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章的三句话,作为整部《论语》的开篇,并非随意为之,而有着非同寻常的微言大义。
2、我读了《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3、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4、可见孔子相当重视反复学习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巩固,还可以知新。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深有体会,尤其是反复来回研读的,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
5、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学习知识,那么该如何行?无非是在正确知识引领下,更好地做人做事。做人做事的学问不是在书斋学堂里形成学会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做事、交友、为政、经商、治家乃至穿衣吃饭、打扫卫生等这些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养成的。(论语学而篇赏析感悟)。
6、当您考下了驾照,只能说明仅仅是具备驾驶资格,离真正的“会”开车,还差的很远,当您长期练习,可以自由驾驶至千里之外的时候,难道不喜悦吗?时多为时常之意,但是有时候也是定时之意,讲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只是没说明具体如何操作罢了。艾宾浩斯记忆法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生时代一定都听说过,我也的确用之背过单词,知识没坚持下去罢了。
7、“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性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性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8、 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无论是在社交场合还是商务场合,礼仪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作为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疗过程中懂礼貌、重礼节、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但体现着个人的文化修养,也体现着医院的整体素质水平,并能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大大减少医患矛盾,在改善医患关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10、《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11、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能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我对此深表赞同。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3、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
14、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不嫌弃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为它不嫌弃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树苗。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身边的良师诤友,吸取他们身上的点滴长处。
15、这个暑假,我仔细阅读过了《论语》,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几千年来,他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所谓的圣人,贤者。他的《论语》让我知道了做人的真谛,也让我明白了学习的奥秘。
16、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17、译文: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8、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9、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么?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么?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么?”
20、 “敬”我认为不仅是做好本职工作,而是从内心的敬重自己的工作。孔子说,当政者要恭敬谨慎对待政事,民众才会信服。老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总是对学生提出要求,也一样需要对自己提要求,常反省自己的教育。每日三省:今日我有尽职尽责吗?今日我有做好示范作用吗?今日我有做好聆听者吗?
21、选自先秦《论语·子路》。举,举荐。尔,你。知,了解。舍,舍弃。诸,之乎。举荐你所了解的人。你不了解的人,由他人举荐(即难道别人会舍弃他吗)。这是孔子教育学生仲弓举才用贤的方法,符合举贤用能之道,在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2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3、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2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选自先秦《论语·子罕》。后生,指年轻人。畏,敬畏。焉,怎么。来者,后来者,即年轻人。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就不如我们这些老人呢?这是孔子对年轻人的评价,也是对年轻人的鼓励,突出地表现了孔子关爱、奖掖年轻人的长者仁者风范。
26、处世交友都是人生要义,当以人和为乐事,“人不知而不愠”才是我们做学问为人为事的最高境界。普通人遇到困难、遭到挫败,或被人误解时,往往满腹怨气,整日怨天尤人。
27、 德行为先;德行:入孝、出悌、谨信、爱众、亲仁。
28、《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2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30、人家只是强调复习,而为之高兴的,绝不仅仅是复习时带来的喜悦,还有学习新知识而带来的,这就很容易理解了。
3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本章是说父亲在,儿子不能独立处事,所以观其志;父亲死了,儿子独立处事,所以要观其行。在三年之内能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为,就可以说是孝了。这里把“无改于父之道”看作孝的第一位要求。清人批评这一说法,认为不是以不改为孝,而要看父之道是否正确。所以不改,是因为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朝死而夕改也可以。当今社会下,孝更应顺应时代潮流,创新精神与之相协调。
