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阿和个性网
菜单
个性网名 游戏网名 游戏名字 个性说说 个性签名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90句精选】

来源:个性说说 发布时间:2023-06-05 03:36:55 点击:59次
首页 > 个性说说 > >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90句精选】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1、综合以上八点关于良知的界定,可见王阳明的良知尽管是心之本体,保持虚灵觉明,但实际是把宋明理学家的太虚、太极、气、道、至善、天理等都融于一心,并且贯穿了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诸领域。

2、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3、譬如现在青年们个个都有自以为知道要爱国,却是所行所为往往与爱国相反。常人以为他是知而不行,阳明以为他简直不知罢了。若是真知道爱国滋味和爱他恋人一样(如好好色),绝对不会有表里不一的。所以得着“知而不行,只是不知”的结论。

4、心上学:指的是做任何事情,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同时,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去纠正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否正确,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平静,慢慢地,就可以养成一颗公平公正的心。

5、白话来说,就是这个真心是身体的主,意识是由心产生的,知就是意识的本体,物是指意的作用。

6、此外,还有道德意见分歧的问题。王阳明确信,只要我们的心灵纯净,我们就都是圣人,我们的良知就会交汇在同样的道德真理上。然而,即便是心灵纯洁的圣人,在某些道德判断上似乎也极有可能犯错误,两位不同的圣人对道德真理的判断也极有可能产生分歧。时代在变迁,视角也有变化,我们怎么能期待过去和未来的人们拥有和我们一样的道德觉知?

7、我觉得王阳明自小就有一种大展宏图的气势,现在的我们可能都懒得去“多管闲事”,而他却能在稚嫩的年龄直言进谏、纵情山海。(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8、他自己后来总结说,我43岁以前,做事还尚有乡愿意思(考虑个人得失)。现在开始,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即便天下人都说我太狂,我也只依良知行事。

9、现在我说的知行合正是要对症下药,并非我凭空捏造。知行本体原本如此。

10、阳明排斥书册上知识,口耳上知识,所标态度,极为鲜明。他说:“后世不知作圣之本,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察,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大理愈蔽......”(《传习录薛侃记》)。

11、阳明学既是“药方”,死记硬背不单没用,还会杀人(这是阳明先生自己说的)。

12、有《王文成公全书》。扩展资料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43762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

13、这些话都是对于那些借口智识未重便不去实行的人痛下针砭,内中含有两种意思:其只要你决心实行,则智识虽缺少些也不足为病。因为实行起来,便逼着你不能不设法求智识,智识也便跟着来了,这便是“知是行之始”的注脚。其除了实行外,再没有第二条路得着智识。因为智识不是凭空可得的,只有实地经验。行过一步,得着一点。再行一步,又得一点,一步不行,便一点不得。这便是“行是知之成”的注脚。

14、"人心能够知晓行为的善恶,也能自觉地去为善,这就是本心的"明觉",这是对程颢思想的发展。《传习录》中对人心的"虚灵明觉"有很多讨论。

15、课程中间,阿信老师送给我一本《王阳明详传》,这是一位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所著的书,在书的序言中有这么一段:(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

16、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17、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里的“自然”,即是孟子的不学不虑的意思,但王阳明进而强调良知不假外求,它并非得自外界,而是主体本有的内在特征。

18、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所以“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传习录》)

19、失败是成功之母,逆境是成功之父。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不仅仅在于其智商水平的高低,还有情商的强弱,更为重要的就是逆商的大小。

20、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传习录》)

21、◎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作者赵建永,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转载请注明。

22、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心,乃万事万物的本源。心之德性美好,这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正如易经之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者,才之本;才者,德之末。

23、不知道去乱做不行。就拿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来说,也就是教人行善。你根本不知道人的本性,也从未学过怎样去做才可以使人善良,你怎么可能做得到“致良知"?所以必须要懂人性,懂得许多使别人善良的理论才可以做到“致良知"。事实是王阳明先生做到了。

24、王阳明的学说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可以说王阳明的思想至今都在发光发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他文学的奠基。

