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阿和个性网
菜单
个性网名 游戏网名 游戏名字 个性说说 个性签名

王阳明心学内容【54句精选】

来源:个性说说 发布时间:2024-05-21 11:19:36 点击:59次
首页 > 个性说说 > > 王阳明心学内容【54句精选】

王阳明心学内容

1、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

2、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王阳明心学内容)。

3、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4、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5、感悟: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6、他提出“致良知”是为圣的内在可能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做到“知行合一”。

7、 首先,与王阳明“从工夫上说本体”的进路一致,黄宗羲强调,“必须工夫,才还本体”也就是说,唯有基于工夫,才能够真正地把握本体。由此,黄宗羲提出了仁义是虚,事亲从兄是实说:“盖仁义是虚,事亲从兄是实;仁义不可见,事亲从兄始可见。”12 仁义即当然之理,它构成了本体的具体内容之事亲从兄则指后天的践履活动,属广义的工夫。按照黄宗羲的看法,仁义在没有落实到工夫的时候,主要表现为抽象的形式(虚),只有经过“事亲从兄”的实践工夫,仁义才会获得现实的意义。 从以上观点出发,黄宗羲进一步认为“无工夫则无真本体”:“无工夫而言本体,只是想象卜度而已,非真本体也。”13质言之,没有工夫,则本体本身将不复存在。这样,本体不仅需要通过工夫来了解,而且其存在也依存于工夫:离开了工夫,本体便将仅仅是抽象和想象的东西,缺乏真切实在性。 最后,黄宗羲对本体与工夫的关系作了总体上的概括:“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14这一观点在理论上对本体与工夫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全面的理解。前面提及,在王阳明那里,本体与工夫之间还存在某种张力:一方面,他认为本体具有先天性,其形成并非基于工夫,另一方面,他又肯定本体需要通过工夫而达到;本体的先天预设和工夫的后天展开之间彼此相对。黄宗羲的以上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以上张力。一方面,“心无本体”,表明人心并非一开始就具有本体,本体乃是在工夫的展开过程中形成的,由此,黄宗羲扬弃了王阳明预设的先天本体。另一方面,黄宗羲将工夫和本体的关系理解为动态的过程:本体形成于工夫的展开过程,工夫的进一步展开又需要本体的引导。在工夫与本体之间的互动中,本体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这种本体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工夫,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达到统一。黄宗羲对本体与工夫关系的以上理解,较好地解决了明代中期以后所展开的有关本体与工夫问题的论辩,这是理论上的重要推进,它从一个方面展示了浙学注重理论思考的特点。 

8、颜值是有保鲜期的,气质却没有,而且还会如酒一样越陈越香。分多一点时间,去多关照和修养下自己的内心吧。

9、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0、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11、在内圣方面,王阳明认为,致良知要格物,而格物不是为了即物穷理,而是为了正其本心,“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由于人之本心是正的,只有意念起时才会有善恶之分,“有善有恶意之动”。所以正心的实质不是端正本心,而是端正意念,“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端正意念,就是诚意和明明德,要去除人的私欲,纯乎天理,“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起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12、原文: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3、郭德纲有一句话说的好,你绝对见不到早上起来要饭的乞丐,如果他能早起他就不会做乞丐了。

14、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这一观点可谓意味深长。

15、“致知”的概念源于《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宋代,《大学》的地位被空前提高,“四书”更是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整个宋明理学无有不讨论《大学》者,特别是其中的“三纲八目”。而“格物致知”又是其核心。阳明提出“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见,在阳明,“致知”即“致良知”。这样,阳明就把孟子和《大学》结合起来了。

16、王学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他认为“心即理”、“良知”是心之本体。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得学而能的本然。

17、王阳明的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

18、良知首先是指凡人必具且随时知是知非的能力,所以它是不同于一般的知觉的,而良知之所以能够知是知非,又在于它是人人必具的至善之性,又是善性之知觉的落实与体现,所以阳明又说“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那么,它也就与天理,与心之本体联系起来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总的来看,良知是至善之性及其发用流行两面的彻底统一与灵活运用的表现。

