我”(本心真体)和“假我”(习气私欲)。
51、未发已发无先后之分:我们知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时,称为“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常理的,称为“和”。不管未发的“中”还是已发的“和”,只要找到其中关键的平衡点,是中庸,是天理,也是良知。
52、王阳明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总之,王阳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流行达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
53、收敛与发散圆融为一。克服主客体分裂对立之境,达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的境界,即不管处于什么状态,哪怕他在打仗,面见皇上,他的心永远是定的,并不需要成天的静坐了。
54、 近年承乏“宋明理学”一课,自度才识慧悟未足上企先哲于万因此虽志存乎高远,而心实归于平正。我不歆羡时下学术界的各种风光热闹,亦不屑于今人争欲自立一说的虚矜心理,我目前所致力的,只是对先哲之学作相应的疏解与表述。我希望在商量旧学之中日渐涵养新知。我亦相信渐次磨勘,熟而生巧,将来总有孤明自发之时。若终未能,则是力有不及,亦无可悔。
55、《传习录》是王阳明心学之经典,王门之圣书。心学主张有为,以知行合一之说让人放下空想在实践中磨炼,又用良知为行动掌舵,成为修身的最好指引,而“诚意”不啻为其中要旨。
56、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57、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8、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真正了解王阳明思想变化和其真正传达的哲学含义,掌握知行合一的秘诀。并提出关于王阳明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纠正当代人对王阳明思想的许多错误认识,为读者解开人生的枷锁,找到自己的人生秩序,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59、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是"致良知"。它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万物一体之仁等几个方面。而其思想体系的基点和出发点则建立在对朱熹格物致知说的批判上面。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