25、每个人的道德准则,这是立身处事的行为准则。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因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6、“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须要彻底彻根,不使得那一念不善潜伏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27、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28、王阳明是生活在1500年代、也即第二次轴心时代的中国先哲,今天我们从全球性眼光来看,王阳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人类文明走出中世纪的惊心动魄的时期:他与开启读书、科学大爆炸的古登堡、哥白尼;地理大发现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加尔文;文艺复兴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是同时代人。这些人中,除古登堡在他们出生前4年(1468年)去世之外,其他人都曾经和他同时踏足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他对他们完全不知道。

29、概括地说,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内涵有三个要点:第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第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性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第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30、0 登第恐未为人生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31、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传习录》上)

32、事上炼:指的是我们内心有了想法,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以后,都只是停留在思想理论层面的。有了理论,我们还要去实践,用实践和行动去检验我们脑子里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实用,是不是正确的。

33、良知统摄的动静虽然捉摸不定,但却是有理可循的,因为“良知即是天理,致良知即是当理。”良知即天理的命题比“心即理”的提法更完善,内涵更明确。“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所以认贼作子,正为致知之学不明,不知在良知上体认之耳。”

34、他认为: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其实都是发自内心的想法,所以只要修炼一颗顺应自然的心,就可以在行动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得到正确的结果。

35、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

36、正如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物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37、客有道自滁游学之士多放言高论,亦有渐背师教者。先生曰:‘吾年来欲惩末俗之卑污,引接学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时弊。今见学者渐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吾已悔之矣。故南畿论学,只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为省察克治实功。’”(《传习录》)

38、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39、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大明王朝由胜转衰的转变期,同时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和教育思想,同时融入了佛教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学”思想。阳明先生的心学思

40、但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理论重点是什么?有必要作深入探讨。我认为,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重点是在“行”字上。理由有三:

4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2、很明显,所谓“知行合一”,不仅是对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一种实践落实,同时也是其“心即理”命题的具体表现。

43、阳明先生一生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尤其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不仅开设传统的“读书”课开启学生的心智。他还提倡在教育教学方面增设加“歌、诗、礼、德”等方面的内容。类似于今天“德、智、体、美、劳”

44、王阳明谈知行合谈的是“道”,其他的知行合谈的是“术”。

45、​王阳明的心学不但集合了宋之前的儒学大成,还往高峰更进了一步。这才是他有资格被称为开宗立派的儒学家的原因。

46、  作为哲学命题的“知行合一”虽出现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实贯穿于儒学之始终,只是各家在具体论证时有所偏重。他们都认为知行必须统并看作为人为学的根本,否则就谈不上“善”。汤一介先生认为:儒家特别关切知行关系是因为儒家崇尚入世,要“明明德”于天下,就不能仅是理念,必须见于事功。《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问题,认为求知重在运用,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孔子把“言行一致”视为划分君子、小人的重要标准。《大学》三纲领八条目即是知行的统一过程。入宋以后,知行关系的探讨更加深入,程颐提出知先行后、知难行亦难,朱熹主张“知行相须”“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他们都在不同层面肯定知与行的统一关系,故后人称程朱理学是“重知的知行合一说”。

47、但是,王阳明进而用“知行本体”之说来代替真知的概念。本体这里指本来意义,是说知与行就其本来意义而言,是互相联系、互相包含的,一切知行分裂的现象都背离了知行的本来意义。按照知行的本来意义,知包含了必能行,行也意味着必有知,这就是知行本体。

48、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良知”的完成。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49、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50、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51、"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52、这段话,现在学校里贩卖知识的先生们和购买知识的学生们听了不知如何。你们岂不以为我的学问虽不曾应用,然而已经得着知识,总算不白费光阴吗。依阳明看法,你们卖的买的都是假货的,固为不曾应用的知识绝对算不了知识。方才在第一组所引的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今我不妨阳明之意,套前调补充几句:“未有不行而知者,不行而求知,终久不会知。”这样说来,我们纵使以求知为目的,也不能不以力行为手段。很明白了,所以说“行是知的功夫”,又说“行是知之成”。

