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2、唐朝初年的唐太宗和唐玄宗分别以道家思想治国,道家思想在唐代也得以广泛传播,崇尚自然真趣的书法审美观也成为唐代文士的时尚追求,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句是唐代“自然”审美的真实写照。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继魏晋之后的又一座高峰。唐代的草书更加奔放自由,狂放不羁,浑然天成,道家的自由精神成就了唐代草书在中国草书史上的丰碑地位。
3、道法自然要落实到人法自然上,人法自然是道的人性关怀,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人法自然即顺应自然,尊重万物自性,以自然为法则,尊重本然之势,对人不强求,对己不伪饰,对事不妄作,一怀自然之志,保持虚静心态。人法自然才能疑之释然,心之怡然,得理之当然。(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4、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5、道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核心是“道”。道家的全部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以道为本的哲学思想基础上,这也是其理论的深邃之处。在道家看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人类生存法则、人生道德意蕴所在,思想道德教育应以道为起点,以道为指归。我们应该从博大精深的“道”论中去领会其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
6、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8、作为史官,老子通晓天文、地理、民俗风情,对于上古神话当是了如指掌的。他在《道德经》里说,“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什么是“古始”?时雍《道德真经全解》卷上将之解释为天地万物“混而为一”,这里的“混”也就是徐整的《三五历纪》描述盘古化生时的天地混沌状态。从这种语境来看,老子讲的“古始”可以理解为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初状态;简单地说,“古始”就是盘古之始。老子告诉我们,唯有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的本始状态,才能把握平安大道规律。
9、道家美学追求“自然”“朴拙”,它不同于儒家美学是建立在礼教规范之上的审美。道家以在“无为”中追求“有为”为审美特征。就艺术本质而言,道家为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自由思维空间,为人们营造了平静自然的审美心态。道家认为“道法自然”,“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体,“道”的运行要遵循自然规律,以“道”为本原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道家认为自然中无为地存在着最高的美,从自然的本原来审视美,是道家审美的追求。
10、道家主张以道御德。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又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应该执古御今,以道御德,对天地对万物都应以道观之,以道驾驭精神世界。只有以道为标准看待世上一切事物,把万物看成平等的,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如果以物观之,囿于成见,则会贵己贱人;如果以世俗之见观察事物,则会失去自我。
11、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12、日极则仄,月满则亏。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13、 武功描写是武侠小说中扣人心弦,天马行空,别具特色的部分。优秀的武侠作家常从传统文化方面入手,试图创造出有思想内涵的武功,并为之增添人文色彩。如梁羽生的内功描写体现出较高的精神境界,平江不肖生的后期作品也颇有佛道意味。这方面的集大成者,非金庸莫属。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常常被他天马行空,异乎寻常的想象力折服,更能从别致的武功名字和招数中悟出哲理。
14、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5、1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16、1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列子·说符》
17、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
18、书道线条既具象又抽象。说它具象,是因为线条是看得见和摸得着的;说它抽象,是因为线条本身不是具体描摹自然界中的任何具体的物象,有很大的模糊性。书道墨迹之所以会产生美感,就在于其模糊的线条会让欣赏的人联想到某种具体的事物,从而进入那种“望之有形、就之无迹”理想境界。
19、阵者,神居黄庭,则万物可为掌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道不仁以天地为刍狗,世间浮华当云烟而过,入眼而不迷,入耳而不惑,入口而不味,入鼻而不嗅,触身而不坠,入神而不思,当悟却本性还归本来,面目一明自然超脱。阵者,天地为棋,苍生为掌,万物有而神不惑。(自此识神退位,元神主事,智慧得开,不落尘俗)
20、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就是要竞争,争品牌,争利润,争市场。但是一个企业过于强调争,可能会发展的很快,但是也蕴含着极大的危险。
21、10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2、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23、道家思想追求自然,书法艺术也把自然作为追求的最高标准,两者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24、 王羲之是道学和书法都造诣高深的典范,他出身于晋代的名门望族,堂伯父王导是名闻于世的东晋丞相,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他的整个家族都是虔诚的道学信仰者,他在这种书、道合一的氛围中长大,养成了飘逸放达的性格,他不恋官场,辞官专司书法,书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使道学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几乎达到了至臻至美的境界。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可谓千古绝唱。这幅书法艺术神品的字里行间散发着豪放飘逸、自然豁达的浓郁的道学气息。他的书法作品被奉为圭臬,犹如一把审美之尺,衡量着后世书法作品的美丑优劣。
