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伯伦(J.Gibran)、纪伯伦(K.Gibran),20《哈利勒·纪伯伦:他的生活和世界》(M),马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3、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4、我未曾被赞扬或被蔑视;我从不屈尊于任何人之下。
5、卡里·纪伯伦(KahlilGibran)1883年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逝世。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6、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7、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小山村贝什里。1895年,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时开始展现美术天赋。1898年,回国后对文学产生兴趣,1903年,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短篇散文。1906年,相继发布《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1908年,再次前往美国。1911年冬,完成《折断的翅膀》。1920年4月,担任阿拉伯旅美作家团体“笔会”会长。1928年,完成《人之子耶稣》。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逝世,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
8、1891年,纪伯伦8岁的时候,纪伯伦的父亲因为被人诬陷而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也被没收。纪伯伦的母亲决定去跟随他的舅舅去美国。尽管1894年,纪伯伦的父亲无罪获释,但是他妈妈依然下定决心要去美国。
9、相较于春光明媚的泰戈尔的作品,纪伯伦的风格略显冷峻肃杀,兴许也让部分读者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距离感。(翻译家李家真评)
10、是《先知》的姊妹篇,也是纪伯伦最后一部散文诗集。
11、对于翻译与权力的关系,学者们已经用很多具体文本的翻译实例证明了翻译策略的选择的确会受到具体环境下各种人为和非人为权力的影响。但翻译流向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语言间权力关系与翻译活动以及译入语读者认知之间的关系。强势语言的文学作品会更多得被译成弱势语言,而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以及弱势语言间的文学翻译则相对进程缓慢,使得强势语言的文学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反向的影响则相对较少。
12、木心讲“世界文学史”时,点评了众多文学家、艺术家,没有提到纪伯伦。陈丹青的课堂笔记缺了一次,莫非在那次课上讲了?看题目,《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又觉得不可能讲。纪伯伦不属于上述哪个流派。那就是木心真的没讲。
13、本作品系词作家本人授权(声享家)朗诵、发布。
14、是纪伯伦写得最美的散文诗集之展现了纪伯伦最关心的文学主题:爱与美,大自然,生命哲学,人道主义,社会批判,诗人的使命和孤独等等。
15、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惹怒当局,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16、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17、纪伯伦的母亲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生下了纪伯伦,还有纪伯伦的2个妹妹。
18、是纪伯伦用英文发表的第一本散文诗集。该集中大部分篇章都较短,可归入现代寓言或哲理故事类。
19、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展现了纪伯伦最关心的文学主题:爱与美,大自然,生命哲学,等等。预示了纪伯伦一生的创作方向。
20、····································❉····································
21、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博物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注意:纪伯伦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纪伯伦文学创作的交互作用,他文学作品中的“先知”象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纪伯伦的文学创作从最初关注自己的祖国民族,关注东方世界,到最后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去进行思考,他的“先知”形象也经历了从民族的“先知”到普世的“先知”的转变。
22、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23、因此让你们对无形圣殿的造访,成为纯粹的欣喜和甜美的交流。
24、如果将你们的黑暗倾入太空是为了你们的舒解,那么将你们的曙光倾入太空是为了你们的欣悦。
25、有一次,暴风雨骤然而起纪伯伦对他的朋友说:“我像它!人为什么不像霹雳闪电这般说话、写作?我愿站在高山之巅,像刚刚出生时那样浑身赤裸,我愿死于风暴之中。”
26、黑暗让人迷茫,让人恐惧。我们难以预估要走多久,才能通过黑暗。可又是黑暗,带给我们对光明的渴盼。
27、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28、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29、举世无处不一个样:劳劳碌碌,辛辛苦苦,而后才是报酬和欢乐。——〔德〕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简介)歌德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