53、阳明先生的传记非常振奋人心。懒惰时读会让人变得勤奋;邪恶萌生时读会让人归于正念;胸中沉郁时读会让人变得洒脱;心浮气躁时读会让人变得沉稳;想退缩时读会让人变得进取;苟且求安时读会让人变得振奋;厌世之念起时读会让人变得乐观;不安之念起时读会让人变得安稳;怨恨嫉妒之念起时读就犹如红炉点雪,会让人领会到自身的错误;浮荣虚誉之念之念起时读会立刻让人归于恬淡高洁;陷入玄远空虚时读会让人归于实学;支离散漫时读会让人归于简易直截。

54、 有了这些知识,你就应该知道怎么才能"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了

55、所以,四无说只重悟本体,不注重修功夫;四有说强调渐修功夫,而不了悟本体。无论上根人下根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本体功夫“打并为一”。四句教第一句讲人心的本体,第二句讲人心的现实,第三句讲人心的方向,最后一句讲修心的功夫。但是说到底,整个四句都是彻上彻下功夫,所以他反复强调“以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它们之间紧密关联,他主张本体、功夫的合一。

56、这令我不禁想起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年少还在南开中学读书之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一生为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7、语句要简单,令人便于记忆,便于持守,便于宣传。

58、他认为:“证到了良知,没有不行的,自觉而行,也就是知。”和恰好又和六祖所说的:“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完全相应。

59、王阳明从37岁龙场悟道到50岁始揭致良知之教,其间历十几年,他终于确认《大学》中致知的知就是孟子所讲的良知,因而把致知发挥为致良知。这标志着心学哲学逻辑结构把《大学》致知与《孟子》良知合起来的新的表达。

60、王阳明死前一年的嘉靖六年(1528)秋被任命赴广西平息少数民族暴乱,临行前一晚,在越城天泉桥上应弟子钱德洪、王畿之请,详细阐发了这四句话的思想,史称天泉证道。

61、所以,就在龙场悟道的次年,王阳明就提出了他的“知行合一”说:

62、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63、意识即是行。就算是学习知识,了解一件事物时,虽然还没开始实际动作,但是已经有意识活动在其中了,这种活动也是行。

64、知行合一在一篇杂志上讲北大考试抄袭监考的教授写了一篇古文,当

65、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一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66、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

67、即使是一个日本人都对于王阳明有如此认知,我作为一个国人又何尝不能深入了解他,于是便继续学习。

68、所谓阳明学,实质上是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的良知心学。王阳明论“知行合一”之说曰:

69、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70、父亲王华见了,很生气:“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

71、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72、王阳明以良知为先验的是非准则。他这方面的说法很多:

73、王阳明不仅是个学士,也是个优秀的武将。王阳明平定叛乱,擒拿宁王朱宸濠也是阿信讲课的一个主要内容,但由于我不怎么喜欢战争,就稍作一些文字吧。1519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举兵造反,聚众十万,开始了其水陆大军征讨武帝朱厚照的反叛之路。王阳明应召前去征战,他一方面兵分多路攻城,另一方面宣称各地勤王军正源源不断赶来,就这样宁王位于南昌城的守备军军心涣散,无心恋战,很快南昌城破,城破之后王阳明又对城内军民进行良知教化,往事既往不咎。因此,南昌城很快稳定下来,没过多久朱宸濠就在回援的途中被生擒。

74、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75、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合理的方面,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

76、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77、这说明王阳明认定真正的“知”,是必定要落实在“行”并且已在“行”的。

78、嘉靖六年九月,阳明先生赴任广西前,发露了一个天机。起端是弟子钱德洪和王畿的一次争论,这次争论内容被后世称为“四句教”,历史上也把这个过程叫做天泉证道。

79、此外,从心的本体上说,心体是超善恶,不受善恶影响的,它处在未发之中,无善恶之分。此时人性完满自足,晶莹无瑕。心体是太虚,是虚灵不昧的,心体因此是无体,但是一旦发用,有了人的意念活动,便有善恶之分。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从体用关系说的。另一方面,从源头与流弊的关系来看,源头为至善,流弊则有善有恶。无善无恶的心之体与至善的源头实际并不冲突。