19、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20、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21、下面的内容你可能需要多看几遍才能真正理解,我希望你是一位有缘的觉悟者。

22、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23、你跟他们探讨下去,不但说服不了对方,他们还会不断愤怒失态。你如果跟着呛,他们就会变本加厉。看来王阳明也是遇到过这样的人。所以碰着了,趁早闭嘴吧。

24、次年,纵是千般万般不情愿,王守仁还是带上新妇踏上了返京的路。途径余姚老家,暂时安顿下不久,给了他开放启蒙教育与生命自由气象的祖父便去世了,留下祖母孤独地守着空屋和竹林。祖父去世,陌生的妻子在侧,老屋和生命一道空旷了起来,他想抓住点儿什么。他想起了接受的科举教育里他最认同的朱熹“格物致知”之法,面对这片自小最熟悉的竹林,他能否凝视冥思直至“格”出“真知”,透过竹子的青翠外皮看到它的内在实质呢?他把自己拘在竹轩,目视竹子七天七夜,可满心期待的顿悟仍无出现迹象,他却因双眼昏花而不得不放弃了。也许……也许,真知本就不在心外,欲透过外界去认识真理和实质,其实是不可能走通的一条死路?

25、首先,“心即理”的实际意义,是要为我们的心灵确立一个可靠的依止之境,也即是《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天道、天理即是“至善”,即是我们生活意义的根本座标与价值的原点。

26、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27、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28、父亲对叛逆的王守仁管教愈发严厉,在他十七岁时,强硬地要求他独自到南昌去,迎娶他的故交江西布政司参议诸介庵的女儿。年轻的王守仁对婚事仍旧懵懂,他只隐隐约约感到这位陪嫁丰厚的官僚之女,披着红盖头的美丽新娘,像是裹挟着生活中所有的与己无关和不得已扑面而来,他本能地想躲开她。新婚那日他被亲朋簇拥着出现了,可洞房花烛夜,他失踪了。他逃到数十里外的道观,听老道人讲授养生心法,道人无话后两人对视无言,直至天亮被诸家来寻的人找到。在众人的疑惑和责备中,他怯懦地闭口不言。

29、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30、很简单,因为这三句话是人生最底层最正确的认知逻辑和方法,如果你能理解并掌握了这三句话,人生就不会出现大的错误和偏差,整体生命处于稳定和上扬状态。

31、在外王方面,王阳明认为,致良知要把人的本心和善性推而广之,惠及他人和社会,“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32、感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样,但要更深一些——学不仅关系到才,更关系到涵养。

