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3、 孔子任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四方则之。
4、我们不妨就从前文曾提到「独立人格」切入。试问「人格独立」是什么意思呢?其核心要义原来就是指我的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完全不靠任何外在条件来支持,而百分之百由我自己来决定。此之谓「自由」(走自己的路)、「自主」(做自己的主人),此之谓「独立」(毫无依傍)。(孔子简介100字)。
5、 三月,吴伐鲁,吴大败,孔子弟子有若参战有功。
6、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7、 有资料显示,世界各地孔庙多达2000余座,国内约1600余座;目前保存较好的约300余座,分属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形成一个独具文化特色的孔庙群体。
8、 唐朝贞观四年(630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自此孔庙遍及各地。
9、 六十二岁 公元前490年,周敬王三十年,鲁哀公五年,孔子在陈。
10、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1、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2、 孔子曾说:“六十而耳顺。”意思是说这时他听到任何事情,都能立即辨明是非。
13、曲阜是鲁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小孔丘在这里可以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生活的艰难让他过早地懂得了人生况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时期的他替人放羊,羊群生长和繁殖都极好。还做过仓库管理员,进出的帐目都清楚分明。
14、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三十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15、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岁,称自己这时候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
16、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17、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8、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中国儒家经典)
20、 无独有偶。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21、孔子的一生是与苦难斗争的一生。他周游列国14年,也没有一位君王愿意重用他,推行他的礼乐思想。直到六十多岁,孔子还在周游列国,风餐露宿。虽然游历很辛苦,但孔子却不以为苦,并时刻都坚持着自己的礼乐精神。
22、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
23、 孔子在路上陆续遇到当时的一众隐士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等的嘲讽,桀溺劝子路跟他们一道做避世之人。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表示了为改变天下无道局面的决心。
24、前文曾提到孔子对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贡献在建立了一个「仁传统」,那请问所谓仁传统的主要内涵是哪些呢?其实无妨说就是上述的这三点:在超越的宗教面是开创了以仁为本的良心教与人文教,在主观的人格面是开启了以仁心自觉、德性修养为主的君子之道,在客观的族群面、政治面则是搏聚了以仁政王道为基础的文化民族或民族文化。我们试体会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这个自我、这种人生,不真是大体如此吗?虽然目前中华民族正逢厄难,或说是又一次的礼坏乐崩,由此发作出许多黑暗面的病痛,但只要仁心不死,自会生命复苏、文化重整,因为这根本的动力(仁心)与理想(仁道),孔子已示范性地摆定了,就有待后起者的我们再一次以自己的道德生命去作创造性的继承与印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