80、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分作两件事,也只是要世人明白,一方面去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这样功夫才能有着落之处。”

81、他认为“理”不是在万物之中,而是在人的真心之中,所以他的格物说就是:“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

82、按照王阳明的说法,真知就是行,真知必能行,知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相。

83、当时有人问他道:“如知食乃食,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阳明答道:“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耶?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就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途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途之险夷者耶?”(《答顾东桥书》)。

84、人生在世,如果每个念头,做的每件事,都听命良知,那最终,我们就能成为无所不能的圣人。

85、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都按照良知的状态自然而行。

86、致良知,即精即惟精惟一和合。《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从朱熹到陆九渊都认为精是知,一为行,道心人心为二。朱子又说,精是指精察得道心人心分明,一指守本心而不失。王阳明以道心人心为认为其区别只在心未杂人欲与已杂人伪之分。他说,“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惟一与惟精相即和合,主意与功夫,即本体与工夫。王阳明认为,精字从米,要得到米的纯然洁白,是惟一的主意,必加以舂簸、筛拣的过程,这是惟精的工夫,它使惟一主意得以实现。“惟精惟只是存此致此而已。”此,即指良知。在精一和合之中,良知得以保存和成全。

87、《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后人以为学问思辨属知的方面讲,末句才是属行的方面讲。阳明以为错了,他说:“夫,问思辨行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身行孝道而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举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学之不能无疑则有问,问即学也,即行也。又不能无疑,则有思有辨,思辨即学也,即行也......非谓学问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是故以求能其事而言谓之学,以求辨其义而言谓之问,以求通其理而言谓之思,以求精其察而言谓之辨,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盖其功而言则有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答顾东桥书》)

88、阳明说:“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答顾东桥书》)。

89、通观前两组所说这些话,知行合一说在理论上如何能成立,已大略可见了。照此说来,知行本体既只是一件,为什么会分出两个名词。古人教人为学为什么又常常知行对举呢?关于这一点的答辩,我们编在第三组。

上一篇:鼓励学生努力上进的话【82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个性说说

  •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故事【51句精选】
  • 王阳明知行合一观后感【96句精选】
  •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38句精选】
  • 王阳明最经典十句话人须在事上磨【53句精选】
  • 知行合一的名言警句【81句精选】
  •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60句精选】
  •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精髓【88句精选】
  • 王阳明最聪明的一段话【56句精选】
  • 爱易房的微博恋爱说说(冬天适合拥抱适合牵手适合一起)
  • 王阳明诗句经典【13句精选】
  • 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座右铭【25句精选】
  • 王阳明名言赏析【64句精选】
  •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原文【77句精选】
  • 适合一年级的读书名言【55句精选】
  • 知行合一【89句精选】
  • 王阳明心学感悟【73句精选】
  • 个性说说相关栏目

    推荐个性说说

  • 春天去烧烤的朋友圈说说【文案100句】
  • 彩票中奖的心情说说的句子【文案100句】
  • 又辛苦又没赚到钱的说说【100句文案】
  • 压马路的搞笑说说【100句文案】
  • 关于蘑菇的说说短句【100句文案】
  • 工作改行发励志朋友圈【100句文案】
  • 帮美容院的朋友发朋友圈怎么写说说【100句文案】
  • 到家报平安的说说【100句文案】
  • 最新个性说说

  • 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90句精选】
  • 鼓励学生努力上进的话【82句精选】
  •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故事【51句精选】
  • 王阳明知行合一观后感【96句精选】
  •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话【83句精选】
  • 鼓励叛逆期孩子的十句优点话【43句精选】
  • 袁隆平的故事禾下乘凉梦【102句精选】
  • 表白情话最暖心长句500字【88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