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次女梁思庄是我国图书馆学专家;四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投身新四军。
2、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可见梁先生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态度,而所谓的成绩和分数,不过是表面的东西。
3、教学要合有三个理由:第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第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陶行知
4、变法理论的宣传,有力地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开展,但也引起了那些反对维新运动人物的不满和嫉恨。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张之洞,授意汪康年进行干预,力图控制《时务报》,梁、汪矛盾日益激化。
5、而其中,梁启超对孩子们的人格教导和学业敦促的文字,也在信中不时流露。
6、梁启超是怎么做到的,怎么能把儿女们培养得如此优秀呢?在梁启超的家书里,我们发现了8句教子真经。
7、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8、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今天越复杂,越应该回头看看历史。”
9、希望我们现在的家长也能拥有梁启超这样的心态,对孩子的学业不必过于苛责,重在帮助孩子们打好根基。地基牢固,才能建成高楼大厦。
10、答案大概是否定的。人潜能是无限的,但人的接收能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孩子们的学习也是要一步一步走的。
11、“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12、梁启超认为,教给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这种通达、强健的人生观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13、如果我们对于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一点估计不足,那也是错误的。有了这方面的知识,教师才有可能把教材变成学生的真正财富。——(前苏联)赞科夫
14、当年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梁启超便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15、梁启超推崇曾国藩的家教,反复告诫孩子们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要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他认为,在困难中保持寒士家风,即是自立之道。
16、“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
17、比起干巴巴的文字,图片更有助于理解和记忆,这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手绘图还原当时的场景,一眼就能看懂。
18、这世间事不分大小,份内的事情能做到尽善尽美已实属不易,梁先生教育孩子,凡是不分大小,一定尽职尽责,这个标准看起来简单,实则要求非常高。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个是基础,只有做到这一点,日后才有成大事的可能。
19、“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20、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启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d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21、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22、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23、感言:当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可见梁启超关注的是孩子的基础是否牢固,而所谓的成绩和分数,不过是表面的东西。
24、从经济基础来说,梁家在清末民国时期,妥妥的大地主阶级。财富状况大概位于当时中国人的前5%。地位当然就更高了,前1%。
25、梁先生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亲自与孩子们交谈,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梁先生将每一件事娓娓道来,没有家长作风,与今日的家长拉开不小差距。
26、梁启超用曾国藩名言教育孩子,“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