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张继的诗有哪些)。
2、诗的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3、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4、诗中没说,不得而知。但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之愁。郁结难抒,确实不是言语说得清的。从他害怕乌啼,我们可以觉察他心中一定有什么事(或人)令他担心,以至乌鸦的啼叫声也令他心烦意乱。霜,是诗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种素雅高洁的美感,然而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这霜就有点“不妙”了。既然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么飞霜岂不是令他心寒吗?意乱心烦自是他“愁眠”之因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静得可怕,静得令人难以入睡。
5、《枫桥再泊》是唐代诗人张继重游苏州寒山寺写下,《枫桥再泊》的后两句引用了《枫桥夜泊》诗的源字,词语有所颠倒。《枫桥再泊》和《枫桥夜泊》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姊妹诗。《枫桥再泊》寄托诗人饱受兵乱游离失所的”青山依旧,白发无情“的无限感慨 对照《枫桥夜泊》和《枫桥再泊》,可以看到《枫桥再泊》几乎是沿用了《枫桥夜泊》的源字,只是词语有所颠倒,把“月落乌啼”改成“乌啼月落”,夜半改成“半夜”。“夜半钟声到客船”和“ 依枕尝听半夜钟”点明了钟声传到客船的时间都是夜半。《枫桥夜泊》和《枫桥再泊》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姊妹诗。《枫桥再泊》寄托了诗人饱尝兵乱,流离失所的生活后面对”青山依旧...白发无情“的无限感慨。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