33、大意:文过饰非,这是恶人的常态。如果去责备他的过失,反倒会激起他的恶性。

34、编后语 《中庸》里面说:“君子之道费而隐。”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王阳明的心学亦是如此。王学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而宋明理学又是儒学的分支(心性儒学),所以我们先从创立儒家学派孔子说起,接着说儒学到了两汉分化为经今文学、经古文学,到了两宋,儒学又分化出宋学,宋学又分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和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到了明中后期,王阳明发展心学。这期漫画中关于王学的时序,是参考王阳明的大弟子钱德洪编著、江右王门罗洪先考订的《王文成公年谱》,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诚惶诚恐,生怕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所以通篇下来,只是蜻蜓点水,有些地方甚至故意取巧(如菜刀这段,并不准确)。本文关于王学的理论部分,主要参考王阳明的弟子徐爱、薛侃、陆澄等人编纂的《传习录》。《传习录》或为王阳明亲笔书信,或经王阳明审阅,或接近其本旨。书中对“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事上磨炼”、“王学四诀”等重要观点都有精微的讲述和辨析。 其次是参考《大学问》,王阳明56岁之际征思田,路过南昌时的讲学稿。在该书中,王阳明借《大学》之工夫,来演绎王学之法门,对于万物一体之仁、明明德、亲民、格、致、诚、正等均有评述。今人的著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对王学有所涉及,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兼具义理与考辨,对心与理、心与物、心与性,对知行合一的内容、宗旨和工夫,良知与致良知,都有精到的讲解和辨析,对《王文成公年谱》也有详细的考证,可以说是近年来谈王阳明心学最好的著作。左东岭先生《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有明一代士人心态变化的角度来看王学的意义,无论是方孝孺,还是于谦,将自身存在的意义始终紧紧地与朝廷联系在一起,直到王阳明的人生实践和心学理论才指出,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既不是朝廷的褒奖或贬斥,也不是先圣的经书与格言,更不是世俗的诋毁与赞誉,这个标准就在你自己的心中……因为漫画的前面部分梳理儒学的分化,所以也参考了晚清经学家皮锡瑞的《经学史讲义》,以及周予同先生的《中国经学史讲义》,周书讲述了经学史中经今文学、经古文学中的师承、流派、人物、著述、主要观点。王学遥接孟子,近承南宋陆九渊的心学。若要从思想脉络理出阳明思想的源头,那么陆九渊也无法绕开。徐梵澄先生的《陆王学述》对陆九渊的学术、朱陆论争以及陆王的同殊均做了一些梳理,多有精到的点评。再就是南宋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本王朝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开启了宋代理学大门。钱穆先生的论著《王守仁》(商务印书馆1933年初版),在对王学进行了纲要式介绍的同时,也梳理了王学与朱子之学之间的内在继承与发展。这两本可以一起读。所谓继往开来,任何一个学派,宗师死后的派别分化都是不可避免的,何况王学本身包含着向各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一是王阳明在不同时期强调的侧面不同,这些侧面都可能被片面发展;二是王学的理论形式并不严格,容易被弟子误解;三是门人资性各异,所得受用也就不一致。这些决定了王学必然会分化。关于王学的分化流变,可以读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先生的《王阳明与明末儒学》、牟宗三先生的《王学的分化与发展》(《新亚学术年刊》1972年9月)。黄宗羲按地域把王门区分为浙中王门、江右王门,以及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至于泰州王学则另立学案。这种划分无法充分显示出王门分化的条理,不过师承脉络很清晰。冈田武彦将王门分为现成派、修证派、归寂派三大派,其把王畿和王艮同归现成派,并不恰当。而牟宗三分为浙中派、泰州派、江右派,其所失在于沿用地域划分,浙中学者尚多,各有宗旨,很难笼统地称为一派。王门的分化,从总体上来看,无非是三种情况。一种是保守阳明正传,一种是强调阳明的某一方面又不越王学藩篱,一种是向异端发展。被黄宗羲置于另册的泰州王学,就是异端派。泰州王学以王艮为代表,以良知为当下圆成,不思不学,直心任意,率性而为,其流至于“非复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该流派侧重的“满街都是圣人”、“废五伦仅存朋友一伦”,对近世影响深远。清末民初,谭嗣同在《仁学》就主张用朋友这一伦来改造其它四伦,孙中山也用朋友一伦来构建他的革命伦理。无论是清末的革命同志,还是后来的阶级兄弟,都是从泰州王学的“存朋友一论”这个逻辑中演化过来的。然而,朋友一伦的过度张扬,侵占了其它四伦的空间,导致在那十年之间产生了一些人伦悲剧。

35、人但凡能够做到喜欢善良象喜爱美色,厌恶恶行象讨厌恶臭,那便称得上是圣人了。阳明先生告诉弟子,人只要喜欢善良象喜爱美色,厌恶恶行象讨厌恶臭,那便称得上是圣人了。圣人的学问,只是一个诚罢了。

36、知行合是强调知行一体,不要把知和行分作两节工夫来看。这个是阳明针对很多人知而不行的弊病提出的命题。

37、阳明心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感知”。这种感知的主要指向是自己,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对客观世界没有感知,那客观世界对自己也就没有意义。心学并不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也不是认为一个人光靠着心就可以改变客观世界,而是用心去感知世界。

