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齐读。因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所以,朗读效果非常好。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细声朗读。师、生、家长形成了良性互动。)
2、以练习题的形式梳理与巩固本课的知识点。(投影练习题)
3、(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出中心论点——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教案)。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为名作动,“向上”、“向下”义。
5、“蓬生麻中”,“白沙在涅”,“渐芷于滫”,这三个比喻都是为了说明环境影响着人的成长。
6、在上述基础上,要求学生当场表演孙权与吕蒙、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再现当时情境。
7、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8、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9、(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揭示学习的目的、方法)“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10、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蟹对比,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专心致志。
12、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13、交流学习资料,明确课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应导语)
14、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5、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
16、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17、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18、本设计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练习(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师为了不教”的目的。
19、《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20、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21、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2、(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23、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知道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24、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25、第三段作者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设喻说理
26、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
27、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28、理解:不过是要你广泛浏览群书,了解往事罢了。
29、学习本文,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坚定终生接受教育的信念。
30、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31、(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32、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33、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34、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有关君子学习的智慧,明确君子学习的态度以及具体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