25、在书道创作中,布白很关键。书道中的空白,是创作主体充分利用“线条”这把刀子,有效切割空白宣纸而形成的。书道意境的展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空白”的创造,所谓“笔外有笔”、“笔断意连”、“余味无穷”等就是对空白而言的。有人说在书道作品中,黑与白是笔墨与载体的关系。我却认为毛笔在宣纸上运动,运动轨迹之外的空白已经不再是“载体”了,也应该是“笔墨”。
26、九字真言为中国道家与兵家所盛行的秘术。东密受到我国道教的影响(使用护咒法),传入日本后,混入真言密教之一部,并被误抄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而成为日本修验道之山伏所重视的咒法,沿用至今。
27、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2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9、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30、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31、九诺道秉承实战为纲、效果第落地有声的原则,将五千年传统道学思想和实践中的精华奥妙,与企业经营管理相互融合,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管理思想、领导力等方面的企业系统培训,为许多企业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帮助企业运用道家智慧,治理思想,兵法谋略成就财富传承,还在布局、整合、立德、立体思维等方面引导企业借力打力,基业长青。
32、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33、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对“道”的平安意蕴予以哲理解释。该书第三十五章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所谓“大象”即“道”,而“执大象”就是信仰大道、奉行大道、固守大道。“天下往”是说圣人奉行大道,天下万物都归向大道。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天下万物归向大道,生灵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道是“安平泰”的。“安”当然是安全,而“平”就是太平,安全与太平合起来就是平安,可见老子讲“道”的要义就是平安。为什么平安呢?因为作为大象的“道”是“泰”,老子讲的“泰”乃出于《易经》之泰卦。该卦之象,下为乾,三阳上升,上为坤,三阴下降;阴阳二气,流通交感而成和,故谓之“泰”。既然阴阳交合,当然也就平安吉祥。
3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35、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
36、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37、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38、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39、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0、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41、“顺自然”——这个词比前两个要容易理解,顺其自然,很多人遇到一点挫折就很烦躁,觉得老天不公,只会抱怨,但是要学会顺其自然,用最快的速度调整心态,整理好自己的心情,继续前进,或者再努力一次,善于发现美,任何地方只要你发现,都会觉得美妙,即使在这凌乱不堪的世界,只要你感受到世界的美丽,顺应逆境,便能一直往前进。
42、《抱朴子》这部代表作,葛洪是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在建康(今南京)完稿的。这部书名用的是葛洪给自己取的号。“抱朴”二字最早出于《老子》,指内心淳朴,不为外物所诱惑。关于自号“抱朴子”的原因,葛洪是这样解释的:“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
43、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44、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45、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46、同时,在公司内部过于强调争则容易造成不好氛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是争的关系占主流,那么势必影响配合。一个团队乃至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协调配合,过于在内部强调“争”,则很有可能引发有损公司整体利益的行为。而且过于强调争,会使员工乃至领导都精神紧张,压力加大,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当下为什么心理医生这个职业这么走红的原因。
47、在自由精神的引领下,魏晋时期出现了新道家,又称为玄学。这是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魏晋人创造了尚韵的魏晋书风,它充分地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和感性要求的合理性,用“合理即自然”替代了先秦的“自然即合理”的哲学观念,拓展和丰富了“自然”概念之内涵;同时实现了从重“天”到重“人”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书家们追求放浪形骸、愤世嫉俗的处世态度,讲求放达飘逸、自由潇洒的书法精神。这种追求思想解放和崇尚自由的士风,就是“魏晋风度”。它反映了魏晋士人一种全新的人生追求,他们要求“自然”地生活,实现“自然”的人生,也就是“率性的”人生、“潇洒”的人生、自由的人生,表现为崇尚自然,不受礼法束缚,追求人性解放。这种“人”的觉醒,贯穿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也必然会引领书法的创作和审美,实现书法艺术上的创新。书家们借助道家的达观,选择能充分抒发情感的行草书在无拘无束中创造性的书写,书家们对萌芽于汉初的行、草书进行革新和创造,用手中的笔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情感,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潇洒高逸的精神境界,带来的是他们心理上的安抚和精神上的快慰。魏晋士人在哲学和美学思想上的重大突破,表现在书法的审美和创作上就是不断地突破前人所创造的艺术成就,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