38、王阳明看到陆九渊的“本心”的合理性和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之处的扭结点,自己对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做了综合创新和发展。王阳明通过“心”去囊括陆九渊的“心”和朱熹的“理”,最终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综合,形成“心”学体系。

39、如果你理解并掌握了这三句话,你肯定会开始重视建设自己的内在工程,你肯定开始相信自己的内在力量,不再毫无章法,漫无目的的向外抓取了,你肯定开始努力的去学习宇宙天道的真相规律法则,不再跟它对抗为敌了,你肯定会开始训练自己的大脑不断的思考,挖掘出内心世界隐藏的金子,在大脑里创造出具体清晰有完整的影像,并在现实世界用心搭积木,拼拼图。

40、这句是讲在克服主观私意时的功夫要务求精纯,本质仍是一个为学之心是否“诚”的问题。去私欲犹如除草,必须斩草除根。容一毫私欲在,就是容许心中那份懈怠在。

41、王阳明早年学习佛学,非常认同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禅宗的“明心见性”的修持,也自然影响了他的心学。我们通看《王阳明全集》会发现,王阳明的诗文中引用佛家的经典很多,如《法华经》《金刚经》《涅盘经》《楞伽经》等,但是引述最多的还是《坛经》和《传灯录》。(2)尽管王阳明阅读佛经较多,甚至早年还“出入佛老者久之”,但是后来他明白了佛教只是“为己”,最终转入儒学,又从儒学转人心学。他曾对学生萧惠说:“吾亦自幼笃志二氏,自谓既有所得,谓儒者为不足学。其后居夷三载,见得圣人之学若是其简易广大,始自叹悔错用了三十年气力。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汝今所学乃其土苴,辄自信自好若此,真鸱鹗窃腐鼠耳!”(《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卷一)虽然王阳明这样自我反思自己的学习经历,但是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心”学之镜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

42、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43、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44、我们之所以不一定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善,不是因为事物本身有什么毛病,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有不端正。

45、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46、(译文)善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生发时心里知道了,就制止它。

47、原文: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48、《明史》称赞王阳明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王士祯赞其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49、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50、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

51、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52、你能想象你在这样的状态下,通过长时间专注聚焦的努力还不能实现富贵人生吗?

53、(2)(3)秦家懿.王阳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

上一篇:激励性语言的作用【83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个性说说

  • 王阳明简介资料【97句精选】
  • 关于道德手抄报的内容【41句精选】
  • 科技小报内容20字【66句精选】
  •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简短20字【72句精选】
  • 企业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内容【36句精选】
  • 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60句精选】
  • 感恩节活动内容方案【30句精选】
  • 数学小报内容一年级【45句精选】
  • 文明礼仪内容诗歌【15句精选】
  • 文明礼仪内容一年级【56句精选】
  • 数学小知识二年级手抄报内容【79句精选】
  • 数学手抄报内容四年级清晰【33句精选】
  • 狂人日记主要内容概括【89句精选】
  • 王阳明心学60句【64句精选】
  • 王阳明心学囗诀【59句精选】
  • 王阳明心学哪本书最好【66句精选】
  • 个性说说相关栏目

    推荐个性说说

  • 男人调侃女人的歇后语【12句精选】
  • 又痞又坏幽默的句子【25句精选】
  • 又辛苦又没赚到钱的说说【100句文案】
  • 西安城墙发朋友圈【100句文案】
  • 成语大全50000个解释【57句精选】
  • 彩票中奖的心情说说的句子【文案100句】
  • 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短句(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短句文案134句)
  • 春天去烧烤的朋友圈说说【文案100句】
  • 最新个性说说

  • 王阳明心学内容【54句精选】
  • 激励性语言的作用【83句精选】
  • 王阳明简介资料【97句精选】
  • 描写景色的词语100个【20句精选】
  • 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成语【32句精选】
  • 师德个人自评总结300字【23句精选】
  • 二年级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41句精选】
  • 叶公好龙的意思和道理【88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