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孔子说:“言论笃实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分辨他是言行合一的君子?还是面貌显得庄重的人?”
2、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3、1子谓公冶长(cháng):“可妻(qì)也,虽在缧绁(léixìe)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qì)之。
4、(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5、(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6、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7、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论语原文及译文)。
8、如果有人以野蛮的态度对待自己,那么君子一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仁的地方,无礼的地方,要不这种态度怎么会冲着我来呢?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礼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
9、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原文及译文)。
10、(注释)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 ②谄:谄媚。
11、试译:孔子得了重病,子路让孔子的几位门人当家臣治丧。不久病好些了,孔子说:“好久了仲由行骗!没家臣假装有家臣。我欺骗谁啊?欺骗老天吗?再说我与其死在家臣手里,宁可死在你们几位弟子手里啊!再说了,就算我得不到厚葬,莫非会死在路边不成?”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对于知识)“知道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6、(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完全尽到做臣子的礼节,别人却以为是在谄媚哩!”
17、(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18、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9、3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20、译文: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打算隆重地厚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还是隆重地安葬了颜渊。孔子说:“颜回呀!你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但我却不能把你当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意思,是你那帮同学干的呀。”
21、(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2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3、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4、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5、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6、(译文)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27、(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28、“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其实,它正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
29、◆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公冶长篇第11-15章
30、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1、(译文)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32、(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33、(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4、(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35、试译:孔子说:“哪怕十户人家的小村子,都一定有像丘这样忠诚守信的,只是没有丘这么好学。”
36、《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37、试译: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添加了哪些,是看得出来的;周代沿袭殷代的礼制,废掉什么,增加什么,是看得出来的。这以后要是有继承周代当政的,就是传承百个世代,也可以预先知道它。”
38、(解读)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儒学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
39、译文:子路请教孔子:“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与哥哥还在,怎么能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呢?”冉有请教孔子:“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
40、孔子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做学问不能有虚假,才算是真正的智慧,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因为承认自己的不知,才会有想知道的动力,学问就会精益求精,假如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自满了,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
41、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42、(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4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4、(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5、公西华在旁边他就说:“当由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老师说‘父亲与哥哥还在’,当求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老师说‘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我觉得有些困惑呀,冒昧来请教。”孔子说:“求做事比较退缩,所以我鼓励他迈进;由做事勇往直前,所以我让他保守一些。”
46、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47、(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48、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49、(注释)(1)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2)从:跟随、随从。
50、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51、(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52、(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53、(注释)大车无輗(ni),小车无軏(yue):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用马拉的车叫小车。大车、小车都是把牲口套在车辕上,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用于驾牲口,这道横木两头都有关键(活销),輗就是大车横木的关键,軏就是小车横木的关键,车子没有这个关键,无法套住牲口,当然就不能行走了。
54、(译文)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55、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56、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57、(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58、(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59、论语三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0、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1、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6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63、(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64、(译文)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65、(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6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