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2、(译文解读)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5、(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6、(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兢兢业业。
7、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诵读)。
8、(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10、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
11、zǐyuēxuéérshíxízhībùyìyuèhūyǒupéngzìyuǎnfāng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1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6、12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17、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18、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20、(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1、《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22、(译文解读)子夏说:“一个人看到贤德的人就能肃然起敬;在家能够竭尽全力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己的私心,做到所谓的许身为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的书,我一定说这个人真有学问呀。”(南怀瑾)
23、这口气和孔子一模一样,“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鲜矣”是百分之几呢?是零。因为孔子之前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鲜矣仁”就是没有一个人,就是零,这样的口气是一样温婉,态度是一样坚决。孔子唯一一个看似不肖的子孙就是宰我,因为宰我曾经质疑守孝三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如果三年去守孝的话,那么就会礼崩乐坏。这是宰我这样认为的,他对守孝是质疑的,所以他是犯上作乱,他在齐国和田常谋反叛乱,被灭族。所以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和平稳定,和平稳定的根来自于孝悌。
24、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25、《论Lún语yǔ学xué而ér第dì一yī》
26、《论语》当中为什么这么多曾子的内容呢?徐先生老师曾经开过玩笑说,《论语》的主编是曾子,要满足主编的需要,所以第一章当中很多曾子的话。虽然这是一个玩笑,但能知道曾子对于传播孔子文化的重要性。虽然今天很多人在说,《论语》是不是能够反映孔子思想的一本书,但是如果没有《论语》,我们就什么也不知道了,所以曾子意义很大,把这个人物的形象立在那里,通过入声字、通过句式、通过口气——徐老师总会用的话,去展现这样一个人物,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物,我觉得会更为重要一些。
27、(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28、《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29、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30、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3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3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3、(译文解读)孔子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乃至于父母去世了,都要言行一致、诚信做人,说到做到。经过三年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如果做好人就做到底,这就是孝子了。(南怀瑾)
34、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35、“信”的涵义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36、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37、(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38、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39、论语学而第一原文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40、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41、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2、(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3、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44、 参看书目:《论语别裁》南怀瑾著;《论语全解》等
45、 此另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46、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47、抱歉,各位老师好!刚刚在录制一组音频,我们时隔几日之后,再次听到了张珊珊老师《论语》的教学。我上次也特意说到了,就是我们的《论语》教学当中用声音去诠释的情况比较少,我们大多数见到的是从字面的意思来解读。但是从声音上来解读,可能能更好地来还原《论语》本来的面目。我几次听到张老师的讲解,觉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很能诠释徐老师的想法。
48、说:(yuè),同悦,是愉快、高兴的意思。
49、(13) 有Yǒu子zǐ曰yuē:“信xìn近jìn于yú义yì,言yán可kě复fù也yě。恭Gōnɡ近jìn于yú礼lǐ,远yuǎn耻chǐ辱rǔ也yě。因Yīn不bù失shī其qí亲qīn,亦yì可kě宗zōnɡ也yě。”
50、为什么有子会这么被重视呢?有子有一句语录:
51、(12) 有Yǒu子zǐ曰yuē:“礼lǐ之zhī用yònɡ,和hé为wéi贵ɡuì。先Xiān王wánɡ之zhī道dào斯sī为wéi美měi。小Xiǎo大dà由yóu之zhī,有yǒu所suǒ不bù行xínɡ。知Zhī和hé而ér和hé,不bù以yǐ礼lǐ节jié之zhī,亦yì不bù可kě行xínɡ也yě。”
52、这样我们五个人物就都讲完了。最后还是要总结一下《学而第一》里面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上回朱老师所点评的,因为我们都是奋战在第一线的,是为中考服务的。殊途同归,我们读任何书、任何语录、任何道理,都要能够看到道理后面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只有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的性格品质,才能够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影响。
53、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4、第三个人就是孔子弟子当中被称为“子”的曾子,“子”如果在前面,就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子贡、子夏;“子”在后面,就是对老师的尊称,如孔子、曾子、有子。我们先讲曾子,有很多关于曾子的成语故事,比如说“曾子避席”“曾子受杖”“啮指痛心”“曾子杀猪”等。我在这里特别给学生吟诵了“曾子避席”,也就是《孝经·第一篇》:
55、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56、(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57、(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58、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59、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
60、 本节是师生探讨学问的温馨场景。弟子真诚询问、老师循循善诱,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探讨的内容孔子时时引导子贡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有次序、等级和境界之分的。人生境界有三层:最底层是“人穷志短、财大气粗”,属于没有修养的人生境界;第二层次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一层次已经比较可贵了,但这种人内心还存在严重的贫富界限。更高的第三境界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已经认识到,贫与富只是一种外在的因素,个人的幸福快乐关键在于精神上是否得到满足。达到这个层次的人通常不会让贫富问题左右他们的思想,而是以发自内心的喜悦和礼让作为生活的内容和准则。师徒的这番对话,除了告诉我们在贫富处境中应该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更是教导我们学无止境,修行无止境。孔子善于通过启发提升学生的境界和修为,也启迪所有老师应该怎样去教导自己的学生。
6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62、(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3、(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64、(向世界上人格最完美道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学习,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
65、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6、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67、我们章珊珊老师课的几个优点。我很同意用吟诵去展示孔子的弟子不同的风格和特征,比如,其实曾子这个人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当中,司马迁就用过一个字来形容他,就说孔子认为曾子“鲁”。“鲁”大概的意思很有可能就是说他比较直爽,比较直接。所以我们总说跟曾子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或许会有一点担心,或者说生活压力很大,每天会问你,你反省自己没有?所以《论语》当中记载曾子的时候,就会用很多的入声字,包括语气上的或句式上的一些不同,还是通过吟诵就更好地理解曾参这个人。
68、(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69、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70、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71、这一则讲的就是守信与谦恭固然是美德,但是绝对不可以绝对化。信,须视义而行,所以孔子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就好像古代有个人叫尾生,尾生与美女约着在桥底下见面,结果河水暴涨,美女没来,尾生想着约在桥底下,不能失信,河水淹到脖子了,还死死地抱着桥墩,最后淹死了,这种人就是“硁硁然小人”。所以说,“信”只有“近于义”,“义”就是指的“言可复也”,要么就是不可以“复”。
72、(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73、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4、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评析)
75、(译文解读)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76、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77、(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78、 这几句话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而是作人做事。(南怀瑾)
79、曾子避席(尊师重道)曾子受杖、啮指痛心、曾子杀猪、
80、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
81、(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82、(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83、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84、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5、《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后在2006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86、9曾子曰:“慎终(1)追远民德归厚矣。”
87、我的述课就到这里,下面就有请朱老师,又要受累给我评一下课。另外也请老师们把自己《学而第一》的吟诵发一下,我们进行交流。
8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89、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90、《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前二三字,并无实际意义。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9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92、(译文解读)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逢迎,有钱而不骄傲自大,这样做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却谦虚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93、11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94、 这是《论语》第一篇第一段,概括而平易地表达了孔子人生理想的三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所有人人生三个要务:人要学习,终生学习,以学习为快乐的事;人要交友处事,以和为乐事;人要自知自立,不奢求与外。
95、时习:“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指“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96、16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97、(译文解读)孔子说:“后生晚辈在家应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守信,博爱大众并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