32、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33、有若:孔子重要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三岁,被尊为儒学圣贤。《论语》中有若的言论共四章,《学而篇》就有三章。据《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因有若貌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赶下位来。
34、 第五章提到管理的五大因素:敬、信、节、爱、使。
35、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两个,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36、杂家孙卿著《荀子》即效《论语》,亦以论学开篇,同样不是专说诵习或读书。
37、 我在2004年开始学习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那时忽然发现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没有积累多少经典文化,感觉经历的人生都很肤浅盲目。那时,我开始在教学导入环节讲《论语》,每节语文课用三分钟左右讲一则,坚持了一年半的时间,效果很好。有一些与经典有缘的学生,多年后仍感慨受益匪浅。
38、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本书,是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准则。在古代这本书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39、 孔子曾经强调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这样理解:孔子长达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进行的就是对夏商周古文化的整理和传承工作。他因“好”而“信”,因“信”而“述”,因“述”而“不作”,最终又不得不作!他“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用三十多年的时间传授古代礼仪制度和文学历史知识,秉持的就是“述而不作”的态度。
40、李白曾有诗言:“古来圣贤皆寂寞”,一语道破了做学问的境况,要有耐得住寂寞、不怕凄凉的精神。活着的时候很有可能,没有一个人了解他,有时甚至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之后,人们才会认识到其思想的伟大价值。
41、《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42、“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抽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43、其实《论语》中还有很多教育教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44、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耻下问的例子。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常常向当地村民请教。白居易自幼聪明,小时便会做诗,每做完诗就去读给邻家不识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比得上一个医生,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个聪明又有文化的诗人?
45、 “爱”从“使”中看,使民以时,我认为最后一点孔子提醒管理者要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对于老师而言我们的管理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心理发展、个性发展、实际需求出发,“以生为本”,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看到学生的困境,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
46、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7、 我们平常倡导“好学”,注重强调学习态度,或者用于学习的时间,从这则论语上可以看出“好学”其实跟人的欲望也是相关的。我们应该好好的用这句话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48、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49、“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50、《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51、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即“学问的获得”。既需要上述的实践,更需要不断地反思,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改正错误与不足,提高修养。是一种行为的习得。没有持之以恒的反复磨砺,是很难形成的。所以每个人在阅读学习中得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经验的体会,在不断的反复磨砺中得到升华,这不就是令自己感到愉悦的嘛!
5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5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5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5、总结下来,本章三句话中的前两句,实际是给《论语》定下了一个基调,从愉悦到快乐都体现在一个“乐”字,而读《论语》也注定在读一部快乐之书,找到了这一点,对理解《论语》将会大有裨益。最后一句着眼于一个“恕”字,宽恕是夫子一生的道德修养与处事原则,也是教给今天我们所有人最美最好的生活哲理。
5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7、曾子一生未作官,隐居授徒,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非常重视将孔子的思想贯彻在实践中,并注重个人的修行。他重视孝行,传统认为《孝经》的成书与曾子有关。《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就是他的故事。他强调诚信、忠恕,有名的故事是“曾子杀猪”,这些都构成了中国文化极为推崇的传统美德。
5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中间包含着能者为师的道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都可以为我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就有许多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见多识广、有的思维敏捷……如果向这些同学学习,不就可以使我这棵万顷绿田中的普通小苗汲取更多的知识的养分吗?
