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2、出自《韩非子·有度》。有度:有法度。国家不会一直富强,也不会一直贫弱。执法者一定要坚决,这样国家便会富强。执法者如果软弱,国家就会变得贫弱。
3、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矣,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将重其罪。(法家思想精髓名句)。
4、⊙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
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6、1缓心而无成,柔菇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行事迟缓,一无所成,优柔寡断,难辨是非而毫无主见的,有亡国的可能。)
7、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8、人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用心容易专没有别的事情干扰,所以容易学成。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好奇心、理解力、想象力和创作力正处旺盛期,也是集中学习受干扰少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孩子最佳培养阶段,家长要懂得培养。
9、1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不能亲近贤明的臣下,也不偏爱颇具才干之士。)(说明∶只保持工作关系,防止工作以外的关系,以免形成不良裙带、d群)
10、⊙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11、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
12、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13、文公召宰人而谯之曰:“女欲寡人之哽耶,奚为以发绕炙?”
14、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5、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16、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17、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18、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19、儒家。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字面意思是对人际关系及身心和谐的关注,用现代语言说,儒家管理是基于人性的管理。相应地,管理手段是“为政以德”,即使在施行法律的时候也不忘道德教化的结合使用,始终强调人性关怀、伦理亲情的感化、劝谕功能,强调“诚”、“信”、“忠”、“恕”等品质的培养、塑造。儒家管理的推行途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从自我管理开始,再到家庭管理、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这几个过程的关系既体现为逐层演进又表现在彼此的相互渗透印证中。总起来说,儒家管理是强调自我责任、注重和谐、注重整体利益的管理。近几十年,日本是运用儒家智慧最成功的例子。被称为“日本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著有《论语讲义》,解释儒家管理思想,并亲自向企业员工讲授,以此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日本,非常多的企业家自觉学习儒家经典,并力求化为己用。实际上,儒家思想始终是中国人思想、行为、性情的主线,无论其优劣,他总是在以各种形式或隐或显地塑造、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20、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而要多接济和救助更多的普通人。
21、⊙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shusu/
22、1浅薄于争守之事,而务以仁义自蚀者,可亡也。(不懂得战争,而以仁义自居者,有亡国的可能)
23、五体启示录认为,道家的思想更多地体现了隐逸者的心态,以自然无为、清静自正的思想和行为为根本宗旨,漠视、甚至鄙视世俗功利,主张放弃名利,远离物欲,在原始状态中逍遥自在、淳朴自然地生活。从这种理想境界出发,道家反对贵货敛财、奢侈享乐,也反对抽象的仁义说教;
24、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律不能逢迎权贵,就像墨绳不能迁就弯曲一样。)
25、⊙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
26、意见正确而不被采纳,意见错误而不被废止,有功的人得不到奖赏,有罪的人得不到惩治,这样能够治理好百姓国家的,从来没有过。
27、1变褊而心急,轻急而易动发,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心急气躁,行为轻率而容易冲动,喜欢感情用事而不计后果,有可能会亡国)
28、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29、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30、法家既有反对世袭制的商鞅,那些权贵是不会甘心受法律约束的,所以法家代表人物,如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最后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1、1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性格怯懦而不敢坚持己见,虽有远见却优柔寡断,明知应该做的,却又不敢当机立断去执行,有亡国的可能。)
32、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33、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34、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d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如果依据众人的赞誉而启用贤能,那么臣下就会与君主离心离德,而私下相互勾结。如果通过朋d的举荐而任官,那么民众就会追求交游结d而不愿遵循法
35、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因为事先说的目标太低,这种危害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功绩,所以应该处罚。)
36、吴使臣来也,固视将军怒。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
37、儒家的思想主张:仁、克己复礼、有教无类、民贵君轻、性本善;道家的思想主张: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无为而为;墨家的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法家的思想主张:富国强兵,以法治国,轻罪重罚。
38、⊙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39、 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管子·小称》
40、近代以来,以“知识就是力量”为先导的启蒙理性开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思想基础,最大程度释放了人的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带来了现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成为阻碍人类走向更高发展层面的巨大障碍。与启蒙理性驱动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理念相比较,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维中的天人相参思维可以裨补西方理性至上思维的缺陷,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现代化问题提供中国式解决思路。
41、1贪愎喜利,择灭国杀身之本也。(贪婪自负,好大喜功,这是导致国破身死的根本原因。)
42、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道路,但不管在任何处境下,劲直的节操决不能改变。
43、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44、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45、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46、⊙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47、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48、1夫曰∶“言语辩,听之說,不度于义”者,必不诚之言也。(所谓“言语动听,令人高兴,却不合乎常理”的话,必定是不可信的话。)
49、 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管子·宙合》
50、孔子通过恢复周礼,开启了重新寻找历史人文传统中合理因素来服务于时代需求的先河,同时提出仁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新观念,为理性与传统的和解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进一步寻找失落的崇高奠定了基础。由于孔子处于理性至上的鼎盛时期,所以在天人关系上保持了谨慎的态度:“子罕言性与天道”。他关注的焦点是现实生活中伦理与秩序的重建。
51、⊙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52、(译文)所以不一定能抓到,那么即使示众分尸,偷采黄金的行为也不会停止;知道一定会死,就算据有天下也不愿接受。
53、往往,很多人都会在这里跌倒,之后再也无法站起来。
54、(译文)聪明的君主听他的言论后,一定要责成他付诸于行动,观察他的行为后,一定要求得他的功绩。
55、⊙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订下心愿,志向是难的,不在胜别人,而在战胜自己的懒怯疑。)
56、法不阿贵:法律即使是对高贵的人,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韩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