48、咸丰八年以前,曾国藩和左宗棠等湖南当地官员的关系很紧张;再次出山后,曾国藩首先拜访湖南巡抚骆秉章和左宗棠等人,意欲主动化解矛盾,这简直和之前是判若两人。而且,曾国藩主动邀请左宗棠书写十二字篆联送给自己,即: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左宗棠看完这副对联,也知道了曾国藩“守雌”让步的态度,继而两人关系迅速改善。
49、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50、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51、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
52、“道”的具体显现是通过事物的构成和运动之“象”,这一理论反映在书道美学领域,就是“意象”思维。
53、梁启超先生也给出了答案:“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54、学习书道的路径应该是:选帖、读帖、临帖、默帖、创作;再选帖……的一种循环反复,继承与创作交错进行的过程。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提高创作水平,在创作的过程中强化对传统的学习和把握。但是光学习法帖是不够的,唐代张怀瓘《书断》云:“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鸟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神采各异,书道法此。”由此看来,学习书道还要去广泛的汲取营养,对那些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感觉到的等等一切生命现象都得包容进去,通过创作主体的“感悟”与“化合”,通过毛笔挥运表达出自己的宇宙意识。
55、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56、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5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8、《艺术史丛书》的主编詹森说过:“一个问题向我们模糊的感受挑战,艺术作品本身不能告诉我们它自己的故事。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利用文化史上的各种资料,上至宗教,下至经济学的帮助,才能使它吐露消息。这不仅适用于遥远的过去……”这段话告诉我们,对于书法史上任何一件作品的解读,都需要多方面知识的配合。
59、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60、道家九字箴言自东汉葛洪以来,即传言有大威能,常默念这9个字,就可以辟除一切邪恶。这是道家进入山林时的护身辟邪之术,然而很多人持诵无果,即以此九字无非传言。更有东密传出佛门九字真言解,以佛门声密,手印作为加持修行的方法,然岂不知我道家真正的九字真言修持真法。
61、账号| 414011580000002367
62、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63、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64、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65、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66、复原,表现自由支配自己躯体和别人躯体的力量。
67、 说到道家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必然要提到道家写经,道家写经的过程是道学与书法紧密结合、相互影响、交融渗透的过程。开始道家经书必须由精于书法艺术的经生抄写,但是在与世族名士的交往中,有意放宽了对写经者的要求,只要善于书法皆可获得写经的权利。“善书”和“有道”是对写经者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在抄写经书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书法技艺,也从中受到了道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的发展。
68、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
69、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70、心电感应/隐身,表示集富庶与敬爱于一身的能力。
7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72、曾国藩出生贫寒,天赋一般,但最后能够官至极品,凭借的就是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遭受了种种磨难,然后将挫折转化为成功的垫脚石,继而一步步成就了个人乃至于家族的辉煌!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曾国藩,是如何面对人生低谷,走出人生困境的呢?
73、传统文化|“彭祖百忌”白话浅解全文翻译“孝道”四境界善书古籍--《太上感应篇》去恶扬善,功德之本!
74、人有盗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
75、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76、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
77、道家主张以道为本,其道的本性是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精髓。道有天道,有人道,“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庄子·在宥》。天道制约人道,人道体现天道,天道远,人道迩(近)。我们要在对天道的认识中把握人道,应把人放在天地宇宙中去观察,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认识。人要法道,即要法自然。社会的意识形态、人的精神世界,都要以道为本,以法自然为宗。现实的问题是,“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庄子·在宥》。对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的问题不仅要正视它,且要去改变它。
78、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79、“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