59、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0、尤其是学习为人的道理,更为重要,仁义礼智信更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习这里的习多为复习之意,也是强调了反复巩固并知新的重要性,但是要是放到学习技能或是做人上呢?习就可以升级了。
6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一篇。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62、正如孔子所说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希望大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机会就不要放弃学习。 示例 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的愿望。(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63、 直到晚年孔子才不得不著书立说,为什么改变了“述而不作”的从教态度呢?他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史书《春秋》,就是要以历史记载的客观真实来警示天下的乱臣贼子,他们僭越礼制,弑君弑父的恶行会遗臭万年;同时也赞美了那些忠贞爱国的仁人志士,为后世的士大夫树立了担当天下或仁爱修身的榜样。孔子的《春秋》,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2000多年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公认的、正统的伦理道德标准。人生在世,追求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伟大事业,追求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事业,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积极入世的精神,都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64、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65、 一是在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上,对学和习的含义有了新的把握。“学”不是简单指学习的行为,或者是学习的本身,而是经历了学习、沉淀、吸收的过程之后能为我所用的学问,当你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了一些学问之后,再时时的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练习、实习,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产生一定的价值,这个过程就是学而时习之。“习”是一个象形字,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此字(指甲骨文的"习"字),分明从羽,从日,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一只小鸟在拍打翅膀练习飞行,而飞字,是这对翅膀已经练成了,长在了外面,可以振翅高飞,翱翔天空了。这让我想起了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共产d人不是照搬照抄的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而是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d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学的是理论和思想,习的是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学用结合实现时代价值,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不也是很让人民群众高兴的事情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了,我们就变“习”为“飞”了,中华腾飞了,崛起于世界之巅,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66、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67、 自今年8月份疫情席卷新疆多地,已有近3个月的时间大家都过着居家的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能与亲人团聚、不能与朋友面对面交谈、也不能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但从另外的一个层面来说,我们有了更多与爱人、孩子交流的时间,难道不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吗?如果我们能够用这样快乐的心态面对,那么学习的困难、合作的困难、别人不理解的愤懑都会迎刃而解。
6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
69、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
70、 一国之兴,在于得人,人才所出,在于师教,师道有复,则国有望。谨奉《论语》,北星共读,望万世之师表,期先贤之精微,修行师范,维以扬德,推仁布信,教义弘文。此泰山之任,加之吾辈,前路迢远,君其勉之!
7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2、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大意是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百姓的道德风尚就会日趋淳厚了。儒家不信鬼神,却很重视丧祭之礼。把丧祭之礼看作尽孝的情感寄托和表现。认真实行丧祭之礼,又可潜移默化的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使“民德归厚”,社会安定。
73、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孝悌的本义是善事父母,兄弟,事亲敬长,属于家族伦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孝悌是儒家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家庭以至社会和谐稳定极为重要的道德基础。
74、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75、多次在市级、区级撰写论文、教育叙事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等,带领班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
76、“不耻下问”是古今学者,伟大人物成功的经验。我国四汉杰出史学家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去各地游览的过程中,虚心向平民百姓请教,采访史实。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贝格尔”号去各地考察,每到一处都要把当地的农民请来,详细询问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点。如果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么能写出杰出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达尔文不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的理论呢?
77、当您学会新知识的时候,难道不会高兴吗?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78、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79、2022年成都市新都区北星小学校春季“文化育人楷模”
80、如果能拜能者为师不容易,那“不耻下问”就更难了。首先,你得虚心,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81、“礼”是孔子思想的保守方面。“周礼”是西周以来上层建筑的集中体现,它是用来维护上下尊卑关系的。因此,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礼坏乐崩”抱着惋惜的态度,把破坏礼的行为看成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所以“礼”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礼”也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我们应尊敬她们,对她们的教育,我们应认真聆听,保持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习惯。
8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值得借鉴。
83、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作为教师的我们,尽自己所能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定会相聚在美丽的校园,再画美好蓝图!
84、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85、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就是“尽”,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信”的涵义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86、这就是把“时”给您具体化了,告诉了您到底何时复习。虽然与孔子说的“时”有所差异,这里更多的是教您如何通过复习而记忆。总结综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更多地是体现了复习,以及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重要性,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及态度。经验我虽然不懂教育,当年学习成绩也一般,可是毕竟是经历过高考的人,也好歹学习了那么多年,从小父亲就让我预习,可是他可能觉得我太聪明了,用不着复习,小学的时候确实没问题,学习的知识都比较简单,预习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课,更有针对性。
87、这句话表面上看着很简单,几乎人人都知道,但其实还是很值得反复推敲的,我们再一次拿出这句话来讨论,不也是“学而时习之”吗?学生时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上学那会,应该是初中《论语十则》中学到的,当时老师是这样教的:
88、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90、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91、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